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 饒雨泰

摘 要:隨著物聯網技術和云計算的日臻成熟和發展,隨時隨地的教與學已經越來越成為可能,基于web squared網絡課程可以滿足這樣的要求。新一代的網絡課程資源架構在云端,教與學的參與者可采用各種智能終端,任何參與者都可以上傳學習資源、可以參與評價資源、可以下載學習資源,而隨著4G技術的普及,學習資源的類型也更加豐富,這些都將大大促進全民學習,改進教學效率,改善教學質量。
關鍵詞:web squared 云計算 網絡課程 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a)-0152-02
1 研究意義
目前,無論是學校還是培訓機構,都在想方設法通過網絡來增加與學生的交流,都想利用網絡資源來補充課堂資源的不足,但是大部分資源基本都是基于web1.0的,只是簡單地在web頁陳列各種學習資源,呈現給學生看或提供給學生下載。比如各大高校的精品課程資源,絕大多數就是這樣,學生可以通過電腦web頁來學習。對于人才市場需求比較大的課程,培訓機構也利用web頁進行教學,而絕大部分的課程資源也只是知識的陳列。這種網絡教學沒有辦法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資源的選定、呈現也都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看法,沒有師生互動,學生的學習時間和地點也受到了限制。
作為遠程教育的翹楚,國家開放大學(前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在網絡教學領域較為領先,率先提出并使用“電大在線平臺”開展網絡教學,它比精品課程更近了一步,這個平臺是基于web2.0的,電大在線的教學平臺不再是補充課堂教學的附屬品,在這里,課程的教學完全依托網絡,師生通過電腦登陸電大在線教學平臺進行完整的教學、討論和測評。這種網絡教學可以以學生為中心,也有師生的互動討論,但是師生的互動和學生學習的時間地點也受到限制。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web squared時代已然到來,在這個時代,網絡會變成通過智能傳感器獲得的耳朵、眼睛和其他感官。Web squared核心價值的靈魂就在于集中和利用社群成員的群體智慧,它與web2.0的根本區別在于web2.0主要只收集人通過鍵盤有意識表達出來的文字信息,而web squared會通過到處存在的感官設備大量收集人們的圖像、視頻、聲音等信息,而這些信息常常是人在無意識中產生的。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甚至是智能眼鏡出現和普及,它們中帶有照相、錄像、話筒等設備,許多甚至還配備了運動感應、全球衛星定位等裝置,完全可以當人的眼睛、耳朵甚至是觸覺。如果通過網絡應用軟件把各種感官設備所收集的信息集中起來,再加上后臺的云計算,可以非常接近的模擬出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從而得出僅靠單獨人腦所無法得出的最客觀最科學合理的結論。如果把網絡課程架構在web squared平臺上,那么學生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用智能設備進行學習,也可以隨時隨地以任何方式表達、上傳自己的學習感受,教師也可及時反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上傳網絡課程教學資源,云會審核發布,所以資源會不停更新,即便是海量信息耗時也會較以往大大減少。
2 Web Squared網絡課程
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教學越來越成為一種必需品,亟需變成現實。表1是web1.0網絡課程和web2.0網絡課程的現狀,以及web squared網絡課程的現狀和設想。
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師生的教學通過智能手機,而網絡課程資源以及信息的處理全部架構在云計算中。
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的關鍵技術都是成熟、可行的技術。智能手機接入云采用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解碼技術、3G技術、4G技術、云計算(百度云、阿里云),智能手機網絡課程客戶端和云端服務器采用的web應用開發工具、數據庫編程技術,都是被使用過和證實過,切實可行的技術,因此,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系統是可以正確實現的。為了使以前的電腦用戶可過渡到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用戶平臺融合了智能設備和多媒體電腦,多媒體電腦如果安裝和配備傳感器設備也可成為智能終端,只不過攜帶沒那么方便。
3 研究目標
基于web squared的網絡課程設計和開發后,可在開放大學各專業率先進行試點研究,證明新一代的網絡課程可以改善學習時間,可以改進學習資源質量,可以增進師生之間、師師之間、生生之間的實時互動,可以更加科學客觀的評價資源評價學生評價老師,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除任課老師和修課學生外),可以有效地改進整體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Tim OReilly,John Battelle[J].Web Squared-WhitePaper,2009
[2] Claudio E. Palazzi,Gustavo Marfia, Marco Roccetti,Combining Web Squared and Serious Games for Crossroad Accessibility,2011
[3] 德斯蒙德·基更著.遠距離教育基礎[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