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湘黔鐵路橫跨湘黔兩省,途經地勢險峻、地質復雜的群峰深谷,線路全長905公里,東起湖南株洲,西至貴州貴定。參加鐵路建設的除鐵道部和有關鐵路局共調集9萬多人的設計施工隊伍外,還動員了80多萬民兵參加會戰,他們按解放軍建置設置。1970年9月,在縣革委會和武裝部的領導下,納雍縣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父送子、妻送郎,4000多名民兵隊伍參加湘黔鐵路建設大會戰的動人場景,歷時19個月,完成了上級分配的各項施工任務,并在施工中,涌現出了許多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
組建民兵團
納雍民兵團直設參謀部、政治處、后勤處,團和團直機構的主要領導人由人武部抽調相應職級人員擔任,副職由地方領導擔任。下轄4個營,21個連、79個排、291個班。各營的主管干部(正副營長、正副教導員)由縣確定;各連的主管干部(正副連長、正副指導員)由優秀的復員退伍軍人、民兵干部擔任,其人選由各區革委會提名報縣審批。每一個連的編制為250人(含連、排干部)。工資待遇:普通民兵每人月工資36元,農村“五匠”每人月工資40元。四個營的民兵是,一營914人(城關區207名、居仁區370名、百興區337名);二營986名(龍場區477名、樂治區509名);三營956名(維新區345名、姑開區376名、治昆區235名);四營944名(鬃嶺區335名、陽長區400名、張維區209名)。民兵數中不含團、團直及營干部。
團營主要干部如下。團長:潘金明(人武部副部長),副團長李順成(縣委副書記、縣長)、周智(原縣農辦主任);政委:施青云(人武部副政委),副政委陳德風(縣委副書記)。團直機關:參謀長王培成(人武部科長),副參謀長冉龍華、王自修;政治部主任詹斗(人武部干事),副主任周興志、陸德才;后勤處處長楊光第(人武部干事),副處長郭修義、林德森。營職干部:一營營長蔡家貴,教導員吳學舟;二營營長尚仲明,教導員林煥清;三營營長安開智,教導員馬青山(后由李逵隆任);四營營長邱全慶,教導員何開祥。
建路兩原則
納雍民兵團堅持群眾建路、勤儉建路。充分發動群眾,獻策獻計,人人想辦法,個個出主意,不斷改進施工方案;注意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技術革新,土洋結合,提高施工效率,愛護、修補工具,一物多用,利廢創新,為國家節約資財,多快好省地修建鐵路。
群策群力、獻計獻策、克服困難。在會戰中,民兵團每當接受一項具體任務時,都把任務交給連隊討論,發動全體民兵在困難面前,獻計獻策,努力克服困難。在實戰中做到集中兵力,攻破難關。剛開工時碰到的困難是缺乏手推車、斗車和照明。民兵們并未被困難所嚇倒,土法上馬,用土車與肩挑背背結合起來,燈籠火把解決照明。就這樣一筐土,一撮泥地完成任務。在黃泥坡大填方中僅43天就提前完成了任務;松林坡施工中,在缺乏電鉆的情況下,他們就用鋼釬、大錘打炮眼實施爆破,提前打開了大拉槽;在處理劉家山病害工程中,廣大民兵冒雨日夜戰斗,為迅速打開西大門,提前鋪軌通車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施工中,民兵團特別注意安全生產,全團在工程結束時,出現了一個安全營二營,15個安全連和15個安全排。他們所修建的工程,經檢查驗收結果是:路基穩定,保證質量。
勤儉建路。在鐵路大會戰中,納雍民兵團一貫堅持勤儉建路的原則;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和作風,做到沒有工棚自己蓋(蓋的工棚有6844平方米),工具壞了自己修,哪怕是一根木材,一顆鐵釘都注意節約,盡量減少國家開支。1971年冬天,一營三連的一個民兵為取暖燒了一個撮箕,黨支部除對其嚴肅批評外,還組織全連民兵討論,提高認識。很快在全連乃至全團掀起了增產節約高潮,拾廢舊鋼鐵、調節鍋爐風口、回燒丟棄殘煤、拾破舊撮箕等。拾回廢舊鋼鐵7000余斤,修補撮箕背籮2500多個,掃落地水泥11000多斤,自制各種工具近6000件。施工材料回收率較高。在醫藥衛生方面,貫徹“以防為主”的方針,開展中草藥活動,上山挖的中草藥6900多斤。全團在整個鐵路大會戰中,為國家節約30余萬元,降低了管段工程造價。
苗族副團長
副團長李順臣是納雍很有威信的苗族縣長,他一心為民,兩袖清風,1961年在維新區東關公社冒著被罷官的風險,開倉放糧,救濟饑民,他在工作中總是勇挑重擔,以身作則。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很多工作只要交給他,總能圓滿完成任務。
修建湘黔鐵路大會戰中,長達3000多米的營盤山隧道先后上了兩個民兵團的人都未能貫通。時間緊,工程量大,為了按時貫通隧道,保證工程如期完工,上級決定叫納雍民兵團上。民兵團又把任務交給時任分管后勤的副團長李順臣,由他帶一個營的民兵上營盤山。他立即帶起人馬開進營盤山,投入戰斗。李順臣在工作中不但是指揮員,也是戰斗員,哪里有危險,哪里就能見到他的身影,有時他跟班作業,一干就是十多個小時。由于他衣著樸素,相貌平常,配合施工的鐵路工人也感到奇怪,“這是個什么人,只要他一出現,民兵們就干勁十足,他不但指揮,而且還跟班作業。”后來在一次大會上,鐵路工人們才知道他是納雍民兵團的副團長。在李順臣的帶領下,全體參戰人員團結奮戰,提前貫通了營盤山隧道,受到了上級的表彰。
鋼鐵七姐妹
納雍縣治昆區有7個姑娘,3個彝族、1個京族、3個漢族,她們最大的19歲,最小的不過15歲。聽到黨中央決定修建湘黔鐵路的喜訊后,她們決心要為祖國的這一建設事業出力,立即跑到公社報了名,高興得幾夜沒有睡好覺。可是,領導看到她們都是女孩子,不批準。7個姑娘這一下可生氣了,她們說:“婦女能頂半邊天,你們怎么連一個小角角都不讓我們頂?我們堅決要去!”
1970年10月20日,治昆區參加筑路的民兵出發了。當時,這幾個姑娘有的正在田里割稻子,有的在收苞谷。她們雖然不在一個社、隊,但是聽見民兵出發的消息,不約而同地都連忙拿上隨身換洗的衣服,或帶上些干糧,拔腿就追。從治昆區到納雍民兵集中的濫壩火車站有將近200里,她們翻山越嶺抄小路,經過兩天“急行軍”,終于趕上民兵隊伍,“混”在大隊里面,上了火車,到了工地。領導發現后,三番五次地動員她們回家。姑娘們斬釘截鐵地回答說:“為了修好通往北京的幸福路,我們的決心下定了,鐵路不通不回家鄉,火車不響不下戰場?!鳖I導看見她們決心很大,只得把她們留下來。
由于民兵初上路,物資供應跟不上需要,生活條件差,七姐妹沒帶行李,又是“編補人員”,因而比其他民兵困難更大。
天氣越來越冷,她們除了隨身穿的兩三件衣服,晚上連被子也沒有。同志們幫她們弄來兩床棉毯,七姐妹就擠著睡,以頑強的精神戰勝了一個個寒夜。不久,上級黨委批準她們參加會戰了。并組成了女民兵班,任命漢族姑娘張品為班長,彝族姑娘張惠英為副班長。
冬天的苗嶺山區,天寒地凍。細雨下個不停,北風將掛在樹枝上的雨滴凍成了冰柱,泥濘路被凍成堅硬的板塊,像澆了一層桐油,稍不注意,就會跌跤。連續下了兩天兩夜的雨,山洪暴發了,河水猛漲,將準備灌注橋墩的片石、河沙沖走了。大橋指揮部號召每人完成一方石頭或河沙的任務。七姐妹決心搶時間把沖走的河沙奪回來。夜里她們翻來復去怎么也睡不著,干脆凌晨三點起了床。他們讓值夜班的炊事員炒了些熱飯給她們吃,就上班了。
寒風呼嘯,砭人肌骨。七姐妹剛一出門,就被黎明前的寒風凍得直哆嗦。她們扣緊了脖子上的衣服扣子。有的姑娘剛好處于生理期,被冷風一激,牙齒不禁上下打顫。姐妹們來到河邊,就脫了鞋子挽起褲腿跳下河去撈沙。那冰冷的河水鉆心刺骨,他們才撈了幾筐沙就上牙打下牙,渾身打冷顫。那兩個不忌生冷的姑娘更是雙腿發麻,手和腳都不聽使換了。但她們沒有一個退縮,凍得實在受不了,才偶爾上岸暖和一下手腳,隨即又跳下河繼續干。到天亮時,她們已撈起了六方多沙石。
七姐妹夜戰寒流撈沙石的事跡,迅速傳遍大橋工地,使七尺男兒汗顏,從而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施工高潮。
會戰兩年,七姐妹沒有一人請過假,有的親人病逝都不回家。她們被納雍民兵團評為先進集體;“分指黨委”頒給她們一面繡有“鋼鐵七姐妹”的錦旗。她們中有4人入了黨,3人入了團。班長張品出席了中共畢節地區第一次黨代會,后在1973年至1981年,任畢節地區團地委副書記(副處)兼納雍團縣委副書記;副班長張惠英當選為中共納雍縣委委員,后在1981年8月當選為納雍縣副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