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何嘯峰++郭芳
摘 要 通過構建網絡學堂教學平臺,探討利用網絡學堂作為高校獨立學院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合理融合現有多媒體、視頻及網絡課件等資源,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以及不同校區和母體學校之間的資源共享,為獨立學院師生探索開辟一種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獨立學院;網絡學堂;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6-0015-03
1 項目的研究意義
當今這個時代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數字信息化時代。隨著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通信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網絡學堂的迅速發展已成為現代遠程教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此同時,獨立院校已經按照新的機制和模式舉辦本科層次的各二級學院,不僅推進了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化教育的廣泛教育方式,也擴大了教育資源,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體制改革進行了大膽嘗試創新的成果。
獨立學院的學生其社會活動能力相對其他學院學生來說較強,體現在思想活躍、興趣愛好廣泛、動手實踐能力強,在計算機操作、網絡技術等操作能力上有突出的表現,也取得優異的成績。因此,構建新的教學平臺——獨立學院網絡學堂,是對課堂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擴展,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教學服務,并將這種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平臺延伸到網絡上的課程學習。這不僅對于教學信息服務手段的拓展,而且對于教師教學效果的增強和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具有較大的意義。
2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國內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 1984年,我國成立第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創了中國現代遠程教育的先河。根據相關資料數據顯示,從1984—1994年間,全國從電大畢業學生共有500萬人之多,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1]。于1998年9月,我國開始推進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截至今日,已獲得國家批準允許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的各級高校達到68所有余,學生數增至200多萬人[2]。在1999年6月13日,國家把發展現代遠程教育作為國務院《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文件的重要內容,同時作為推進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主要工程之一[3]。到2000年10月,相關研究人員把中國遠程教育的發展歸結為三個階段:函授——廣播電視大學——以網絡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遠程教育。
中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是國家在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和衛星電視教育網基礎上,采用先進的現代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和技術上加以改造和發展,使之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日趨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和教育平臺[3]。
我國自2003年開始啟動國家精品課程計劃,聚集了大量高級院校、科研機構等人力及物力資源,基本實現了課程教案、大綱、習題、實驗、教學文件以及參考資料等免費教學資源的在線開放。2011年5月,教育部決定啟動視頻公開課建設工作,目前已建設623門課程,且以“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形式在“愛課程”網及與其合作的相關網站如中國網絡電視臺、網易同步等網站進行視頻公開教學。
國外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 在20世紀50年代的后期,美國IBM公司沃斯特研究所開發出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1989年,英國在全國范圍內開始實施一項名為“計算機用于教學創新”的項目,目的在于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與遠程通信技術相結合,實現對高等院校所有學科從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到教學組織形式的徹底變革。“澳大利亞教育網”是澳大利亞國家公共資源管理局于1995年建立的,該教育網聯通Internet,覆蓋全部高等院校及所有的中小學[4]。
在世界遠程教育發展的歷史中,美國一直居于世界首位。20世紀末,美國建立網上虛擬學校的大學有420多所,通過網絡進行教學與學習的人數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加。在瑞典,其政府部門特定一個目標:50%的人在25歲之前一定能接受高等教育。其中,遠程教育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國有近一萬所學校在互聯網上,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學校提供網上教育課程。英國政府甚至把普及網絡化教育作為保證英國人才培養緊跟世界潮流的戰略性舉措。
從以上各國遠程教育的發展來看,多年來,它不僅經受住了傳統大學的競爭和勞動力市場的考驗,也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和潮流的進步,這一事實表明:終身教育的思想觀念一旦與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相結合,就會產生一種充滿朝氣的全新的教育體制和教學模式——現代遠程教育,這也是順應潮流與時代進階必不可缺少的。
我國高校獨立學院現代遠程教育的研究現狀 時至今日,網絡課程已成為各級高校教學方法、學習方式和教學手段改革的矚目焦點,幾乎是所有的高校都引進了多媒體及網絡輔助教學手段。2014年9月,課題組登錄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檢索主題是“現代遠程教育”的研究論文總共有12 516篇。從顯示的檢索結果來看,我國在現代遠程教育方面的研究僅2013年就有相關論文638篇,2014年有348篇。這些數據顯示說明現代遠程教育的研究在各級院校逐步普及和深化,但在獨立學院中的應用研究方面較為薄弱,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檢索主題是“網絡學堂”的研究論文共有273篇,其中比較典型的有8篇,但其中沒有一篇是與獨立學院學生特性相關的研究論文。
綜上所述,以網絡為主要特征的現代遠程教育在高校獨立學院上的應用研究是比較滯后的,針對獨立學院開設的網絡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很少。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方向是通過構建新的教學平臺——獨立學院網絡學堂開設,通過探討利用網絡學堂作為高校獨立學院教學教育平臺的延伸和補充、拓展的途徑,對現有多媒體、視頻及網絡課件等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實現并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以及不同校區或母體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為獨立學院師生開辟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提高獨立學院學生的信息素養。
3 獨立學院網絡學堂總體設計
結構設計 獨立學院網絡學堂由國家視頻公開課、國外名校公開課、數字化教學中心和教務管理系統四大模塊組成。各模塊的主要功能如下。
1)國家視頻公開課。為了推動高等教育體制改革開放,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宣傳科學知識理論,廣泛傳播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知識,提升學校獨立學院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文化素養,為服務于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增強學校獨立學院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課題組收集了近幾年教育部發布的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在此基礎上實現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的社會責任,激勵廣大教師全身心地積極投入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各獨立院校教學觀念轉變、教學內容更新和教學方法的體制改革,匯聚一批“名師名課”,在提高各高等院校教育教學水平和質量的路途上再創新高。
2)國外名校公開課。為了充分利用世界各地一流大學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加強通識教育,豐富學校獨立學院教學資源和人才培養工作,拓寬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學生自主學習選擇,促進教學方式的體制改革,課題組收集了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各個名校發布的相關網絡課程視頻,推薦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靜下心來,每天抽出一小時看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視頻,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
3)數字化教學中心。數字化教學中心是實現數字化教學資源應用和資源服務的綜合應用平臺,它通過網絡建立一個教學資源共享和互動交流的場所。教師與學生通過本平臺可方便快捷地瀏覽平臺中豐富的教學資源,不僅可以利用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和網上視頻與遠程教學,還可以進行師生互助、互動,將更多的優秀教學資源、教學管理方式供廣大的各級獨立院校共享。
4)教務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利用互聯網絡B/S管理系統模式,以網絡為信息平臺,為學校教務系統的管理提供一個教學管理平臺,用一個賬號解決學校所有的教務教學管理系統。該系統面向全體教師和全校學生,實現教學資源管理、學籍管理、教學計劃、選課管理、考務管理、成績管理、教師管理、教材管理、教學質量監控和開放式實驗管理等,有助于更加方便和快捷地瀏覽各方面的信息,節省大量的時間,并使網絡技術得到充分利用,各個層次的信息得到一體化管理。
系統實現 獨立學院網絡學堂的創作流程包括目標分析、素材準備、資料錄入、技術支持等多個環節。目標分析是根據各相關學科的教學目標及內容,確定網站的總體內容和基本模式框架。素材準備是按網站內容模塊進行分工和合作,由任課教師負責完成,采用多級樹形結構進行分類組織,然后按網站基本知識框架和媒體類型要求整理分類,最后經過相關研究部門的專家審查、修改、復查、批改,保證內容的科學性、正確性、實踐性。資料錄入格式遵循教育部相關部門有關標準和技術規范,文字素材用TXT、HTM等格式,圖形圖像以JPG、GIF等格式,動畫以Mov、Flash格式,視頻以RM、WMA格式。技術支持是在資料收集、整理的同時,同步開發網站平臺。
主要改革成果
1)規劃建立網絡課程資源庫。學堂于2010年創建,依托母體高校的數字資源建立數字化教學中心平臺,鼓勵教師把自己的課件加入到該平臺,實現師生的互動教學,教師申請課程賬號,學生憑教務管理在線賬號參與教師指定課程學習交流。目前已實現主要基礎課程20余門。2012年根據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吸收母體高校、國家視頻公開課、國外名校公開課,收集并邀請教育專家認真遴選國外名校公開課程20門和國家視頻公開課150多門,包含哲學歷史類、文學藝術類、經濟管理類、基礎科學類、工程技術類、法學類和醫學農林類等七大學科門類。經過五年多的建設,構建了具有200多門網絡課程資源庫和數字化教學中心的網絡學堂,實現師生實時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2)探索建立網絡學堂教學模式。低年級學生的主要基礎課程在教師的引導下,以課堂教學為主,借助網絡學堂的數字教學中心實現師生課后的互動交流。目前每學期有三門課程在網上進行輔助教學,大二、大三的學生可以選修網絡學堂課程資源庫里的課程,選修課學時為16學時,安排指導教師答疑和網絡自學兩個環節。教師答疑為八個學時,網上自學為八個學時,考核合格即獲得一個學分。考慮為新課程教學方式,第一次選擇國外名校公開課《通過攝影感受世界》和國家視頻課程《演講與口才》作為試點供學生選修,計劃接收學生200余人,而實際參加選擇這兩門課程的學生達500余人,而后幾年這種選課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事實說明這種網絡學堂教學模式符合當今學生的心理需求,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營造師生互動交流環境。
3)完善教務管理系統。學生通過網絡學堂先看看課程視頻公開課,確定選修哪門課程,借助教務管理系統實現網上選課。借助數字教學中心與教師互動,答疑、作業都在網上實現。在網絡學堂公共平臺,憑借一個賬號和密碼進入數字教學中心學習,進入教務管理系統選課、查詢成績等,實現多個系統的無縫對接。
4 結語
網絡學堂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跟傳統教學模式有所差異,它可以在時空上延伸課堂教學內容,緩解學時緊張現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它更多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化了服務意識,提供了快捷方便的教學資源和教學管理信息。
參考文獻
[1]宋曉麗,黃清.遠程教育及其發展研究[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18(1):79.
[2]李锎.網絡教育的優勢與危機[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報,2006,23(3):18.
[3]吳昊,胡小明,譚華,等.發展中國的體育遠程教育[J].體育學刊,2001,8(2):8-9.
[4]徐文聞,馬治國.國外網絡高等教育的發展及其模式[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9(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