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華 郭旭 張榮佳



[內容摘要]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我們運用熵指標方法測算京津冀、長三角和西蘭銀三個典型經濟區2004-2011年的產業集聚水平,發現不同地域呈現出差異化的產業集聚模式:長三角為高度專業化,京津冀為高度多樣化,西蘭銀則屬于中度多樣化和中度專業化。進而利用政府主導的他組織機制和市場自發的自組織機制,對不同地域產業集聚模式的形成機制加以解釋。最后以典型經濟區地級市面板數據為樣本,就產業集聚的經濟效應進行了實證檢驗,得到專業化和相關多樣化有利于推動地區經濟發展,而無關多樣化的經濟效應不顯著的結論。
[關鍵詞]產業集聚;地域模式;多樣化;專業化
[中圖分類號]F1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306(2015)03-0076-11
一、問題提出與文獻回顧
產業集聚是指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以及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業和相關服務業在某個特定地理區域內高度集中的現象,由此帶來的外部效應叫做集聚經濟,包括與專業化相聯系的規模經濟和與多樣化相聯系的范圍經濟。Marshall早在1890年就開始關注產業集聚問題,提出了產業地理集聚得益于外部性的觀點。Marshall的外部性思想后來被阿羅和羅默模型化,用以解釋知識溢出效應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被學術界稱為MAR外部性。Jacobs則強調知識在互補而非相同產業間溢出所產生的多樣化外部性,指出大量多樣化產業在地域上的集中更能帶動經濟增長。隨著集聚經濟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產業多樣化和專業化對于地區經濟的不同作用成為學者們爭論的焦點,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Antonio Ciccone估計了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國的集聚效應,發現歐洲國家的產業集聚效應略小于美國。Glaeser等采用1956-1987年間美國170個城市6個產業的數據,考察了地區產業結構對產業增長的影響,得到產業多樣性有利于地區產業增長的結論,支持了Jacobs外部性。John研究了大型和小型城市經濟穩定性存在差異的原因,認為產業多樣化是經濟穩定的重要影響因素。Vernon Henderson發現成熟的資本品行業中只有MAR外部性而沒有Jacobs外部性,但新興的高技術產業既存在MAR外部性也存在Jacobs外部性,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證據說明專業化比多樣化更有利于經濟發展。
在我國快速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背景下,迫切要求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出現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謝燮等采用專業化指數和多樣化指數考察了中國主要城市的產業集聚特征,發現小城市的專業化指數最高,多樣化指數最低。李金滟等利用2003-2005年中國284個地級市面板數據探討了專業化和多樣化在經濟集聚中的相對貢獻,結論為多樣化更能夠促進經濟集聚。薄文廣基于中國29個省區25個產業的面板數據研究了外部性對地區產業增長的影響,發現全國范圍內專業化與產業增長之間存在負向關系,多樣化與產業增長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
在集聚經濟理論的框架下,多樣化和專業化的產業集聚模式哪種更有利于地區經濟發展成為爭論的焦點,盡管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結論,但固有的分析視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產業結構的認識。部分學者借鑒演化經濟學的思想,試圖打開產業多樣化的黑箱,進一步挖掘多樣化的內涵。Frenken從產業關聯的角度區分了產業多樣化的層次,最早提出了“相關多樣化”與“無關多樣化”的概念。Ron Boschma和Simona Iammarino以1995-2003年意大利地區經濟數據為樣本檢驗了相關與無關多樣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相關多樣化對地區經濟增長有促進作用,而無關多樣化無顯著影響的結論。
二、多樣化與專業化水平的衡量方法
(一)多樣化指數的分解:相關與無關多樣化
對于城市經濟發展而言,盡管產業多樣化與專業化是同時存在的,但學者們始終無法找到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2007年經濟學家Frenken采用熵指標的方法對多樣化指數進行了分解,將其分為相關多樣化和無關多樣化兩部分。熵是熱力學的概念,由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提出,用來表示任何一種能量在空間中分布的均勻程度。借鑒熵指標方法,產業多樣化的水平可表示為:
(二)專業化指數的衡量
目前,關于地區產業專業化的測度方法很多,學術界尚未形成公認權威的衡量指標,代表性的衡量方法包括地區專業化指數、區位商和Krugman專業化指數。比較而言,三種測算方法各具特色,分別從不同角度對地區專業化水平進行了衡量,區位商可用來判斷一個產業是否構成地區專業化部門,Krugman指數適用于分析區域間行業的分工程度。本文重點考察地區產業集聚的客觀情況,而不需要計算與全國平均水平比較的相對值,因而選擇地區專業化指數作為衡量指標更為合理。地區專業化指數等于某地區就業人數最多行業的就業人數占地區總就業人數的份額:
ZZI=max(sj) (4)
其中,ZZI表示地區專業化指數,sj為該地區j行業的就業人數占地區總就業人數的比重。
三、典型經濟區產業集聚指數的測算:2004-2011年
(一)產業分類方法
計算相關多樣化與無關多樣化指數之前,需要明確不同層次產業分類的標準。2002年之前,《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的城市產業分為15類,自2003年開始服務業的細分有了較大變動,調整為19類,包括:農林牧漁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探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為保證數據口徑統一和計算的準確性,以2003年后的城市產業劃分作為依據。
對于不同層次產業的選擇,把城市統計年鑒中的19類產業作為測算的小類部門,大類部門劃分以三次產業為依據。農林牧漁業為第一產業,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為第二產業,城市年鑒中第三產業分類較細,因此需要做進一步歸類處理。借鑒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寧和辛格曼在《服務社會的興起:美國勞動力的部門轉換的人口與社會特征》一書中提出的方法,按照聯合國標準產業分類(SIC)將服務業分為生產性服務、消費性服務、流通性服務和社會性服務四類,借鑒此種分類方法,在19個小類部門基礎上確定了6個大類部門,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流通性服務業和社會性服務業。
(二)典型經濟區產業集聚指數的測算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經濟發展塊狀區域,如以北京和天津為核心的京津冀經濟區、東部沿海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區、西部的成渝和西蘭銀經濟區。為了更加明晰地考察在地理位置、要素稟賦、經濟實力和發展狀況等方面有所差異的地區,是否在產業集聚也呈現出了不同特征,選擇京津冀、長三角洲和西蘭銀三個典型經濟區加以分析。本文以2005-2012年《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的數據為樣本,對典型經濟區內各個地級市的專業化和多樣化指數進行了測算,并將多樣化進一步分解為相關和無關多樣化指數,得到各經濟區多樣化和專業化,以及分解后的相關多樣化和無關多樣化的變化趨勢圖(見圖1~4)。
圖1和圖2對比了典型經濟區產業多樣化和專業化的基本情況,從各個時期的截面比較來看,長三角地區的多樣化指數最低,其次是西蘭銀經濟區,京津冀地區的多樣化程度最高;而三個地區專業化水平的順序恰好相反,長三角最高,西蘭銀次之,京津冀墊底。從時間序列上看,京津冀、西蘭銀經濟區的多樣化指數在2004-2011年間呈現比較平穩的態勢,專業化水平同樣也基本保持穩定,長三角經濟區的多樣化程度出現了較大幅度下降,專業化指數則有一定幅度的升高。
圖3和圖4顯示了三大經濟區相關多樣化和無關多樣化指數的變動情況。從截面數據來看,長三角地區的相關多樣化指數最低,西蘭銀次之,京津冀最高;無關多樣化方面,長三角同樣最低,西蘭銀居中,京津冀最高。三大經濟區的相關和無關多樣化指數隨時間變動的趨勢基本一致:相關多樣化在2004-2008年間出現小幅下降,2008年之后穩步上升;無關多樣化在2004-2007年間出現大幅下降,長三角地區下降趨勢最為明顯,2008年出現了較大幅度上升,2009年之后繼續保持下降的趨勢。其原因在于:2007年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使地區部分產業受到較為明顯的沖擊,影響到與之相關部門的生產和銷售,生產要素轉移到那些受經濟周期沖擊較小的部門,導致地區產業的無關多樣化程度上升;而在渡過了經濟危機之后,生產要素自動向某些重點行業聚集,使得無關多樣化指數2009年之后再次下降。
四、產業集聚的地域模式與形成機制
(一)長三角經濟區:高度專業化
長三角經濟區的相關多樣化與無關多樣化指數均處于較低水平,而專業化指數明顯高于京津冀和西蘭銀地區,比較而言,產業發展具有高度的專業化集聚特征。
一個地區產業體系的形成,既可能是市場機制引發的由下而上的自發過程,也可能是政府調控和戰略規劃下自上而下的結果,前者屬于自組織機制,后者為他組織機制。以長三角為例,產業專業化的形成在早期更多地受到他組織機制的影響。1978年,國家發布第一個有關工業發展的重要文件《中共中央關于加快工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就確定了長三角經濟圈的制造業在全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之后,長三角經濟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利用國家開發浦東的契機,長三角地區逐步實現了經濟一體化。在諸多宏觀政策的驅動下,長三角地區逐步形成具有制造業專業化集聚特點的經濟圈。在計算長三角經濟區專業化指數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專業化指數最高的行業均為制造業,制造業集聚是長三角地區專業化水平穩步上升的重要原因。
進入21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達國家制造業開始大批向中國大陸轉移,而長三角憑借其天然的港口優勢、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豐富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對外貿易的優惠政策,成為外商直接投資的首選地區。同時,長三角地區率先進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及浦東開發開放,市場機制相對更為完善,區域內金融、技術、勞動力、商品等要素能夠自由流動,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不僅給長三角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推動力,也促進了國內生產要素不斷集聚。在較為完善的市場機制條件下,各城市之間的分工合作趨勢日益明顯,形成了經濟區內部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競爭力得以顯著提升,進一步強化了制造業專業化集聚的模式。
綜上,長三角經濟區的高度專業化集聚模式是早期的他組織機制和后期的自組織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見圖5)。在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政府主導的他組織機制引導生產要素和資源的流向,逐步形成制造業專業化生產的比較優勢;隨著市場機制的逐步完善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提升,基于市場競爭的自組織機制作用凸顯,依靠要素自由流動延續著專業化集聚模式。
(二)京津冀經濟區:高度多樣化
在典型經濟區中,京津冀的專業化指數最低,而多樣化指數最高,尤其無關多樣化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區,產業發展過程中更多地體現出高度的多樣化集聚特征。
從發展歷程上看,盡管京津冀都市圈的協同發展戰略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之后較長一段時期處于停滯狀態,直到2011年《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部署,“首都經濟圈”協同發展才上升為國家行動。京津冀雖然從地域上看是一個整體,但由于北京、天津與河北分屬三個不同的行政區域,難以進行統一的經濟發展規劃,即便在國家總體戰略的指引下,到目前也尚未形成有效的協調發展機制,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緩慢,分工協作水平顯著低于長三角經濟區。其結果是,三個地區的政府各自為政,缺乏內在統籌規劃,區域認同感不強,各自追求城市內部完整的產業結構,地區間前后關聯產業的合作意愿較低,造成了各城市的專業化水平較低、產業多樣化程度較高的局面。
在一個分散化、多中心的區域體系中,政府主導下的他組織機制難以發揮作用,而市場力量同樣發育落后,自組織機制的效果也沒有顯現。京津冀地區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經濟行為帶有明顯的政府行為特征,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控制力較強,使得不同行政區劃往往優先考慮自身利益,跨地區產業重組受到嚴重制約。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難以在區域市場內合理流動和配置,削弱了市場機制下經濟中心對周邊地區的輻射效應,難以形成具有層次結構的產業集聚,這也是導致京津冀地區產業專業化程度低、多樣化水平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的來說,京津冀地區產業高度多樣化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源于缺乏行政區統一的產業發展規劃,各地無法形成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專業化布局,他組織機制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區的市場化程度偏低,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基于市場力量的自組織機制同樣沒有起到優化配置地區間資源的作用。
(三)西蘭銀經濟區:中度多樣化與中度專業化
與長三角和京津冀相比,西蘭銀經濟區的多樣化與專業化程度均處于中間水平,屬于中度多樣化和中度專業化模式。對多樣化指數的分解可以發現,相關多樣化指數略低于京津冀地區,但差距較小,而無關多樣化的差距相對明顯。對于西蘭銀經濟區來說,政府戰略和優惠政策對產業格局的形成存在重要影響,他組織機制的作用十分顯著。西蘭銀經濟區地處內陸,經濟發展階段滯后于東部沿海省份,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相關鼓勵政策的相繼出臺,中央政府將西蘭銀作為發展西部的引擎之一,對經濟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進行了規劃,將能源、礦產、裝備制造、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特色旅游等相關產業作為重點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地區經濟總量在全國范圍內仍處于較低水平,與長三角相比專業化水平仍然十分有限,要成長為具有高度專業化特征的產業格局,還需要長時間的培育和建設。
在全國范圍內,西蘭銀經濟區主要扮演著能源和原材料供應者的角色,區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資源、礦產資源、有色金屬、天然氣、石油、草原資源均位居全國前列;有龐大的熟練產業工人群體,勞動力資源豐富;同時,農業條件較好,是我國糧食、畜牧品、中藥材等的重要生產基地。正是依靠地區資源的比較優勢,在政府優惠政策的助推下,西蘭銀經濟區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存在較強經濟技術聯系的相關產業協同發展的態勢。
五、不同地域產業集聚的經濟效應檢驗
為了更加明確專業化、相關多樣化與無關多樣化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本文將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以三大經濟區的地級市面板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檢驗。
(一)模型設定與變量處理
借鑒已有研究成果,以專業化、相關多樣化和無關多樣化作為主要的解釋變量,資本深化水平和教育水平作為控制變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作為被解釋變量,構建如下計量模型:
其中:i表示i地區,被解釋變量為經濟發展水平,以人均衡量,同時利用價格指數進行平減;解釋變量ZI為專業化指數,RV為相關多樣化指數,UV為無關多樣化指數,三者共同描述了產業集聚水平。控制變量方面,KL表示資本深化程度,等于資本勞動比,資本用永續盤存法進行處理,勞動選取年末職工平均人數,二者的比值作為資本深化程度的衡量指標;ED是人力資本水平,等于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與地區人口總數的比值。
本文以三大典型經濟區內地級市2004-2011年的面板數據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全部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三大經濟區中京津冀地區包括13個地級市,長三角經濟區包括16個地級市,西蘭銀經濟區包括18個地級市。由于金昌、白銀、隴南、中衛四個城市部分數據缺失,實證檢驗中西蘭銀地區為14個地級市。
為避免虛假回歸或者偽回歸,回歸前首先要進行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檢驗,以確保估計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學者們常用的兩種面板數據單位根檢驗的方法,即相同根單位根檢驗LLC和不同單位根檢驗Fisher-ADF,得到變量GDP、ZI、RV、UV、KL和ED序列均在10%的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說明不存在單位根,可以直接對原方程擬合,此時的回歸結果是可靠的。
(二)模型估計與結果分析
在選擇面板數據模型時,首先通過統計量判斷樣本數據是屬于變截距模型還是變系數模型。通過檢驗,三大經濟區的和檢驗結果基本一致,統計量均拒絕原假設,進一步判斷檢驗統計量,發現均接受原假設,表明三個經濟區實證檢驗的模型都應該選擇變截距模型。接下來,需要通過Hausman檢驗進一步判斷是使用隨機效應還是固定效應模型。依據下表中的Hausman檢驗結果,長三角經濟區接受隨機效應的原假設,建立隨機效應模型,京津冀和西蘭銀經濟區都拒絕隨機效應的原假設,應建立固定效應模型。
從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來看,典型經濟區的不同產業集聚模式對于地區經濟增長起到了差異化作用。具體來說,長三角地區專業化指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顯示出高度專業化生產所帶來的規模優勢和高效率對地區經濟的推動作用;相關多樣化系數同樣顯著為正,說明技術經濟聯系較強的產業集聚有利于地區經濟增長;無關多樣化的系數顯著為負,意味著不相關產業會降低經濟效率,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經濟發展。
京津冀經濟區體現出不同的特征,無論是專業化、相關多樣化,還是無關多樣化,雖然系數都為正,但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京津冀地區的產業集聚對經濟增長沒有起到明顯效果。根據前面的集聚指數測算、模式分類和形成機制分析,京津冀地區多樣化指數最高,尤其具有顯著的無關多樣化特征,而專業化水平最低,說明一系列缺乏投入產出關聯的產業集聚,對地區經濟效率的推動作用較為微弱。對于西蘭銀經濟區來說,相關多樣化指數的系數顯著為正,對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正效應,無關多樣化與專業化指數系數為正但不顯著,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明顯,反映了西部地區專業化分工相對滯后,沒有充分發揮提高生產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果。
控制變量方面,三大經濟區的資本勞動比(KL)與高等教育人數(ED)的系數均顯著為正,表明資本深化程度越高,人力資本越豐富,越有利于地區經濟發展。
六、研究結論
來自三大經濟區內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表明,產業專業化和相關多樣化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較為顯著的推動作用,而無關多樣化的經濟效應不十分明顯。上述結論的政策含義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應根據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工業化階段,因地制宜地按照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
1.對于專業化基礎雄厚的城市來說,要結合各地區在要素供給規模和供給種類等方面的差異,進一步利用專業化集聚的效率優勢,發揮專業化生產的MAR外部性。以長三角經濟區為例,在產業專業化優勢已經形成的條件下,政府要通過制度設計和政策引導加強民間投資的針對性,進一步扶持支柱產業,提高重點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并將比較優勢向產業鏈的上下游延伸,建立有效的產業間學習機制和傳導機制,發揮相關多樣化的經濟效應。
2.對于多樣化特征明顯的地區,要加強區域內合作,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完善產業鏈條,將城市內斷續或孤立的行業部門借助某種產業合作形式串聯起來,使產業鏈條由更為緊密的技術經濟聯系發揮原來斷續或孤立狀態下所不具備的整體功能。例如,京津冀經濟區可利用北京和天津現有的產業基礎,以及在資金、科技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培育毗鄰地區的主導產業,實現產業集約化協同發展。西蘭銀經濟區則應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戰略,抓住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選擇那些具備一定成長潛力和帶動效應的產業,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逐步擺脫對國家扶持政策的依賴,形成具有一定區域特色的產業體系。
3.從形成機制上看,政府主導的他組織機制仍然在地區產業分布和格局演化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基于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配置資源的自組織機制尚未顯現出應有功能。除了長三角以外,京津冀和西蘭銀經濟區的市場機制仍不完善,導致地區經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應該大力發揮市場在優化配置產業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提高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引導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自發集聚,依靠專業化和相關多樣化集聚改善企業生產效率,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地區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責任編輯:張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