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麗絲·萊辛作為當代英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于200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短篇小說《老婦與貓》主要講述了一位70多歲的老太婆和一只貓在現(xiàn)代倫敦都市里相依為命的艱難經(jīng)歷。歐內斯特·海明威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美國作家之一,于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其短篇小說《雨中的貓》主要講述了一位美國太太與雨中一只貓的故事。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角度重讀《老婦與貓》和《雨中的貓》,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部短篇小說均圍繞“一個女人和一只貓”的故事,異曲同工地批判了西方男權制文明對女性和自然的雙重控制和壓迫,同時寄托了兩位作家對女性和自然之命運的深切關懷。
西方男權制文明對女性的壓抑和控制
在《老婦與貓》中,老太婆赫蒂含辛茹苦地把四個子女供養(yǎng)成了“體面”的人。雖然兒女們現(xiàn)在都過上了殷實的物質生活,“有家有業(yè),有好工作,有汽車”,但是,母親在他們眼中“并不存在”。他們喪失了最基本的人類情感——孝心,成了受現(xiàn)代文明熏染、異化已久的人。這么多年,他們對母親一直抱有歧視的態(tài)度,每當提起她的時候,“就說她有幾分古怪”。他們從沒關心過她,以至于赫蒂在人生中最后一個窩里,聲音嚴厲而刺耳地向沒有在面前的子女抱怨說,“我是你們的好媽媽……我從來沒讓你們缺過任何東西,從來沒有!你們小時候我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們!你們可以隨便問任何一個人,問呀!問他們呀!”子女們對母親的歧視和無情拋棄可以反射出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中人性的殘忍和情感的缺失,更映射出女性、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悲慘處境。
赫蒂期望擺脫西方文明的異化,回歸自然。在現(xiàn)代社會感到壓抑的赫蒂常常溜到火車站機車進出的月臺去待上個把鐘頭。她喜歡那里的氣氛,愛看人們來來往往,“往返于倫敦和那些陌生的地方之間”。赫蒂眼中陌生的地方是愛爾蘭、英國北部和蘇格蘭。
現(xiàn)代文明對赫蒂的歧視和壓抑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赫蒂的吉卜賽血統(tǒng),因為她母親是吉卜賽人。赫蒂具有吉卜賽女性特征,長滿黑亮頭發(fā),皮膚一曬就黑,身材高大,“黑色的眼睛烈性十足;她愛穿色彩鮮艷的衣服,脾氣火暴,來得快也去得快;她在年輕時很引人注目,高傲而漂亮”。由于這些顯著的特點,她便不可避免地被附近幾條街上的人稱為“那個吉卜賽女人”。從別人對她的戲謔稱呼中可以判斷出,他們對赫蒂這一“異類”種族的女人是有歧視和偏見的,而赫蒂卻認為這種歧視損害不了她的一根毫毛,吉卜賽血統(tǒng)使得她敢于挑戰(zhàn)文明和傳統(tǒng)。甚至,兒女們對她的吉卜賽血統(tǒng)也另眼看待,“生怕她的吉卜賽血統(tǒng)會以比老往火車站跑還要糟糕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赫蒂身上的奔放、高傲和不拘一格的野性本是天性使然,但在文明人眼里卻成了不堪忍受的另類,從中可以看出種族歧視在現(xiàn)代社會里依然根深蒂固。
赫蒂通過反感讀書來傳達自己對現(xiàn)代文明的反叛。她從來不讀書、不看雜志,不僅因為她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字,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看書寫字在她的眼里絕不是件樂事。書承載的是文明,傳達的是知識,塑造的是理性。赫蒂反感讀書,這表現(xiàn)了她不希望自己被知識禁錮,被文明束縛,更不希望自身灑脫的欲望和情感被理性捆綁和扭曲。此外,赫蒂通過衣著傳達自己對文明的反叛。赫蒂喜歡花樣的衣著,雖然換了四次住所,但是每次她都會在房間里攤滿自己喜歡的五顏六色的不同質地的衣物。一次,赫蒂非常喜歡一塊印著大紅和粉紅色玫瑰花的提花窗簾布上面的花樣,就用別針把這塊窗簾布別住圍在腰上,當裙子穿,但這種穿著卻“惹人議論,招來好奇的目光”。
在《雨中的貓》中,美國太太是一位富有感性的人,而丈夫喬治卻是一位具有很強理性的人。在文中,喬治從頭至尾幾乎都在看書,這一點可以顯示出他是一位深受文明影響和異化的人。現(xiàn)代文明壓抑自然情感,塑造超強理性。當太太厭膩自己的發(fā)型時說,“樣子像個男孩子,叫我很厭膩了”,于是她想把頭發(fā)留起來,而這卻遭到了丈夫的反對,因為他喜歡她的男孩子樣。長發(fā)是女性美麗、情感、溫柔的體現(xiàn),留長發(fā)是女性天生的權利和自由。太太想留長發(fā),這說明她想尋回女性的特質,而她對女性欲望和權利的追求卻遭到了丈夫的壓制。他在用男權制的標準和尺度來塑造妻子,不允許她有自己的欲望和情感,這充分證明了女性在男權社會里的弱勢地位。
除了留長發(fā)之外,美國太太對其他欲望的追求同樣遭到了喬治的抵制。她說,“我還要用自己的銀器來吃飯,我要點上蠟燭;我還要現(xiàn)在是春天,我要對著鏡子梳頭,我要一只小貓,我要幾件新衣服”。作為回應,喬治生氣地說,“啊,住口,找點東西來看看吧”,說完,他又在看書了。在喬治看來,女性應該多讀書,多接受文明的熏陶,不應有自身的欲望和追求。作為男權社會中的一位失語者,她只能做出讓步,減少自己的需求,她說,“我要一只貓,我現(xiàn)在要一只貓。要是我不能有長頭發(fā),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東西,我總可以有只貓吧。”她最后剩下的唯一的愿望是想要雨中的那只貓和她作伴,但是作品最后顯示,她得到的是旅館老板讓人送來的一只大玳瑁貓。玳瑁貓一般是寵物貓,是現(xiàn)代文明塑造的產(chǎn)物,主要供文明人來娛樂和消遣的。女主人公得到了一只文明的玳瑁貓而非雨中的自然貓,這說明在男權社會里,女性對自然、本性、權利和欲望的最起碼的渴望與追求也被扼殺了。
西方男權制文明對自然的壓抑和控制
在《老婦與貓》中,和赫蒂一起歷經(jīng)磨難的是一只名叫蒂貝的流浪貓。在資本主義社會,蒂貝和赫蒂一樣都處于弱勢地位,都是文明社會的犧牲品。
文中的一處環(huán)境描寫顯示了文明社會對自然損害程度之深。在赫蒂居住的房子周圍“有片一英里范圍的獵場……。一條運河在不遠處流過,在骯臟的城市廢水河中有許多小島”。“獵場”和“廢水河”讓我們看到文明快速發(fā)展背后的丑惡:動物成為人們獵殺和取樂的對象,河流成為人們傾倒垃圾的地方。
和赫蒂住在一片地方的幾位老太婆聽說要搬去住的養(yǎng)老院是一個“綠色田野環(huán)繞”的地方,她們都非常開心。事實上,那所養(yǎng)老院附近根本沒有田野,只是政府說服老太婆搬到養(yǎng)老院的一個托辭而已。作者通過這一細節(jié)諷刺性地表現(xiàn)了在工業(yè)文明社會要想尋找一片綠色和一方凈土是多么的不易。
一位分配住房的官員在勸說赫蒂搬到養(yǎng)老院去住時,不僅反對赫蒂帶上貓,甚至主張“結果了它,別讓它受罪,倒是為它做件好事。”這位官位認為殺生是在做善事,從中可以看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偽善和殘暴。
在赫蒂死后,蒂貝離開了,想再找到一個家,最后它來到一個舊教堂的墓地里,那兒是沒主的貓撒野的世界。后來,一位官員來墓地抓野貓,有些貓?zhí)用摿耍堑儇惐蛔チ耍粌H因為它老了,不靈活了,而且因為它對人很友好,見了那個人根本沒逃,“很可能蒂貝甚至會以為它又找到了一個人做它的朋友,又找到了一個家”。蒂貝想找一個人做它的朋友,想再有一個溫暖的家,但是,官員們不僅無視它的需求,甚至肆意剝奪它的生命權利,給它打了一針,“讓它去安睡了”。從中可以看出男權制社會對自然生命的冷酷態(tài)度。
在《雨中的貓》中,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他們的房間就在面海的二樓。房間還面對公園和戰(zhàn)爭紀念碑。公園里有大棕櫚樹,綠色的長椅。天氣好的時候,常常可以看到一個帶著畫架的藝術家。藝術家們都喜歡棕櫚樹那種長勢,喜歡面對著公園和海的旅館的那種鮮艷的色彩。意大利人老遠趕來望著戰(zhàn)爭紀念碑。紀念碑是用青銅鑄成的,在雨里閃閃發(fā)光。”簡潔的描述中透露著文明與自然的種種對立:房間對大海,藝術家對棕櫚樹,紀念碑對雨。文明人的歸宿——房間似乎在傲視大海,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藝術家似乎在囊括自然為我所有、所用;文明的奠基者——青銅紀念碑似乎在炫耀過去通過戰(zhàn)爭摧毀自然的光輝業(yè)績,以至“在雨里閃閃發(fā)光”。
文中,雨中的貓是自然的代表。對于這只貓,作者開始是這樣描述的,“就在他們的窗子底下,一只貓蜷縮在一張水淋淌滴的綠色桌子下面。那只貓拼命要把身子縮緊,不讓雨水滴著。”這兩句簡單的描寫傳達了自然生命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里生存維艱的境況。文中只有美國太太對這只貓給予關心,而其他幾位人物都對它持有漠視乃至敵視的態(tài)度。首先是喬治對小貓的漠視。當美國太太說要下去捉那只貓時,雖然喬治口頭上說去替她捉,但在太太離開房間時,做丈夫的依然在看書。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喬治對那只貓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其次,是侍女對貓的冷淡。當太太到廣場找那只貓時,給她打雨傘的侍女原以為她丟了什么東西才冒雨去廣場的。但當侍女得知太太到廣場是為了找一只貓的真相后,她哈哈一笑,“貓?在雨里的一只貓?……我們必須回到里面去,你要淋濕了。”侍女對太太找貓行為的譏笑可以讓我們看到,人類對一個非人類的生命是多么地不屑一顧。
女性與自然之間的親和與認同
在《老婦與貓》中,赫蒂出于愛心,在一個骯臟的角落里發(fā)現(xiàn)了無家可歸的蒂貝,并收留了它。蒂貝可以讓赫蒂擺脫沒有子女陪伴的寂寞。為了蒂貝,她常和愛貓的人交流養(yǎng)貓的經(jīng)驗,還會和踢貓的人大吵大鬧。為了蒂貝的自由和安全,赫蒂放棄了去養(yǎng)老院的機會。蒂貝在赫蒂生病臥床不起的時候,不斷叼來鴿子給她吃,而對于這些美食,赫蒂從來都是把它燉熟后“和蒂貝分享的”。天冷時,赫蒂和蒂貝彼此依偎,相互溫暖。嚴寒時分,蒂貝會鉆到她的衣服堆里取暖。在赫蒂生活狀況和身體狀況最為差勁的時候,赫蒂和蒂貝彼此依然不離不棄。
在末日來臨的時候,赫蒂在留住自己的生命還是留住蒂貝的生命之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自言道,除非自己同意讓那些官員發(fā)現(xiàn)她,然后把她送到醫(yī)院里去,否則她不可能活到春天了,而從醫(yī)院出來以后,她會被送到禁止養(yǎng)貓的養(yǎng)老院去。此時她又擔心可憐的貓咪的安危,她用大拇指肚揉著貓咪的頭,咕噥道:“蒂貝,蒂貝,他們抓不到你的,不,你不會出事的,對,我會照顧你的。”為了蒂貝,赫蒂沒有讓那些官員發(fā)現(xiàn)她,她放棄了最后的生還機會。赫蒂的死換來了貓咪生存和自由的希望。
在《雨中的貓》中,作者三次寫到美國太太站在窗邊向外眺望的場景,眺望的可能是大海、公園里的風景,也可能是雨或者那只雨中的貓。在她首次向外望時,她發(fā)現(xiàn)一只貓蜷縮在一張遭雨淋的綠色桌子下面。之后,為了不讓它被雨水淋著,她決定下樓去把它捉來。當她走到桌子旁邊時,發(fā)現(xiàn)那只貓不見了,她突然感到大失所望。對于那只貓,她感慨到,“啊,我多么想要它。我要那只小貓。”回到房間后,她又說,“我太想要那只貓了”,“我不知道我干嗎那么想要那只貓。我要那只可憐的小貓。”太太為了一只無家可歸的貓而傷心著急,顯示了女性對自然的憐憫與呵護之情。
她第二次走到窗邊,向外張望時,天逐漸黑了。之后,她說,“我真要有一只小貓來坐在我膝頭上,我一撫摩它,它就嗚嗚叫起來。”這表現(xiàn)了男權制重壓下的女性期望與自然進行彼此交流的情感。她第三次走到窗邊,向外張望時,天很黑了,雨仍在打著棕櫚樹。“我要一只貓,我現(xiàn)在要一只貓。要是我不能有長頭發(fā),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東西,我總可以有只貓吧。”太太為了尋回雨中那只貓不惜舍棄任何其他需求,這讓我們看到女性渴望與自然交流的強烈情感。
總之,在西方男權制社會里,雖然《老婦與貓》和《雨中的貓》中的婦女和貓能夠彼此親和和認同,但她們均未能抵抗住男權制文明的漠視或重壓,最終都面臨不幸或死亡的結局。婦女和貓的雙重悲劇讓我們看到了男權制文明從控制女性到控制自然的殊途同歸的行徑。尤其在當今環(huán)境問題日趨嚴重,性別歧視依然存在的時代里,從生態(tài)女性主義角度重讀《老婦與貓》和《雨中的貓》對反思文明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存在的矛盾問題,對重構文明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多麗絲·萊辛著.老婦與貓[J].王家湘譯.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08(1).
[2]歐內斯特·海明威著.海明威短篇小說全集(上冊)[M].陳良廷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韋清琦.中國視角下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J].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2).
[4]付文中.生態(tài)女性主義視閾下《菊馨》和《菊花》的比較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1).
[5]金莉.生態(tài)女權主義[J].外國文學,2004(5).
[6]羅婷,謝鵬.生態(tài)女性主義與文學批評[J].求索,2004(4).
[7]鄭巍.多麗絲·萊辛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意識研究[J].山花,2013(2).
[8]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付文中(1981— ),男,河南沈丘人,文學碩士,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生態(tài)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