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沖沖
摘要:文化創意產業又稱創意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指出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而現實中,資金不足己經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目前,文化創意產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現狀;問題
什么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又稱創意產業,被認為是21世紀全球最有前途的產業之一。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指出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而現實中,資金不足己經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創意產業”一詞首次于1998年由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素有創意產業之父的約翰·霍金斯主張,“知識產權有四大類:版權、專利、商標和設計;每一種形式都有龐大的工業與之相應,加在一起就構成了創意產業和創意經濟。”理查德·凱夫斯研究認為,創意產業是提供具有廣義文化、藝術或僅僅是娛樂價值的產品和服務的產業。2007年1月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發布了以文化藝術、新聞出版等九大類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
首先談談文化創意產業的國內外發展現狀。各國政府和城市以發展創意產業作為當今世界產業格局重組和戰略升級的方向。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城市,文化創意產業已代替傳統的支柱產業如鋼鐵汽車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英國是全球最早提出“創意產業”的國家,1997年英國將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產業加以重點政策支持,1997年至2000年,文化創意產業的成長率達到9%,遠遠高于同期2.8%的經濟增長率。2001年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為8.2%,成為英國增長最快的支柱產業。在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稱為“版權產業”,從1996年開始,版權產品首次超過汽車、農業與航天業等其他傳統產業,成為美國最大宗的出口產品,2002年美國版權產業產值達到12500億美元,約占美國GDP的12%。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近幾年也得以快速發展。據統計,2006年我國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5123億元,比上年增長17.1%,高出同期GDP增長速度6.4個百分點,高出同期第三產業增長速度6.8個百分點。2006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45%,比2004年增長0.3%。2008年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579.9億元,占杭州市GDP的比重達12.1%。2009年以電影、動漫、戲劇為突出代表的中國文化產業平均增幅高達17%,高于GDP和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
其次談談文化創意產業融資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在認識上“重文化,輕產業”。
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企業強調文化特點,過于注重文化產業的事業性和公益性,而忽視其追逐利益的特征,忽視文化發展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政府在政策引導和資金投入上仍是一種事業型融資方式,而非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化融資方式。
二、企業“無物可押,無錢可保”。
文化創意產業的資產結構具有獨特性,和其他產業相比,其核心資產不是廠房、機器等固定資產,而是通過研究和開發而形成的專利權、商標權、非專利技術、版權、特許使用權等無形資產。企業缺少傳統的抵押物、質押物,幾乎沒有商業銀行為其提供融資服務。文化創意企業絕大多數是小企業、微小企業,甚至是以個人工作室冠名的個體工商戶,由于產權結構復雜,且資本金較少,也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和償債能力,缺少融資保證措施。
三、文化創意產品
(一)無形化時間長
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化運作過程較長,一般包括策劃、創作、后期制作、政府審查、商業推廣、二次開發、衍生品生產與銷售等環節。其中策劃、創作、后期制作占據了生產過程的大部分時間。在此階段,產品正在形成當中,處于無形化狀態,其價值沒有任何承載體。如果此時出現風險,投資者將血本無歸。由于文化創意企業自有資金較少,大多在策劃階段就需要融資,風險與收益極度不匹配,罕有商業銀行跟進支持。
(二)市場化不確定性大
作為文化消費品,文化創意產品的政策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巨大。據業內人士透露,30%~40%的影視作品因為沒有通過政治審查而難以收回成本。即使通過政治審查,其藝術性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比如作品的風格、流派,作者、導演、演員等創作團隊的審美觀、價值觀、藝術修養等決定著其市場銷售情況,較多的不確定性使商業銀行望而卻步。
(三)融資效率相對較低
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的經營主體在文化產業領域的融資效率普遍不高。以利潤較高的電影業為例,2004年我國電影票房總額為15.7億元,而美國1997年僅《Titanic》一部影片的收益就高達18.35億美元。2000年而論,美國的放映商們以5.39美元的平均票價,從14.2億人次的觀眾口袋里掏出了76.6億美元。加上影院放映之外的產值,美國電影產業的年產值當在400億美元以上,而2003年中國的票房收入僅為15億人民幣;美國巨片《阿凡達》短短六周內在全球的票房收入為18.64億美元,其中北美地區收入為5.5億美元,在中國票房已累計到1.03億美元,而作為中國近年來最成功的電影之一《英雄》其票房收入僅為1.4億元人民幣。
四、融資環境
(一)融資渠道單一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主體是政府,投資渠道單一,沒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引進民間資金和國外資金的能力都不夠,文化創意產業基礎設施和建設受到嚴重限制。此外,由于我國資本市場體系不健全,主板市場的上市條件太高,對大多數是從事文化創意的中小企業來說,很難實現上市融資。
(二)政府財政扶持力度相對弱
政府資助數量少、分布散,尚難解決企業的根本問題。2001年,中國財政經費投入(包括文化文物、廣播電視)總計為2,355.8億元人民幣,尚不及美國僅在藝術領域的投資。
(三)融資法規體系還不完善,風險成本高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一系列包括文化娛樂場所、電影、廣播電視、出版、音像制品等文化規范行政法規和規章,然而由于缺少擔保法規以及缺乏鼓勵文化產業發展特別是鼓勵投融資的法規導致金融機構對文化企業“惜貸”;而對文化產品知識產權的保護程度不夠,導致文化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風險成本攀升,使很多投資者對該產業望而卻步。
【參考文獻】
[1]姚東旭.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及其意義[J].商業時代,2007,(08).
[2]張偉,周魯柱.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基本對策[J].文化產業與版權保護,2006,(04).
[3]隋新,張永慶.創意產業研究理論述評[J].經濟問題探索,2008,(02).
[4]羅華,方曉萍.創意產業的投融資分析[J].當代經濟,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