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云娟
【關鍵詞】學校發展計劃 民主管理主要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6A-0047-02
School Development Plan,即學校發展計劃,簡稱SDP,是一種新的學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指在學校層面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廣泛征求社區群眾的意見,由學校和社區自主制訂的關于學校發展的計劃。其主要特點是自下而上廣泛征求意見,學校相關利益者充分參與發表意見,制定計劃和實施的過程公開、合理,每一個階段都有上級主管部門、社區代表、學校管理者、師生、家長代表等參與,注重學校的內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傳統的學校管理形式基本是按照“上級布置,我來做”的思路進行,如學校的工作計劃,其制定過程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實施過程較被動,即由學校領導制定,然后向師生宣布計劃的內容,全體師生、各職能部門一起學習計劃內容,按照計劃被動地開展工作。這樣的管理,從表面上看秩序井然、紀律良好,但潛在的負面效應卻令人擔憂。學校在進行管理時,師生、家長只有被動服從的義務,沒有主動參與的權利,主人翁意識受到制約,創造精神受到束縛,自育自律能力受到壓制。而SDP順應了現代學校管理的形勢,讓“民主”很好地貫穿學校管理全過程,有效地推動學校教育教學的和諧發展。
一、傳統模式下中小學校民主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民主管理的制度不夠完善,教代會、工會等組織難以發揮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提出以教代會等形式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但多數學校沒有制定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的相關制度,即便有,這方面的制度也是擺設,要么沒有執行,要么不具備操作性。不少學校的教代會主席、工會主席由副校長或學校中層領導兼任,管理流于形式。更有少數學校沒有成立教代會、工會等民主監督組織,談不上把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納入學校的工作計劃或議事日程。
(二)學校管理者民主管理意識不強,參與學校管理意識淡薄
校長負責制是一項有效的管理制度,但由于權力的過于集中、校長民主意識不強,導致很多學校形成校長“一言堂”,由此,社區、師生、家長參與學校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意識和熱情逐漸淡薄,決策水平也隨之下降。一所學校中,只有少數教師知道學校管理中有關計劃和制度的制訂等方面的詳細情況,而對于學校辦學目標、發展戰略、改革方案、與個人工作有關的改革活動、業務活動等方面的內容,也只有部分教師略知一二。教師在學校管理中能夠作出的決定權利集中在對學生教育與懲戒、科研交流、教育教學實施過程等方面。
(三)校務公開機制不夠完善
據《關于全面推進校務公開的意見》顯示,校務公開已經成為學校民主建設、民主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校務公開內容包含學校管理的一切事務,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涉及廣大教職工以及學生利益的事務。然而,多數學校公開內容不全面,公開形式單一,敷衍了事,有的學校在實行校務公開時搞形式主義,走過場、避重就輕,甚至搞假公開,致使校務公開失去了應有的效果和作用。
二、學校發展計劃(SDP)改變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有效促進學校民主管理
(一)學校發展計劃(SDP)的基本做法
1.學校發展計劃(SDP)的制定是自下而上的。學校成立了學校發展委員會,由學校管理者、教師代表、村委干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等人員組成,計劃文本的制定來自基層,充分征求了不同人群對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信息來源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學校發展計劃(SDP)的文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分析學校的現狀,設計切合實際的愿景,明確學校的主要問題,制定相應的目標和措施。學校管理者根據從群眾中收集到的信息制訂工作計劃,在一定的范圍進行計劃文本的答辯、修改、完善。這樣的計劃代表了群眾的利益,師生、家長和社區代表參與計劃實施活動的積極性就會更高。
2.學校發展計劃的實施是全民參與的。由于學校發展計劃(SDP)文本的制定充分代表了廣大師生和家長的利益,在學校發展委員會的組織下,全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參與計劃實施的積極性更高,他們充分了解學校發展計劃(SDP)文本的內容,明確了學校的實際和未來發展的前景,知道自身在學校發展計劃(SDP)實施過程中應承擔的任務及個人的職責,并配以過程性監測,這樣,發展計劃實現的效果就會更佳。
(二)學校發展計劃(SDP)促進學校民主管理的具體體現
1.充分發揮學校管理者的主觀能動性,凝聚人心
學校制定發展計劃的目的是讓學校管理者發現學校面臨的問題及成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明確發展目標與措施。學校以平等對話的方式搜集各種信息,用民主磋商的方式逐步消除各成員間的意見分歧,最后達成一致的看法。學校發展計劃(SDP)的制定與實施,使各成員的關系更為緊密,各成員認識到,幫助學校就是幫助自己。比如,教師或者社區成員為學校的發展操勞,他們不覺得奔波勞碌,反而感覺“就像在做自己家里的事一樣”。有些教師利用放學時間或者周末,到田間地頭與村民一邊勞作一邊訪談,晚上則打著手電挨村挨戶征集問題。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將幾個村校點合并成一所學校,師生來源復雜。學校合并后承擔著全縣進城務工子女的教育重擔,學生由500多人增加到1600多人,一開始,教職工人心渙散。項目實施后,學校組建實施的十幾個教育教學團隊朝著師生自己制定的“禮儀教育”的目標發揮各自力量,大家心往一處想,“人心”環境得到了很好地改善,有效增強了凝聚力。
2.有效改善學校的管理系統
首先,學校引進管理項目,特別看重找準問題和解決問題要達到的目標和措施。項目引進的“頭腦風暴”“問題樹”“問題排序”等西方先進管理技術手段,有助于校長及管理者充分調動廣大師生和群眾的積極性,集群眾智慧辦學,多從主觀找原因,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問題。其次,項目基于為學校的發展服務,強調了學校管理的主觀能動性。學校計劃是師生自己共同制定的,學校發展目標就是本校師生的共同愿景,而不是上級“壓”下來的,每一年的學校工作計劃當中要解決的問題都是通過自下而上地廣泛征求師生意見而來,如“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問題”“怎樣解決問題”是通過“問題樹”集大家智慧提出來的,學校各部門的計劃都圍繞著學校發展計劃這一“母計劃”而制訂,學校從上到下目標一致,大家圍繞學校發展愿景主動地去追求著“夢想”,實現發展目標學校管理由“要我做”向“我要做”的良性局面轉變。
3.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改變“千校一面”的局面
受習慣思維的影響,學校管理者很少去分析學校的情況,再加上全體師生還沒有轉變思想觀念,要想全方位地認識、分析學校的問題,無異于紙上談兵。學校發展計劃(SDP)打破習慣思維,特別強調“認知學校”,即認清學校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對過去、現在、將來作深刻的分析,提出適合自己的發展目標。學校管理者站在學校的角度討論“我是誰?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通過什么途徑辦成什么樣的學校?育什么樣的人”,從而使學校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理念,比如龍勝各族自治縣實施學校發展計劃(SDP)的13所項目學校,經過反復發放問卷,開座談會,分析、篩選信息,確定了在國家教育方針統領下各自的特色發展方向,制定了學校的特色建設方案。如處于侗族大鄉的平等小學提煉形成“孝親教育”;位于花坪自然保護區的三門小學提煉形成“綠色文化”;具有豐富低齡寄宿管理和女童教育經驗的泗水小學提出“生活教育”;實驗中學的學生絕大部分學生來自農村,自信心不足,學校提出以“進步就是好學生,提高就是100分”為內涵的“成功教育”理念等,特別貼近了當地的地域文化和師生實際,凸顯了學校特色。
總之,學校發展計劃(SDP)在學校的實施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喚醒了人的主體意識,使得學校在管理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民主、可持續發展的氛圍,值得推廣應用。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