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龍,宋天邦
(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甘肅蘭州 730020)
【工會工作研究】
工會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要發揮重要作用
孔 龍,宋天邦
(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甘肅蘭州 730020)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工會組織保護雇員權益的基本職能與社會責任關注員工權益的層面不謀而合。社會責任的全面、切實履行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工會應在廣義利益相關者群體范疇的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利益相關者群體類別,可將工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分為倫理規范作用和非倫理規范作用;根據作用方式的差異,可將非倫理規范作用再分為直接非倫理規范作用和間接非倫理規范作用。要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中的作用,一是要完善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制度;二是要加強工會組織參與CSR的建設管理;三是要發揮政府的管理和引導作用。
工會組織;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經濟新常態
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中國經濟“新常態”概念。同年11月9日,習主席在APEC峰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對中國經濟新常態進行了全面闡述和解讀。新常態下中國經濟三個不同于過去30年的特征: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變大,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面對階段性挑戰,企業必須對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進行產業轉型與升級以謀求高質、高速、健康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有機統一。為適應新常態下經濟健康發展,亟需解決企業技術創新、勞資沖突、環境保護等諸多問題;社會責任理論為企業如何解決這些社會問題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方向。工會組織在企業責任履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最早由Oliver Sheldon(1924)提出,它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等。企業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Carroll的“三維金字塔模型”對其涵義做出了詳細的闡述——“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企業還應兼顧對利益相關者經濟、法律、道德、慈善四方面的責任”[1],國內包括溫素彬、方苑(2008)等諸多學者的實證研究均證明:長期來看,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2]因此,社會責任的履行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我國,工會組織是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勞動者群眾組織。國內勞動者無論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如何,都有依法參加工會組織的權利。全國總工會及以下各工會承擔國家、單位和職工間溝通的橋梁作用,在維護國家利益、單位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我國各級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
工會組織保護雇員權益的基本職能與社會責任關注員工權益的層面不謀而合,目前國內關于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這一領域。許曉軍(2007)指出,工會組織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基本職責與歷史責
任的有機統一,且工會組織的基本社會責任是經濟層面勞資矛盾的調節。[3]他所討論的社會責任內容實質上屬于宏觀的工會社會責任,責任主體是工會而非企業。張軍寶(2008)探討了工會擴權運動與CSR運動,就工會組織與CSR的互動模式構建提出了若干建議。[4]卜長莉(2012)就工會組織的歷史演進與社會責任互動機制做出了分析: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是維護員工的基本權益,而其他職能是工會組織維權基本職能的展開和延伸;工會組織的定位應回歸至推動CSR提高的角色。[5]鞠龍克(2012)從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角度就我國工會組織貫徹CSR做出剖析,他認為工會組織和CSR可就勞動者權益保護進行合作。[6]以上研究者分析了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的作用,但均著重從保護員工權益角度出發。
在歐美等西方國家,工會組織的主要作用是調節勞資矛盾,我國《工會法》指出工會組織作為員工權益的代表與保護者角色而存在。傳統意義上工會組織主要關注社會責任履行中員工這一利益相關者。本文認為工會組織對CSR的作用不僅限于員工這一利益相關者,工會組織可對CSR中的全體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產生全面、系統、綜合的影響。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是各類利益相關者的契約組合,這一理論為社會責任的提高提供了可行路徑。Carroll(1991)提出企業“除了股東、顧客、雇員這三類最顯著的利益相關者之外,供應商、競爭者、社區、特殊利益群體、媒體乃至整個社會和全體公眾,也都是利益相關者。”[7]故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出發,將工會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的作用分為倫理規范作用和非倫理規范作用,如圖1所示。

圖1 工會組織對CSR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分類
(一)倫理規范作用
倫理規范作用指工會組織保護員工這一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的作用范疇,這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也是必須應發揮的作用。Lee Chingkwan(2000)指出,市場經濟帶來了員工與企業的對立關系,[8]因單位體制的瓦解使得員工不得不單獨面對企業的侵犯[9]。2001年我國新《工會法》實施以來,工會被賦予了爭議協商權、三方機制中的勞動關系協調權、集體合同中的法律救濟權、勞動合同的解除終止權、勞動制度異議權等權力。員工社會責任保護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企業員工基本就業權的尊重、工作條件的保障、企業建設的參與權力、安全健康的工作環境、職業培訓與發展計劃的實施、招聘不受歧視的權利等。因此工會組織對社會責任建設的倫理規范作用主要集中于企業對員工經濟、法律、道德三個層面的作用,屬于較低層次的作用。
(二)非倫理規范作用
非倫理規范作用指工會組織對員工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障作用。如各級工會組織在當前中國經濟新常態情況下,可以根據自身為國家、單位和職工間溝通橋梁特點,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或企業,強化對企業職工愛國、愛崗、敬業教育,使其樹立建設強國富民遠大宏偉目標;研究制訂相關激勵機制,鼓勵企業職工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和先進經驗,并不斷總結創新,爭做本行業技術標兵,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使廣大企業和企業職工在當前經濟新常態情況下,認清形勢,轉變觀念,不斷創新,使企業產品盡快升級換代,根據當前情況盡快進行結構調整,爭取較多的掌控核心技術,變中國制造為中國智造,增強竟爭能力;結合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積極開展節能減排和資源再生重復利用,有效地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跟上信息社會的腳步,有效利用互聯網為企業發展服務;教育職工遵紀守法,格守職業道德,關心他人,助人為樂,互相幫助,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等。上述這些并非強制的作為,對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程度的提高也會產生較大幫助。本文根據工會組織對CSR中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作用路徑,將非倫理規范作用分為直接非倫理規范作用和間接非倫理規范作用。
1.直接非倫理規范作用
直接非倫理規范作用指工會組織對員工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障產生的直接作用。工會組織可直接干預的企業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員工、消費者、股東以及社區這些群體。非倫理規范作用中不包含員工群體,其作用層面為:(1)消費者層面。Mitchell(1997)的利益相關者分類理論指出消費者是企業的關鍵型利益相關者,[10]即企業應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履行予以充分重視。企業對消費者主要
負有以合理的價格將功能和質量等產品價值要素轉移給消費者的經濟責任;經濟責任的嚴重缺失可能會引發法律責任成本。工會組織可通過員工教育培訓這一途徑對CSR中消費者受托經濟責任履行的提高進行干預。產品質量提高給消費者帶來效用的提高也屬于企業對消費者受托道德責任履行的一個方面。因此工會組織在CSR中對消費者經濟、法律、道德層面責任的提高發揮作用。(2)股東層面。工會組織作為股東與員工的第三方中間機構,應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工會組織應在法律的規范下保護員工的權益,對低效率的勞動行為不應納入保護范圍;對自身權力尋租行為要堅決予以杜絕。在勞方和資方兩者關系中,工會組織固然更傾向于勞方這一角色,但以上行為所帶來的負外部效應無疑會降低企業的價值進而侵犯股東的利益。因此工會組織主要在企業對股東的經濟、法律層面社會責任的提高發揮作用。(3)社區層面。社區是若干社會群體或社會組織聚集在某一個領域里所形成的一個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是社會有機體最基本的內容,是宏觀社會的縮影。工會組織在扶貧助困與職工文體活動等社區活動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可促進企業在社區層面社會責任履行程度的提高。工會組織主要在企業對社區的經濟、道德、慈善層面社會責任的提高發揮作用。
2.間接非倫理規范作用
間接非倫理規范作用,是指工會組織對員工外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保障產生的間接作用。工會組織可間接干預的企業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債權人、政府、競爭者以及環境這些群體,間接是指工會組織只能通過影響企業文化來促使企業履行對這些利益相關者群體的社會責任。企業對債權人的資金風險控制、對政府依法納稅和促進就業、對競爭者不使用不正當競爭手段等受托責任的履行,均脫離了工會組織的權力范圍,然而企業的文化會改變企業管理者乃至全體員工的行為方式,進而促成企業良好的CSR表現。間接非倫理規范作用對這些利益相關者經濟、道德、慈善層面的社會責任的提高是有限的,屬于最高的作用層次。
張昊文、王楠(2015)指出,“國家—工會—工人”和“企業—工會—工人”兩種不同的互動關系決定了工會組織的角色定位,[11]在新常態經濟下工會組織理應作為國家、企業和工人之間良好互動橋梁以提升企業價值,促進國家發展。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微觀上作為新的公司發展理論、宏觀上作為新的社會進步哲學對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工會組織應循序漸進地參與社會責任的建設:
(一)完善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制度
建設制度包含兩個層次:
1.法律制度的建設。法律具有事前警示與事后糾偏作用,它的強制性高于道德和規章。加大對工會組織的責任范疇立法力度,規范完善工會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體系,在這個層面上就可以解決工會組織對CSR的倫理規范作用和非倫理規范作用的邊界模糊問題。
2.工會制度的建設。同時,制度的創新工作也較為重要。工會組織在制度層面如何更大程度拓展自身職能以促進工作流程的優化和工作成本的降低,促進利益相關者、企業國家、良性互動關系的建立,需要積極調動創新要素。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利益相關者需求、服務企業的發展、服務國家的建設。
(二)加強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管理
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的管理:
1.工會內部的管理。對工會組織內部的管理主要集中于倫理作用效果的管理,因這一作用在主要關乎員工這一關鍵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是工會組織的基本職能。同時應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部門以兼顧非倫理作用的發揮,將社會責任的績效考核納入員工的考核標準以確保社會責任保障作用的落實。
2.社會外部的管理。對社會外部的管理主要集中于綜合作用效果的管理,因就綜合作用而言社會更關心全體利益相關者的權益。雖然發揮非倫理規范作用并非工會必須履行的責任,但其中的直接非倫理作用是工會組織可以較容易影響企業的方面,特別在當前有效的社會監督體制亟需建立以增強監督力度。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及時對工會組織社會責任的工作內容進行了解、監督與糾正。
(三)發揮政府的管理和引導作用
政府具有政治、經濟職能和社會服務職能。政府的管理引導作用分為兩個方面:
1.輿論宣傳。政府應對工會組織的社會責任管理工作進行引導,利用宣傳打造良好的工會責任管理輿論氛圍。
2.規劃與管理。對于工會組織參與CSR建設,應結合本地區的實際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會建設水
平,做好整體發展戰略的規劃。要對倫理規范作用的責任層次與內容標準予以明確,因為這些標準是后續管理工作展開的理論依據。
跨國公司“藍色貿易壁壘”促進了SA8000、AA1000、GRI指南等社會責任標準在中國的推廣,這些標準以員工的權益保護為主,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保護為輔。時穎(2004)指出:“工會角色的市場化轉變要求強化其法律地位,完善其職能,使工會真正成為職工的維權者”[12],本文研究顯示,工會組織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可以結合自身工作特點協助政府有關部門或企業履行對全體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說,當前工會組織倫理規范作用的發揮已較完善,如何提升工會組織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中的非倫理規范作用還有待深入研究。
[1]CarrollAB.Athree-dimensionalconceptual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97-505.
[2]溫素彬,方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8,(10)∶150-160.
[3]許曉軍.中國工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承擔的社會責任[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7,(1)∶82-86.
[4]張軍寶.構建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良性互動機制[D].華東政法大學,2008.
[5]卜長莉.工會與企業社會責任互動機制的構建[J].學習與探索,2012,(11)∶74-80.
[6]鞠龍克.我國工會如何貫徹企業社會責任——從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角度[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2)∶145-150.
[7]Carrol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8]LeeChingkwan.The‘RevengeofHistory’:Collective memories and labor protests in northeastern China [J].Ethnography,2000(2).
[9]LeeChingkwan.Fromorganizeddependencetodisorganizeddespotism:ChanginglaborregimesinChinesefactories[J].TheChinaQuarterly,1999(157).
[10]MitchellA,WoodD.Towardatheoryof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 and what really cou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4)∶853-886.
[11]張昊文,王楠.中國工會角色研究述要[J].山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2)∶20-26.
[12]時穎.工會角色定位法律問題探討——兼評我國現行工會法[J].工會理論與實踐-中國工運學院學報,2004,(3)∶62-65.
(責任編輯:張希宇)
Labor Unions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ulfilling CSR
Kong Long,Song Tianba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bbreviated as CSR.The Labor Union’s primary responsibility of protecting the employees’rights and interests happen to coincide with one of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to focus on employees’rights and interests.The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fulfillmen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ntributes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ions.Labor Union sh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ulfillment of CSR in a general category of stakeholder group.According to categories of stakeholder group,the functions of Labor Union to CSR can be divided as ethical norm function and non-ethical norm function.In order to allow full play of Labor Union in fulfillment of CSR,one is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Labor Union participating in building up CSR;the second is to enhance Labor Union’s participation into building-up and management of CSR;the third is to give play of government in managing and guiding.
Labor Union,CSR,stakeholder group,New Normal Economy
D412.6
A
2095—7416(2015)04—0015—04
2015-06-25
孔龍(1963-),男,甘肅天水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宋天邦(1991-),男,山東聊城人,蘭州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會計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