路 晶,賈海寧,劉巖松
(1.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管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0357)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開始全國大規模開辦職業教育以來,我國的職業教育獲得空前大發展。職業發展教育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和社會發展的潤滑劑,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貢獻。本文力圖通過對不同國家或地區的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立足于“洋為中用”,提出較為科學、準確、全面的職業發展教育趨勢,對我國職業發展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加以梳理。
“模塊化”是近年來國內外企業界、管理學界和經濟學界普遍關注的新研究課題。模塊化研究的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最有代表性的研究學者有哈佛大學商學院前院長鮑德溫(Baldwin)、院長克拉克(Clark)和斯坦福大學教授青木昌彥等。在國內,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紛紛撰文著書,賈延林、童時中等學者出版了專著,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模塊化理論,也總結了模塊化的實踐。
1、模塊的內涵界定
目前,模塊、模塊化一詞在國內外已普遍應用,但關于二者的概念,尚無定論,許多學者關于“模塊”、“模塊化”的解釋,都是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其基本概念和實質。綜合各種觀點,筆者認為:模塊是一種具有某種特定功能和接口結構并可以組合成系統的典型通用獨立單元。它具有四個特征:第一,模塊是系統的組成部分。第二,模塊是具有確定功能的單元,它不受其他功能的干擾,既可以不依附于其它功能,又能相對獨立的存在。第三,模塊是一種標準單元,可構成系列。第四,具有傳遞功能,是系統接口組成部分。
2、模塊化的內涵界定
根據日本經濟學家青木昌彥、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鮑德溫教授和克拉克院長等人的觀點[2],模塊化是指通過每個可獨立設計、并能發揮整體作用的子系統和其他子系統按照一定的規則相互聯系以此構成更加復雜的產品和系統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一個將系統進行分解和整合的動態過程。
3、模塊化設計的內涵界定
所謂模塊化設計(Modularization Design)是在進行產品功能分析的基礎上,將產品按功能分解為若干層次較低的、可互換的獨立基礎模塊,通過模塊的選擇和組合構成不同系列、不同性能、不同用途的各種新產品,以滿足市場多樣需求的現代設計方法。
4、模塊化設計的規則
模塊化設計遵循兩類規則:一是明確規定,它規定了系統應包括哪些模塊、模塊之間的聯系規則(界面)以及用于衡量模塊的標準等。這類設計規則決定了產品系統的整體體系架構,是模塊化設計的基礎。二是隱形的設計,是一種僅限于同一模塊之內,對其他模塊的設計不產生影響的規則。在遵循第一類規則的前提下,設計人員可以對模塊內部的設計自由發揮、大膽創新。
模塊化設計須同時遵循四項原則:一是面向產品系統原則,即面向某一類產品系統以至有相似功能的相鄰產品系統。二是標準化設計原則。三是由上而下的設計程序原則。主要作用是產品系統的規劃、產品系統的功能分解和組合,產品系統宏模型及系列型譜的制定。四是組合化設計原則。需充分考慮系統的協調性、互換性和組合性。
1、網格化設計原理
網格化設計是指借助于模數系列和模數網格來確定系統及其組成部分尺寸和位置的一種設計方法。它是將元器件、零部件、整機的形狀及其組裝關系,置于一個二維或三維的坐標網絡系統中來考慮,可以將元器件按其功能組合成組,按區布置,條理分明,可提高觀察、操作的效率和準確性,從而達到設計方法本身的標準化和規范化[3]。
2、網格化設計在模塊化設計中的應用
大多數模塊是構成一個大系統的不同的部分。盡管模塊的設計、制造是獨立的,但它們是作為整體一起發揮作用的。通過模塊化,我們可以把設計、制造任務分配給不同的隊伍,讓他們獨立操作。簡單地說,結構、共同界面以及評價整個系統的“設計規則”保證了模塊的兼容性。就是說,為了把系統模塊化,我們必須確保整體結構,規定什么是模塊;確定模塊之間相互作用的共同界面;建立模塊功能和表現的評價體系。
應當建立怎樣的結構才能完整地搭建基于項目管理的職業發展教育模式呢?目前尚未發現專門應用于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方法學,而現有對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研究中,很多都采用二維結構,但在很多時候二維結構完全體現職業發展教育模式作為一個復雜系統的方方面面。因此,通過對模塊化現有理論和網格化技術的研究,發現標準化系統工程中提出的三維結構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框架。本框架的建立思路為,從模塊化理論的三維結構出發,結合企業創新體系本身的結構,提出了一個分別由技術維、管理維和保障維組成的三維立方體結構理論框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發展教育模式
在該模型中,管理維由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基礎要素構成,主要包括建立職業發展教育制度和改變職業發展教育形象。技術維是由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實施環節構成,主要包括強化教師的復合能力和建立職業體驗情景。保障維由影響職業發展教育模式的實施、安排的科研機構和集成創新構成。
1、建立職業發展教育制度
目前,從我國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和辦學功能看,學校職業發展教育著重對學生職業觀、人生觀的養成教育,更重視“職業人培育”的基礎和基本教育,與職業實踐相對分離。而學生接入職場后,參與企業的以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與職業實踐聯系緊密。顯然,這種注重實踐的企業教育與注重人文的學校教育并行,已不能滿足經濟與產業的變革對學生素質能力要求的變化。
對于致力于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未來技能專家的高等學校來說,與產業界(而非企業)的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地共同培養人才,是未來一定時期的辦學導向。對學校而言,一是將緊密聯系實際的、實踐性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的教育培訓,引入高等教育,有利于實現高等教育的多樣性;二是將學生的職業觀培育作為重要目標,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三是促進地方產業和企業與高校的合作,相互之間建立職業發展教育的合作伙伴關系,有利于更好地培養地方產業企業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改變職業發展教育形象
為改變職業發展教育的形象,提高職業發展教育吸引力,高等學校一是要提供體現社會價值的職業教育,以吸引更多學生在最有發展前景的行業領域工作;二是必須提供適應不同人群的職業發展教育,以使其獲得職業資格;三是必須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教育,以有利于學生選擇今后所從事的職業。
1、強化教師的復合能力
目前高等學校雖然已經逐步開設職業生涯課程,但專業師資不足成為制約瓶頸。因此,選聘專業技術人員成為兼職教師,強化教師的復合能力,成為高等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未來的發展方向。職業發展教育教師的復合能力表現為:既要成為專業技術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還要成為學生職業發展困惑的指導者、咨詢者。他們需顯示出“理實一體化”的復合能力:一是專業理論知識,來自教育專業和非教育專業的教師,補充各自缺項,成為“雙專業”;二是專業實踐技能,可以選派專職教師到企業掛職,或聘請具有較強現場實踐經驗和工作能力的企業高管,綜合組織教學的能力都很高;三是教育理論知識,對于教育學專業出身者,要強化與職業有關的教育理論與方法論知識的學習,而對于非教育專業出身者,則補充相關職業教育理論知識;四是教育實踐技能,綜合運用演示法、參觀法等教學技術,讓學生邊學邊用,以用促學,學以致用。
2、建立職業體驗情景
職業體驗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作為社會人和職業人所必要的規則和禮儀,培育學生的勞動觀和職業觀,促進學生對學校學習與職業關系的理解,啟發學習意愿,獲得對自己將來思考的機會。
1、建立科研機構
應高度重視建設高水平的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機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機構是支撐職業發展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思想庫或智庫。很多國家將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機構置于極高地位,并在國家法律文件中予以明確界定。在德國,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數量多、質量高。據統計,在德國大學內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約350個,大學外從事職業發展教育研究的機構約150個。早在1991年6月7日,就由德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德國教育協會職業教育與經濟教育學委員會、德國勞動市場與職業研究所聯合發起,建立了職業教育研究網共同體。該組織一直致力于建立職業教育研究數據庫,建立職業教育文獻庫,開展職業教育研究報告的基礎工作,舉辦職業教育研究和專題研討會。到2003年,參會該共同體的研究機構有100多個,有隸屬于高校教育院系的職業教育研究所,如不來梅大學的技術與教育研究所,科隆大學的職業教育國際比較研究所,漢堡大學的職業教育研究所等。
2、實現集成創新
經濟發展是社會、科學、技術、人文諸多方面綜合發展集成的結果。這意味與經濟領域緊密相關的職業發展教育所涉及的領域必然跨越了教育學與經濟學,以及科學、技術、社會等學科,職業發展教育具有明顯的跨界特征。所以職業發展教育研究既不具備普通教育學的相對穩定性,也不同于經濟、科學、技術或社會學研究的純粹性,職業發展教育的研究伴隨著其所服務的領域在不斷深化著其必須具備的集成創新思維。
一是注重創業實訓。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成推動中國經濟繼續前行的“雙引擎”之一,黨的十八大也提出了“鼓勵青年創業,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等新任務、新要求,大學生創業將是職業發展教育的焦點問題。二是強化社會責任認知。增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認同,引導學生自覺履行社會責任,是職業發展教育的源動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學習:內在的財富》報告中強調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強調培養人繼續學習、終身學習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的重大意義。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努力做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改善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生命質量。
[1][3]童時中.模塊化原來設計方法及應用[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5.
[2]Baldwin,C.Y.,and K.B.Clark.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OL].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Baldwin,C.Y.,and K.B.Clark.Design Rules:The Power of Modularity[DB/OL].vol.1,Cambridge,MA:MIT Press,2000;[日]青木昌彥.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日]青木昌彥.模塊化:新產業結構的本質[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