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翠
摘 要 本文首先從學生和教師兩個角度分析了當前高中語文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并主要從教材挖掘方面,以詩歌、文言文的教學為例,從教師備課、課堂形式等方面,提出了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情感教育 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6.068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
ZHANG Cuicui
(Jianping Senior High School, Jianping, Liaoning 122400)
Abstrac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analyz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t high school Chinese classes at both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Then examples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poetry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exhibited to show how teachers should dig the emotional treasures in the Chinese textbooks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skills to ble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the Chinese class better.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emo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1 當前高中語文情感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學生方面
當前我國高中教育仍是應試教育,“考大學”幾乎是高中生學習的唯一目的。特別是在相對落后的城鎮,通過高考魚躍龍門對學生有著無法抵擋的誘惑力。因此,“考高分”就成了高中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學生的這種單一“高分導向”導致其在語文學習中更加關注應試技巧、基礎知識點的應用和識記。他們專注于通過題海戰術來提升自己的考試成績,而不能在語文閱讀中靜下心來,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情感,無法通過語文學習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升華自己的道德情操。長此以往,直接導致了絕大多數高中生的寫作風格千篇一律、下筆無神,沒有深刻的、鮮明的個人感情融入文中,錯過了在自己完整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得到正面的、積極的、完善的情感教育的時機,給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了潛在的隱患。
1.2 教師方面
高中教師的職責不應僅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承擔起“育人”的重任。但很多高中 “教書”與“育人”卻被人為分割成了兩類工作:“教書”的主角是任課教師,而“育人”的主角則是政教處與班主任。在這種“教”、“育”二元分化的教育框架下,任課教師通常只負責傳授知識,涉及到學生的道德品質問題,一律移交政教處、班主任,自己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作為任課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內容,深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情感和精神層面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否則僅憑說教式的“威逼利誘”只能換取學生的“陽奉陰違”,甚至激發其逆反心理,得不償失。
2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情感教育策略
2.1 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文言文是高中授課內容的重點,面對高考的壓力,教師的授課總是把重心放在實詞、虛詞等重點文言現象之上,往往忽略文言文的精神內涵與內在情趣。其實,文言文是可以對學生實施情感教育的:初中學過的《出師表》字字透著忠誠,高中學習的《陳情表》句句顯露至孝,故有一言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文言文也是字字句句關乎“情”。作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忽略文言文給我們展現的情感魅力。
2.1.1 智慧激趣式情感教學
人人皆知,歷史是為人類提供智慧的鏡子。看歷史,反觀自己,我們會學到很多知識,汲取很多智慧。關于一些講述歷史的文言文,可采用智慧激趣式情感教學法,即把汲取智慧,豐富自我作為進行情感教育的切入點,通過此種方法,來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比如《燭之武退秦師》一課,我們在燭之武身上體現的情感教育點有這樣幾個:
A、愛國情感的培養。聯系實際,當今高中生如何看待釣魚島問題;
B、勇敢精神的培養。現在的高中生有勇敢精神,可是教師要指導,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C、處理事情的智慧。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換位思考,利人利己,很多事情不是非用武力,暴力不可,幫助高中生認清校園暴力是無智之舉。
在文言文中滲透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師不局限于課本,打開思路,放寬視野,積極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情感方面會有很多收獲,比如他們還會從荊軻身上看到勇敢,看到正義,當然他們也會看到其殘忍與冷血;他們從秦武陽身上看到了外強中干;從劉邦身上看到了陰險狡詐;從樊噲身上看到了膽大心細;從項羽身上看到了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在刻板枯燥的文言現象教學中巧妙的融入情感教育,利用智慧激起學生的興趣,既活潑了課堂,又教會了知識,由愛到悟,這更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我們不是浪費了時間進行情感教育,而是情感與知識二者的互相滲透,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筆者擔任班主任工作,語文課上經常有意識的針對校園情況進行此類教育,比如放下拳頭,運用智慧,換位思考等,長期以來的堅持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班級多次被學校評為“文明禮儀班級”。endprint
2.1.2 中心式情感教學
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這類散文共同的特點是在經過文章前半部的記敘與描寫后,定要抒情,議論,談談心中的感悟,如王安石 《游褒禪山記》中說到的“古人之關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基于此類文言文的特點,提出中心式情感教學的方法,即以文章的中心作為切入點,根據文章中心,深挖背后的情感內涵而設置相應的教學環節,進行情感教育。如《蘭亭集序》中“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能夠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死觀,針對學生浪費時間,荒廢生命的現象,進行及時教育,使學生明白人生的真正意義,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去面對生活;《赤壁賦》中“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表現了蘇軾豁達的人生態度,對于悲觀,容易傷感的學生來說有很積極的影響,人生處于低谷時,面對挫折坎坷應當放寬心胸,聆聽蘇軾的人生智慧……教師從文章的中心切入進行情感教育,設置教學環節,達到教育目的。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語文學科的學科特點,也要注意人文性的體現,特別對于一些優秀的例文,千萬不要錯過教育時機 ,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是完整的教育。教師將乏味的說教,轉而變作理智的引導,高中生接受起來還是很容易的。只要我們教師善于挖掘情感教育點,巧妙融合生活智慧,堅持不懈,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2 詩歌教學過程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古典詩歌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情感,包括愛國情,故鄉情,愛情,親情,友情,憂情,山水田園情等等,無論哪種情感都能與高中生的情感世界緊密相接。如愛國情,從培養民族精神的角度出發,針對高中生的實際情況,這種情感的培養尤為重要。在和平年代,高中生從小沒有危機意識,他們會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家祭無忘告乃翁”,“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卻不能深刻理解背后的復雜情懷,那些浴血奮戰的革命故事仿佛離他們很遠很遠,面對鮮艷的五星紅旗,他們仿佛只知道那是一面旗幟。針對現實情況,可通過愛國詩篇對其進行點撥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責任意識,讓詩歌幻化成一種精神,通過課堂,真正進入到學生的心靈,拂去他們心靈上的塵埃,用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迎接自己的未來。
詩人的真情實感蘊含在詩歌之中,這種情感的熏陶能夠使學生感受到人性美和人情美。我們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感受到了忠誠高潔,從“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中讀到了執著與勇氣,從“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中看到了堅貞的愛情,從“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感受到了對人生的執著,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看到了豁達的心胸……這些都集中體現了詩人閃光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質,還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利用詩歌這種特點,來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陶冶、凈化心靈,擺脫粗俗、低級的趣味,使學生形成一種處世不變的定力,堅定自己的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感與高度的責任感。
詩歌教學中采取的情感教育的方法為思想式情感教學法,即教師通過對詩歌的賞析,結合知人論世的方法,明確詩歌的中心情感,以此為切入點,適時進行情感教育。采取這種方法進行情感教育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教師的備課要求。教師要對詩歌本身有深入的把握與研究,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了解寫作的時代背景,將詩歌本身熟記于心,把握作者想要闡發的中心情感,明確學習目標,以及情感教育目標,比如曹操的《短歌行》,通過對全詩的把握,作者想要闡發的中心情感為“憂”,解讀“憂”的內涵為“人生苦短之憂”,“賢才難求之憂”,“功業未成之憂”,設定切合高中生實際的情感教育目標為:珍惜時間。“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此引申可以要同學算一筆人生時間帳:假如我們能活80歲,除去我們吃飯,睡覺,做無用功的時間,再除去我們已經生活過的時間,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來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學生興趣被激發起來,有的同學竟然清楚的算到自己的人生還有多少秒,這樣學生真正的感覺到時間就在“滴答滴答”聲中溜走,我們的教育目的達到了。這種有效的課堂教育,離不開教師的精心備課。
第二,對于教師語言的要求。詩歌語言比其他文學語言表現得更集中,更典型,更簡練,一字值千金,字字關乎情,詩歌不僅情感豐富,而且意境優美,畫面感極強,使人能夠產生美妙的聯想與想象,所以,基于詩歌向人們呈現出這種美的享受,應該用詩一樣的語言來解讀詩歌,使學生陶醉其中,真正的品味到中國傳統詩歌的語言魅力,這樣不僅使學生情感方面得到豐富,而且讓學生體味到語言的美感。
第三,對課堂形式的要求。課堂形式一定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式,應該是教師為主導,激發學生思考,使學生積極討論,踴躍發言,讓課堂真正成為思想的交流陣地,不要讓詩歌的思想在課堂中帶著枷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的情感是多解的,作為教師,我們不要局限在刻板的情感理解之中,也要多聽取學生思考與交流的結果,聽聽他們的感悟,這樣有助于情感教育。
總之,情感教育研究是有著重要意義與價值的教育研究,它不僅關系到學生的發展,還會影響到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在新課改的倡導下,面對教育教學的現實狀況,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可是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情感教育更應該積極投入到實踐之中。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情感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教師時刻關注情感教育,共同探究情感教育的方法,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不失時機的進行情感教育,才能使我們的情感教育由荒漠變為綠洲,才能真正有希望培養出德育、智育、美育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孔義.中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探微[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29-35.
[2] 宋旭民.論語文情感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0:104-107.
[3] 程媛.語文情感教育的本質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8:142-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