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濤等
摘 要:成礦系列是指以系統論和活動論的思想為指導原則,對各種不同的地質構造和礦床進行研究,了解和分析成礦作用過程以及礦床的基本構成,通過對礦床地質成礦規律的深入研究,加深對地球構造演化的認識和理解,推動我國的地質礦產方面的新進展。
關鍵詞:內蒙古及臨區 成礦規律 成礦系列
中圖分類號:P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b)-0228-01
1 成礦系列概述
成礦系列是我國科學家在三十多年地質礦產的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得出的一套有關地質礦床成礦規律的思想理論,這套理論在我國已經達到了很好的實際應用效果,也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可。然而,盡管我國的成礦系列已經演變得比較全面和多層次,卻并沒有得到國際上的一致認可和推行。
為了使我國的成礦系列規律更便于世界范圍內的地質礦產工作者的了解及應用,也為更好地實現成礦系列的全球化,我國科學家從地質構造板塊的作用開始研究,分析了不同區域的礦產成礦規律以及各個成礦系列的關系,并建立了相關的動力學模型。本世紀初,邵和明以成礦區帶為劃分單元,將內蒙古礦床劃分為32個成礦系列。然而這種劃分過于詳細,不僅增加了每個成礦區找礦勘察的工作難度,也不利于國際范圍內的應用和推廣。
2 內蒙古及臨區礦床成礦規律及系列
內蒙古自治區具有遼闊廣袤的地理特征,涉及到地球板塊構造演化中的華北地塊和古亞洲造山帶。構造板塊在長期而復雜的碰撞及演化過程中,造就了內蒙古及臨區特有的地質構造特點和成礦系列。在對以往歷史研究數據和資料進行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礎上,該文將內蒙古及其臨區礦床劃分為以下不同的成礦系列。
2.1 鞍山式沉積變質型(BIF)鐵礦成礦系列
該系列主要是在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發展和演變而來的,鞍山式沉積變質型鐵礦成礦系列是在早期地球板塊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因為該礦床系列的磁鐵礦條帶與硅質條帶能夠相間產出,所以也稱Banded Iron Formation型鐵礦(簡稱BIF型鐵礦)。該系列又可以劃分為中太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和新太古代沉積變質型鐵礦兩個成礦系列。
2.2 海底噴流型鉛鋅銅硫礦和白云鄂博稀土元素-鐵-鈮礦床成礦系列
該系列主要是在中元古代發展和演變而來的。海底噴流型鉛鋅銅硫礦床是在渣爾泰山裂陷槽內發育并演變而來的,它屬于典型的以沉積巖式的海底噴流型礦床(SEDEX型礦床),具有一些顯著的特點,如受構造層次、巖礦系列和時間演化的控制作用較大。白云鄂博礦床產生于中元古代,它主要由沿構造板塊斷裂上涌的含礦流體從而生成REE-Fe-Nb礦層,經過長期的侵蝕和演化,原礦體的成礦物質再次活化和沉淀形成礦床。
2.3 斑巖銅礦或金-鉬礦成礦系列
該系列是在奧陶紀—志留紀發展并演變而來。就目前而言,該成礦系列是古生代形成并演變而來的第一個成礦系列。它包括黑龍江省內的部分銅鉬礦床和內蒙古區域內的部分銅金礦床。該系列礦床常常顯示拉長形狀的外表特征,而不是橢圓形或圓形,這主要是由于成礦系列形成后造山作用過于強大而造成的。
2.4 鉻鐵礦礦床成礦系列
根據有關地質科學家的分析和判斷,該礦床是在泥盆紀產生并演化而來的,礦床與蛇綠巖有關。鉻在我國是相對較為稀少的一種資源,鉻鐵礦礦床系列在我國地質礦產研究中格外受到人們的重視,二連-賀根山鉻鐵礦為富鋁型礦區,其中多為中小型鉻鐵礦床,一般在基性程度高的巖相中產生,主要有鉻尖晶石、黃鐵礦、磁鐵礦等,外表特征一般為條帶狀或浸染狀。
2.5 鉬金多金屬成礦系列
該系列礦床主要在晚二疊世—三疊紀形成并演變而來,礦床與花崗巖有關。該礦床在呼和浩特以東分為兩個分支,一個在斷裂之南沿西拉木倫河發展和演化,另一個在東北方向沿二連-賀根山的地質構造古縫發展和演化。在該成礦系列中,成礦的類型多種多樣,如造山型金礦成礦亞系列、銅鎳硫化物礦床成礦亞系列及銅礦床成礦系列、金礦成礦系列等。
2.6 斑巖銅礦床成礦系列
該系列礦床主要在三疊紀—中侏羅世發展個演變而來。有學者提出,在二疊紀—三疊紀期間,我國東北地區正好處于構造板塊活動的邊緣范圍。在早-中侏羅世,由于板塊之間的碰撞和演變,大量地殼物質元素上升并演化成地質礦床。一般來說,只有俯沖板塊能夠為斑巖銅礦提供其含有的銅物質以及巨量流體。
2.7 淺成低溫熱液型鉛鋅金銀礦床成礦系列
該系列礦床主要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在得爾布干地區發展和演變而來的系列。該系列礦床主要位于額爾古納褶皺系,其主要類型為淺成低溫熱液型,主要在大陸邊緣形成并演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太平洋板塊俯沖的影響。
2.8 鉛鋅錫鉬金多金屬礦床成礦系列
該系列主要是在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在大興安嶺及鄰區發展并演變而來的與花崗巖有關的成礦系列。該礦區成礦系列的類型多種多樣,其形成的礦床與花崗巖有關,成礦礦床包含鐵、鉛、鉬、鋅、銀、銅、錫等多種金屬礦物元素。該礦床又被地質學家先后劃分為兩個和三個亞系列。
2.9 鹽類礦床成礦系列
該系列礦床主要在新生代通過與湖相沉積-蒸發的作用影響下發展和演變而來。自第三紀末期,內蒙古獨有的豐富物源和干旱天氣使其產生了多種多樣的鹽湖。這些鹽湖多為硫酸鈉亞型、碳酸鹽型及硫酸鎂亞型等類型。隨著后來長期的發展和演化,逐漸形成包含鹽礦、芒硝、鉀鹽和天然堿等多種成分的礦床系列。
3 結語
值得注意的是,關于內蒙古及臨區礦床成礦系列的劃分還有一些地方存在爭議。應該科學、客觀地對待不同的聲音和爭議,在進一步對多種多樣的復雜的地質構造和礦床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運用更加全面、科學、系統的理論和思想加深對成礦規律的認知,加強對地球構造演化的認識和理解,從而全面促進我國地質礦產發面的新進展,也早日將我國的成礦系列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常勇,賴勇.內蒙古銀都銀鉛鋅多金屬礦床成礦流體特征及成礦年代學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46(4):581-593.
[2] 陳廣志,張連昌,盧百志,等.內蒙古太平川銅鉬礦成礦斑巖時代、地球化學及其地質意義[J].巖石學報,2010,26(5):1437-1449.
[3] 聶鳳軍,張可,劉翼飛,等.華北克拉通北緣及鄰區印支期巖漿活動與鉬和金成礦作用[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41(6):1651-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