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紅
【摘要】彝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歌舞和音樂藝術,近年來,彝族音樂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主要集中在大、小涼山以及云南、貴州地區,本文把川滇黔邊境地區彝族民歌的分類及藝術特征做了較為全面的闡述,填補了彝族恒部扯勒支系音樂研究的空白,對于川滇黔邊境地區彝族音樂的學術研究和開發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關鍵詞】川滇黔邊境;彝族民歌;分類;藝術特征
彝族是我國的古老民族之一,近年來,隨著彝族文化的挖掘與興起,彝族音樂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但,縱觀全國彝族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小涼山以及云南、貴州地區,對于位于川滇黔邊境地區的恒部扯勒支系彝族音樂研究幾乎是空白,這就不可避免地影響和阻礙了這筆寶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2013年《川滇黔邊境地區彝族音樂研究》課題成員多次前往古藺石屏、敘永水潦、石壩、貴州習水、大方等地進行彝族音樂的田野調查、收集,采訪了百余位民間藝人,錄制、整理了彝族民歌近百首,對川滇黔邊境地區的彝族音樂、彝情、彝俗等做一個完整地挖掘與梳理。
通過整理發現彝族民歌一般按地域支系來劃分,大致存在三個色彩區:第一個是四川涼山和云南寧蒗的大小涼山;第二個是云南的中、南、北部;第三個是貴州六盤山和畢節地區。川滇黔邊境地區彝族由于都是恒部和糯部的后裔,所以屬于第三個色彩地區。這一區域民歌,根據其內容和演出的場合,可分為山野唱的(不能在家里和長輩面前唱)、家里唱的、兒歌、生產勞動歌曲以及新民歌幾類。
一、在山野演唱的歌曲
(一)曲谷
“曲谷”又名“確姑代”或“魯咪”,主要反映男女愛情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歌曲,有獨唱、對唱、齊唱、簡單的二聲部演唱,女用假聲,男多用真嗓。 “曲谷”在過去演出場面非常熱烈,宏大,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到十五以及五月初五時當地彝族都要舉辦歌節,四方人們云集,自由自在地縱情歌唱,連唱數日。敘永海涯彝寨的民歌《彝家對歌滿篩篩》中這樣描寫到“手拿竹篩上歌臺,要唱山歌我先來,篩眼插滿簽簽竹,算我今天是歌才……”竹篩是一種生活竹制品,上面密密麻麻的布滿了很多小孔,當地的彝族在對山歌時,一手拿竹篩,一手拿竹簽,對山歌時對上一首就用竹簽插在一個孔上,以哪一方插的竹簽多獲勝。
“曲谷”音調較高亢、粗狂,調式以五聲徽、商調式和徽商綜合調式為多。曲式多屬上下呼應的二句和四句體分節歌,結構大對稱。多用比興地手法,第一二段比喻,第三段點題,無明顯的押韻規律。
(二)霎叉
又稱“霎谷慕”,是用漢語歌詞演唱的彝歌。歌曲正詞絕大部分用漢語,少數也用彝語或者彝、漢語混合,襯詞大多用彝語。
霎叉出現時間不長,流傳歷史不長,最早形成于在水城、大方一帶也不過百余年。“霎叉”曲式結構短小、明快、易于即興編創,流傳很廣。現在歌節中的“曲谷”的演唱,也大多被它替代了。
二、在家里演唱的歌曲
(一)婚事歌曲
這類的歌曲沒有統一的名稱,有的叫“啊素”“阿妹刻”,在敘永水潦鄉稱為“阿麥素”,意思是搶姑娘或者嫁姑娘的意思,歌曲的內容根據接、嫁兩家不同場合及程序而相異,有問答的,有祝頌的,有訴苦的,有勸姑娘出嫁后好好為人的。婚事歌曲因在室內唱,旋律大多比較細膩委婉,形式多以對唱、齊唱為主,歌詞結構特點都是五言三段。
(二)喪事歌曲
稱為“褃合“,似漢族的孝歌,內容有吊念、訓世的,也有唱歷史的,多由慕施演唱,以獨唱、對唱為主、曲調簡單、情緒低沉。
(三)走谷
“走谷”翻譯為完整的一套唱,其意思為敘事歌曲,是唱民間故事和歷史神話傳說的歌曲。
此類歌曲的內容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喜事、喪事和歌場,還有大量的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傳唱的。
“走谷”旋律起伏較小,重詞不重曲,結構多是一個或者兩個樂句無限反復,甚至還有純屬說唱。也有少數旋律性較強的多樂段結構。
在古藺石屏鄉收集到了《奢香看外婆》,該曲一共分為六段,把奢王呼喚、奢香精心打扮、奢香的頭飾、穿著等都描寫得非常仔細,表現了奢香對住在三合頭的外婆的尊重。
(四)布慕歌曲
由于在敘永水潦鄉的最后一位布慕已經去世,這一類歌曲課題組沒有采集到,但聽當地的老人們介紹,這是布慕(即畢摩,巫師)在祭祀中演唱的歌曲,多為說唱,有的幾乎是吟誦。
(五)怒立鼾
“怒立鼾”是請蜂子(蜜蜂)神歌。
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不少地方有請蜂子神的活動,其做法是一兩個姑娘在堂屋正中坐著,頭上插香,手持一柱香,后由一兩人邊唱歌邊給她燒香化紙錢。據說,當神到后,姑娘能說出已逝世老人的情況。曲調與布幕歌相近。
三、兒歌
彝族兒童生活在盛行歌舞的人文環境中,由于這種環境、氣氛的影響和熏陶,產生了不少美妙的兒歌,這些兒歌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節奏明快、形象鮮明,結構簡單,語言生動。在古藺石屏鄉收集到的兒歌《小哥乖》結構以及音型都十分簡單,整首樂曲都只在1、2、5、6四個音上進行,這些歌曲的音調大多來自大人們的“曲谷”。
四、生產勞動歌曲
以生產勞動為主要內容,不受時間地點限制,可在山野、也可在村寨、家里演唱,有對唱、自問自答等等。
五、新民歌
多年來,隨著彝族人民在生活、政治上、經濟上的變化,歌手們創作了不少真情實感的新民歌,這些曲調都來源于彝族音樂,既有彝族音樂的特點,有反應了現實生活。
通過課題組的走訪、田間調查,我們發現川滇黔邊境地區的扯勒支彝族有著自己豐富的民間歌舞和音樂藝術,無論是勞動間隙,還是年節婚喪,人們都要以歌舞抒發其情感。由于所處地理環境與其他彝族各不相同,相雜居的民族與其交流不相同等諸多因素,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民間音樂,同時在音樂形態、品種類型、風格特點等方面都呈現了千姿百態、異彩紛繁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