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引沁
摘 要:民辦高校黨建是高校黨建的新領域和民辦高校發展的強大組織保障和精神動力。文化強國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現實挑戰的應對,是中華民族崛起的精神動力。文化強國是民辦高校黨建的新視野。文化強國視野下民辦高校黨建承擔著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等新使命。我們應該深入研究這些新使命,卓有成效地完成這些新使命。
關鍵詞:民辦高校 黨建 文化強國 視野 新使命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3(b)-0248-02
1 民辦高校黨建:高校黨建的新領域和民辦高校發展的新動力
民辦高等教育是適應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公辦高等教育滿足不了社會需要而興起的民間投資舉辦的高等教育。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民辦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發展。2013年,民辦高校達718所(含獨立學院292所),招生160.19萬人,在校生557.52萬人。2013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乒舱猩?99.83萬人;在校生2468.07萬人[1]。民辦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我們黨一貫重視在民辦高校黨建工作。2000年6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關于加強社會力量舉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2]指出,凡經教育、勞動等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依照國家有關行政法規登記的社會力量舉辦學校,已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必須及時建立黨的基層組織。2006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引發《關于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3]指出:加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對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促進民辦高校健康發展,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資源保證,對于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同時還指出,民辦高校黨組織要發揮政治核心作用。
在這些《意見》的指導下,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2014年11月1日~2日,第二屆全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論壇在大連舉行,共評出107項優秀成果。其中,特等獎5項,一等獎10項,二等獎30項,優秀獎72項。民辦高校黨建保證了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激發了學生成長成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成為民辦高校發展的重要組織保障和強大精神動力。
2 文化強國:中華民族崛起的精神動力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發展歷程中共同創造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運用文化引領前進方向、凝聚奮斗力量,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當代中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發揮,中華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總結歷史經驗,分析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中國共產黨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號召。要求著力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不斷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更大貢獻。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4]指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糧。要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加快構建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體制機制。要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文化強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崛起的精神動力。
3 文化強國牽引下的民辦高校黨建的新使命
文化強國建設是一種全面精神文化建設。它把社會所提倡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審美意識、理想信念、人生追求等精神性要求通過生動活潑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為社會全體成員接受并踐行。文化建設具有間接性、潛移默化性、持續性等特點,適應了信息化、市場化、世界化、民主化、個性化的時代發展要求。文化強國建設給民辦高校黨建提供了一種新視野和新思維,讓我們更加重視黨建的精神文化屬性,更多地考慮青年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更多地應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開展工作。文化強國視野下民辦高校黨建工作具有如下新使命。
(1)堅定不移地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教育。
價值觀是系統化和理論化的價值思想。開展價值觀教育,形成社會統一認可的價值觀,是社會穩定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黨近年來高度重視價值觀。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現代化建設各方面。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有這些,都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民辦高校也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價值體系教育作為貫徹黨建工作的主線,放在首要位置,高度重視,這樣才能抓住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
(2)大力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愛國主義可以抵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可以減輕遏制市場經濟逐利機制的負面作用,對于民辦高校辦學和人才培養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民辦高校要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充分運用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革命歷史資源以及改革開放新成績,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多樣化的方式,卓有成效地予以開展。
(3)努力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
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形成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天人合一等優良傳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要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加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民辦高校黨建要把弘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作為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豐富校園生活文化,培養學生優良的人文素質。
(4)建設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網絡文化。
網絡文化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網絡文化具有開放性、互動性、虛擬性、自我性、不可控性等特征。[5]網絡深受青年學生的喜愛。依靠網絡獲取信息、享受生活、開展交往、深化學習、開展研究成為當代青年學生的重要特征。但網絡文化的魚龍混珠,黃色文化、反社會文化、非主流文化盛行又對青年學生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加強網上輿論引導,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要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絡傳播,制作適合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傳播的精品佳作,鼓勵網民創作格調健康的網絡文化作品。應該把占領網絡文化占地,加強網絡文化建設,依托網絡開展思想教育和組織建設作為民辦高校黨建的重要內容。
(5)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化。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文化。不論是中華文明、文化,還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文化,都是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推動文明、文化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文化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加強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機制。民辦高校學生也廣泛地受到世界文化的影響,民辦高校也在逐步加大開放辦學、合作辦學的力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吸收借鑒國外先進文化也應該成為民辦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
4 結語
文化強國給民辦高校黨建提出了諸多新使命。我們應該深入研究新使命,卓有成效地完成這些新使命,促進民辦高校順利發展。
參考文獻
[1] 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2]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社會力量舉辦學校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EB/OL].,http://www.hbe.gov.cn/content.php?id=1233.
[3]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加強民辦高校黨的建設工作的若干意見》 [EB/OL].http://www.wxpoly.cn/a/200934/6182.shtml.
[4]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5] 程中一,網絡文化的特征,[EB/OL]. http://abc.wm23.com/wfchengzhon
gyi/109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