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
1935年1月上中旬之際,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于長征途中,在貴州遵義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發行了蘇維埃鈔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并且留下了廣為傳播的“紅軍票”故事。
一
1934年10月,據守中央蘇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因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五次“圍剿”,不得不撤出中央蘇區,進行長征。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及中革軍委等中樞機關也隨軍行動。國家銀行與財政部一起編入中央縱隊(代名紅章縱隊)第十五大隊,由大隊長袁福清(中央政府總務廳長)、政委毛澤民(國家銀行行長)率領,成了“扁擔銀行”、“馬背上的銀行”。其時,第十五大隊除負責保護、運輸國家銀行(中央金庫)尚存的幾十擔銀元、幾十擔國幣、幾擔金子和一些首飾、珍寶外,還有幾十擔印制國幣的原材料。由于還要負責籌糧籌款,保證紅軍給養,因此,毛澤民同時擔任了中央沒收征發委員會的副主任(主任由財政部長林伯渠兼任)。
離開中央蘇區后,紅軍就進入了國民黨統治區。紅軍從江西出發時有個規定,沿途不準使用蘇區紙幣。這個規定固然有蘇區紙幣不為白區所接受的考慮,也有保護群眾利益免受損失的用心。
長征之初,按照博古、李德的設想,紅軍是到湘西去,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在那兒建立新的根據地,再回過頭來收復中央蘇區。湘江戰役后,紅軍由出發時的8萬多人銳減至3萬余人。博古、李德卻仍然執迷不悟,要按原計劃走下去。而此時,蔣介石已窺破紅軍意圖,在湘黔邊境集結重兵,張網以待。紅軍危在旦夕,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周恩來、朱德等人再也不能坐視不管。經過激烈抗爭,終于實現通道轉兵,紅軍西進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避免了紅軍可能覆滅的危險。在12月18日于貴州省黎平縣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毛澤東再次堅決主張紅軍放棄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向黔北進軍,在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創建新的根據地。與會的多數同志積極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黎平會議后,紅軍迅速西進,而李德依然堅持其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因此,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1日在猴場又一次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在會上反駁了李德的意見,堅持紅軍迅速西渡烏江,向遵義地區進發,在川黔邊迂回作戰,以粉碎蔣介石的圍殲,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與會的多數人贊同毛澤東的意見,通過了《關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決定進一步確立了創建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新蘇區的計劃。
二
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占遵義城。8日,中革軍委發出《關于軍委縱隊九日進駐遵義并以縱隊司令員劉伯承兼遵義警備區司令電》,同時任命陳云為警備區司令部政委。9日,紅軍在遵義城舉行隆重的入城儀式。遵義城內工、農、學、商各界人士手執紅旗從四面八方涌向南門關豐樂橋迎候紅軍進城。12日,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大會在遵義老城隆重召開,近萬名群眾參加。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遵義城舉行。19日,紅軍離開遵義,移師北上。紅軍駐守遵義12天。
遵義縣革命委員會以軍委干部團軍需處主任羅梓銘為主席,下設人民武裝、肅反、土地、財政、勞動、文化等六個人民委員會,分別以紅軍干部丁柏霖、周興、朱開銓、毛澤民、陳云州和地方干部任移擔任上述各人民委員會的主任委員。每個人民委員會設委員三至九人,整個遵義縣革命委員會有委員25人。
遵義是貴州省內僅次于貴陽的第二大城市,一向為黔北中心,各種土產集散地,漢、苗等族商旅云集之所,市場十分繁華。既有新城,又有老城,一條河流穿越其間,是紅軍長征以來所經過的第一座繁華的中等城市。因為反動政府、反動軍隊的欺騙宣傳,紅軍先頭部隊進城時,“老百姓跑的跑,藏的藏,所剩無幾,店鋪都關了門,滿街垃圾,一片蕭條凄涼”。紅軍大部隊進城時,群眾已發動起來,“各種商店都已開門營業,百貨日用品、食品到處都是,街上行人也很多,有趕街市的,有看熱鬧的,有做宣傳的,還有高聲叫賣麻糖的”。
另一方面,當年遵義作為國民黨政府的一個行署,管轄十來個縣,自是軍閥、官僚、地主、奸商相互勾結的地方,貴州軍閥王家烈便在這里稱雄一方。他在遵義開有煙館、鹽行,囤積了價值幾十萬元的食鹽和大量煙土。當地缺鹽,他一手操縱市場,以高價出售。其時豬肉才兩角錢一斤,鹽巴倒要四角錢一斤。許多老百姓因為買不起鹽而患大脖子病。
國家銀行對上述情況進行了充分的估量,認為這種一面到處是商機、商業活動,一面群眾嚴重缺鹽而軍閥囤積居奇的局面,有利于發行蘇維埃鈔票,主導市場,滿足群眾需要。
此外,久困大山、長期作戰的紅軍指戰員,得到這么一個難得的休整機會,來到這么一個有大量東西可買的地方,也急需用經費和自己積累的“伙食尾子”,購買生活、醫療等用品,以利今后的行軍打仗。而紅軍指戰員隨身攜帶的經費和“伙食尾子”,一部分或全部是國家銀行在中央蘇區發行的蘇維埃鈔票,它們在白區無法流通。因此,國家銀行計劃在遵義城發行蘇維埃鈔票,來吸納、消化它們。
三
為在遵義發行蘇維埃鈔票,國家銀行在紅軍先遣工作團、中央沒收征發委員會、遵義縣革命委員會等有關方面的支持配合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采取了相應的技術措施,進行了周到的現場服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通過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和統戰工作,發動廣大群眾和工商業者,迅速恢復遵義商業,活躍市場。毛澤民等利用紅軍入城式和遵義萬人大會的有利條件,廣泛接觸群眾,了解社會,宣傳黨的工商業政策,使遵義的群眾和工商業者明白:紅軍是正義之師,只視反共反人民的國民黨反動派為敵,而視開明士紳、工商業者為朋友。紅軍只沒收軍閥、官僚、豪紳通過壓迫剝削窮人而掠奪來的財產,對于商人則實行保護政策,支持他們發展貿易、活躍市場、穩定物價、公買公賣,鼓勵他們與紅軍合作,正常營業。毛澤民還專門到一位姓余的商會會長家拜訪,又到丁字口協記綢緞鋪老板劉伯莊兄弟家做工作。劉伯莊兄弟因黔軍潰退時搶劫了他們家財物,而紅軍先頭部隊進城則保護了他們的財產,便欣然出面說服動員商界同人開門營業,還積極幫紅軍采辦貨物。由此,蘇維埃鈔票的發行就有了相應的市場。
二是設立兌換處,并利用沒收來的稀缺物資,發行、回籠蘇維埃鈔票。國家銀行設在遵義老城紅花崗區國民黨黔軍副軍長猶國才的私宅里,樓上樓下幾十間房,使國家銀行有了寬敞的業務室和庫房。在廣泛宣傳蘇維埃鈔票發行、兌換政策,群眾及商家對蘇維埃鈔票已有足夠認識的基礎上,他們一面發出蘇維埃鈔票,使其在市面上流通;一面組織兌換處,方便群眾和紅軍指戰員隨時兌換蘇維埃鈔票。其時,在遵義新城商業中心設立了6個兌換點,又在遵義周邊駐有紅軍部隊的桐梓、綏陽、鴨溪、團溪、龍溪、余慶、湄潭等地設立了19個兌換點。為彰顯蘇維埃鈔票信用,保障群眾利益,他們把沒收來的大量食鹽以低價賣給群眾,規定只收蘇維埃鈔票,不收其他貨幣。而且一元蘇維埃鈔票可到兌換點換取一元二角現洋,或兩元國民黨的鈔票。由于國家銀行有充足的現金(銀圓、金條等)和物資保證,發行的蘇維埃鈔票完全可以兌現,遵義城及附近駐有紅軍部隊的城鎮的群眾和商家都樂于接納、使用蘇維埃鈔票。蘇維埃鈔票信譽盛極一時,市面也空前繁榮。為此,國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在遵義度過了最為忙碌的10天。在紅軍撤離遵義城的前一天晚上,他們突擊一個通宵,把沒收來的罰款和兌換回籠的蘇維埃鈔票都整理完畢,第二天又隨部隊出發了。
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回籠蘇維埃鈔票的做法,既活躍了市場,保障了紅軍的供給,又維護了蘇維埃鈔票的信譽,維護了群眾的利益,因而在當地留下了很好的影響。群眾都說“紅軍好,不坑人,‘紅軍票值錢”。對于當年少數還流散在群眾手中的蘇維埃鈔票,1955年國家發行新的人民幣時,還以1∶1的比價兌回了。
在國家銀行發行、兌換蘇維埃鈔票期間召開的遵義會議,審查和決定了黎平會議所決定的暫時以黔北為中心,建立蘇區根據地的問題。會議根據敵情新的變化和貴州的地理、經濟社會狀況,決定紅軍北渡長江,到川西北建立根據地,從而放棄了在黔北創建新蘇區的計劃。紅軍主動離開遵義,移師北上。國家銀行在遵義發行、兌換蘇維埃鈔票的活動,自然也就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