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艾湘
(西安培華學院 陜西·西安)
1990年,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首創“軟實力”概念,將國家的綜合國力劃分為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由資源實力、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和科技實力四大因素構成。軟實力是一個國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價值的感召力和國民形象的親和力等釋放出來的無形影響力,使得別國服從本國的目標,從而使本國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其中,文化是軟實力的核心內容,乃至狹義的軟實力就是指文化軟實力。約瑟夫·奈認為硬實力始終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無限張力的國力是軟實力。在信息時代,軟實力正變得比以往更為突出。
無獨有偶,美國著名政治學者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闡述21世紀國際關系發展趨勢時也認為,那種單純地追求軍事、經濟、政治斗爭取勝的“硬實力”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文化和文明作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開始登上國際競爭舞臺,并構成其取勝與否的根本性決定性的因素。
在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一個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20年前還居于第12位,現已上升到第4位,美國的影視業,已成為全美居于前列的創匯產業,與其航天航空業和現代電子業并駕齊驅。在美國400家實力最強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業。目前,美國控制了世界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許多國家的電視節目中美國節目往往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美國電影的總產量僅占世界電影產量的6%,而在世界電影市場的總體占有率卻達到80%。
有學者認為:美國對全球的文化滲透主要體現在其無孔不入的信息產品、快餐連鎖和好萊塢大片中,這些看似無心插柳的商業行為背后無不隱藏著其稱霸全球的政治野心。正是通過這些產品的大量傾銷,一方面拿走了其他國家人民口袋里的錢,同時又使美國的價值觀、信仰和生活方式在全球傳播、確認、強化,這些會在一些人身上產生洗腦作用,直接威脅著他國的前途和命運。
歷史上我國曾經是一個文化強國,我國的價值觀念、制度文明和藝術文化等對周邊國家乃至全世界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今天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經濟實力顯著提升,2011年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被西方媒體譽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引擎”,但在肯定我國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要清醒地意識到我們正如英國撒切爾夫人所說,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還不是電視節目和思想觀念,因而中國還算不上真正強國。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靠硬實力的提升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將軟實力建設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加強對外宣傳和文化交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占領世界文化高地,以全面提升中國綜合國力。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具魅力的瑰寶,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它所蘊含的豐富深刻的普世價值觀和在防病治病方面體現的獨特療效,受到廣泛認同,正對別國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與感召力。而且中醫藥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載體和資源要素,為中國的對外交流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務做出了一定的貢獻?,F在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等國家領導也高度重視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在走出去戰略和“一路一帶”戰略中都期待中醫藥發揮重要作用。截至2014年底,總書記和總理數次見證并支持中國-吉爾吉斯斯坦、中國-烏克蘭、中國-匈牙利中醫藥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經與外國政府、地區組織簽訂了83個中醫藥領域合作協議,這些協議的簽署國(地區)絕大多數分布在“一帶一路”沿線。數據顯示,2013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藥類商品進出口總額近20.8億美元,占我國中藥類商品進出口額的50%以上。
特別是習近平在會見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陳馮富珍及出席上合組織會議時分別提出“促進中西醫結合及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推動更多中國生產的醫藥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和“傳統醫學是各方合作的新領域,中方愿意同各成員國合作建設中醫醫療機構,充分利用傳統醫學資源為成員國人民健康服務”。
但是,東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在東方文化孕育下的中醫藥和西方文化并不是很快就能相通、共融的,所以,中醫藥“走出去”首先是中醫藥的文化要先行。
公元7~10世紀,中醫藥隨著唐宋的強盛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傳播,成為許多地方主要的治療理論和手段。到19世紀,西方醫學快速發展,對于中醫藥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但由于化學藥物的耐藥性及毒副作用日益突出,傳統醫學由于其特定的安全、經濟而人性化的醫療保健模式而再次受到世人青睞,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在世界各國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到目前為止,中醫藥已經傳播到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隨著國際社會交流日益密切,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取得了顯著成效,中醫骨傷科學、針灸推拿學等引起了國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認同。但是,首先,由于中醫的“陰陽對立統一,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五行藏象,六淫七情”等抽象的理論概念,對于那些對中醫藥傳統文化背景一無所知的西方人來說,在根深蒂固的西方醫學思想熏陶下要想深刻理解中醫是難以想象的。其次,中醫藥翻譯不準確,也給其傳播和交流起了負面作用。外國人不懂中文,好的中醫不懂外語,而中醫藥的譯者又不懂中醫的現象非常普遍,中醫藥翻譯是成為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障礙。最后,中醫藥合法化程度低等多方面的影響,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仍然面臨著認可度低、推廣范圍窄的局限。
1、借鑒歷史經驗,探尋與一帶一路國家文化價值觀的契合點。中醫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海外文化傳播的重要內容,今天要實現中醫的海外文化有效傳播,首先要通過歷史的角度,縱向總結中醫自古至今的海外文化傳播經驗。隋唐時期,中醫就是日本、朝鮮等國“遣隋使”、“遣唐使”學習的重要內容;明代鄭和下西洋時攜帶的中醫藥,也為促進中醫在東南亞地區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貢獻。今天在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中,我們可以從中借鑒經驗,尋找中醫藥文化價值觀和一帶一路國家科學文化價值觀的契合點,達到加強中醫藥海外文化傳播的目的。
2、注重對中醫經典著作的準確翻譯。從中醫現存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問世以來,在中醫的發展史上涌現出大量的經典著作,如《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千金翼方》、《金匱要略》、《本草綱目》、《醫林改錯》等經典,這些都是歷代名醫嘔心瀝血、終其一生經驗所著,它們既是中醫理論的寶庫,又是指導中醫臨床的武器,對中醫藥的發展壯大發揮著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而想要中醫藥文化在國際傳播,將中醫的經典理論向國際傳播則是重要的橋梁之一,因此對中醫經典著作進行準確的外文翻譯無疑是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因此,中醫藥文化在傳播中除了要考慮信息來源的準確性、傳播內容的價值意義,還要考慮接受這些信息的人群特征以及各種族之間的文化差異,這就需要在對中醫經典著作進行對外翻譯時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進行準確翻譯,使得翻譯內容在不歪曲中醫藥文化的同時,又能使國外接受這些信息的人群能夠準確理解。首先,要培養、建設熱衷于傳播中醫的隊伍,使之兼具中醫知識與傳播才能,為中醫的跨文化傳播提供人才保障;其次,國內已有多所中醫院校加大了外向型中醫人才的培養力度,同時還要注重提高中醫教師的外語水平,跨越中醫跨文化傳播的語言障礙。
3、借鑒孔子學院經驗,拓展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多元化傳播途徑。我國在海外成立300余家“孔子學院”,在漢語推廣方面成績卓著,成為了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展示和傳播平臺,目前西方社會已經逐步接受中國傳統文化。要開創中醫藥海外傳播的新模式,就要充分利用這一成果,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熱潮進行中醫推介,可以在孔子學院的教學中,適當增加中醫藥的內容,在其教學過程中逐步融入中醫元素,既可豐富“孔子學院”的辦學內容,又有利于中醫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一方面在教學中將中醫和漢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能夠將中醫的精髓詮釋清楚,更好地向國際傳播中醫文化和中醫知識;另一方面孔子中醫學院還可以通過講座、研討會、報告會、學院開放日、中國節慶周等活動,傳播中醫養生文化,也可以影響當地的醫療、健康觀念。它深入社區、深入居民日常生活,能夠達到實時的交流和反饋,增進一帶一路國家對漢語和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同時給當地文化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
4、堅持運用影視、網絡為中醫藥文化的傳播形象化、多媒體化。強大的傳播和輻射能力是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化的重要保障。我們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網絡新聞、博客、微博、微信、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原創、即時、快捷、互動的互聯網宣傳推廣平臺,傳播中醫藥文化科普作品、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中醫藥文化科普名家大師視頻、醫藥經典書籍等,使中醫藥文化更容易被海外大眾接受和認可,加速中醫藥文化軟實力化。
在我國推進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下,作為中國多民族的元素與文化遺產中獨具魅力的瑰寶之中醫藥文化,要根據各國國情不同,各地文化背景不同,因地制宜不斷創新傳播模式和方式,去交朋友,去理解世界,關心世界,而且加入不同的對話行列,通過多渠道的溝通構建國與國之間,民眾與民眾之間和平互惠的持久聯系,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1] [美]小約瑟夫·奈著.鄭志國譯.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么美國不能獨斷專行[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 [美]約瑟夫·奈著.吳曉輝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3] 曹靜敏.中醫藥文化之于國家軟實力提升[J].中國醫藥導報,2012.10.
[4] 張艷麗.孔子學院承載武術文化傳播對策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