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對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創作背景、藝術特點進行歸納與概括,并進一步從歌曲的曲式、和聲、旋律三個方面,對《鳥兒在風中歌唱》進一步地分析音樂本體對歌曲形象的塑造。希望通過對敘事性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分析,更好地把握該聲樂作品的演唱。
【關鍵詞】藝術歌曲;演唱分析
一、創作概況
(一) 中國近當代藝術歌曲的創作概況
由于《鳥兒在風中歌唱》屬于中國當代的藝術歌曲,并且還帶有“敘事性”,所以在此,筆者也不得不對中國近當代敘事性藝術歌曲創作做一個簡單的概述,以便于對敘事性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了解得更深刻一些。
藝術歌曲起始于德國①,其結構短小精悍,旋律優美,經常采用詩歌為歌詞,并注重與鋼琴伴奏的互相配合、相互襯托。在歐洲,著名的藝術歌曲作曲家有,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等等,而當中我們不得不提及的是舒伯特,他作為藝術歌曲之父,創作了許多經典的藝術歌曲,如《美麗的磨坊姑娘》《魔王》等。
中國的藝術歌曲起始于20世紀20年代,繁榮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一首首經典的藝術歌曲被聲樂演唱者傳唱至今。早期近代的藝術歌曲有,例如:蕭友梅的《問》、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黃自的《玫瑰三愿》等等。當代的藝術歌曲有,例如:陸在易的《我愛這土地》、鄭秋楓的《秋——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王志信的《母親河》、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故園戀》等等。
從創作方面來看,從早期的借鑒西方作曲技法到后期當代的更加自如地運用作曲技法,可以看出,中國的藝術歌曲創作越來越成熟,對每首藝術歌曲更加附有當代的時代氣息和個人的獨特理解,并且在現實與藝術之間,通過藝術歌曲詮釋得恰到好處。譬如: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是一首帶有敘事性的藝術歌曲,它除了有優美詞曲相結合之外,還通過速度的快慢對比、音量的強弱對比、旋律的大幅度起伏等等,來增加這首藝術歌曲的戲劇性。
(二) 歌曲曲作者的概況
劉聰:(1956—),沈陽人②,是我國當代優秀的藝術歌曲作曲家之一。先后畢業于遼寧教育學院音樂系本科,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研究生班。現就職于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至今已創作了幾十首優秀的藝術歌曲,其代表作有《鳥兒在風中歌唱》《故園戀》《秋風再說》,其中《鳥兒在風中歌唱》獲文化部2000全國藝術歌曲比賽二等獎、第七屆全國聲樂比賽備選曲目;器樂創作方面,鋼琴伴奏譜400余首、配器200余首、管弦樂、管弦樂組曲等。
(三) 歌曲的創作概括
《鳥兒在風中歌唱》創作于2000年,其歌曲的創作主題是:保護環境。為了呼吁人們停止捕殺動物、停止破壞環境、喚醒人們環保意識而創作的一首敘事性藝術歌曲。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是離不開歌詞的表達,因為藝術歌曲的歌詞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因此,我們不得不提及的是歌詞的創作。詞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鳥兒在人們的捕殺中失去自由,從而表達渴望飛回故鄉的情懷,借此也喚醒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從作品的創作方面來講,《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敘事性藝術歌曲的歌詞與音樂相互詮釋、相互結合,將“鳥兒”為了逃離人們捕殺、飛回故鄉的悲傷情懷表達得淋漓盡致。
二、《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分析
(一) 歌曲的曲式特點
《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曲式結構為:引子 + A + B + Coda,即二段體(單二部曲式),調性為主調f小調。引子有9小節,剛開始的4小節以分解和弦出現,給聽眾一種美好的感覺,緊接著的5個小節改用離調柱式和弦,馬上給聽眾制造一種緊張不安的預感,僅僅9小節的引子前后對比就顯出這首敘事性藝術歌曲的戲劇張力。
A段的旋律具有深情歌唱性,例如(譜例1) A段的第一樂句:旋律從主音弱起開始,5度向上大跳到達屬音后,以四十六分音符在屬音與下屬音之間來回級進,然后落回下一小節的強拍主音上,接著上行3度后又再落回主音,而后又上行8度大跳至主音再下行級進至裝飾性的導音,緊接著是下行的5度進行至三級音,再以上行三度落回屬音來結束第一樂句。旋律線條起落有致, 4/4拍,在每小節的強拍上都以長音型為主,配以弱拍上的短節奏型,長短音型的結合旋律顯得有動力,并且音與音之間都有大括號,表示旋律以“連”為主。鋼琴和聲伴奏方面,以主和弦為主,并且配以分解和弦織體,而且以連奏為主,調性還是f小調,速度是Adagio(柔板),并且在中音區以mp弱開始。
A段的鋼琴和聲伴奏對歌唱旋律有補充渲染的作用,例如(譜例2):在演唱者演唱完“不知為什么”之后,鋼琴和聲伴奏配以三連音+四分音符節奏型的減和弦,在這里有明顯的使音樂色彩變暗,同時又讓音響效果聽起來尖銳,使聽眾有一種不祥焦慮的感覺。緊接著音樂又交回歌唱旋律,又再次重復了一次“不知為什么”,鋼琴和聲在這里又再一次進行補充,用的減7和弦比上一個減和弦更加尖銳,在和聲伴奏上又對歌曲旋律再一次進行呼應渲染不安的情緒。在歌詞“飛進”這個小節里,左右兩手的伴奏做三連音反向的漸強演奏,對旋律進行以及歌曲演唱有明顯的推進拉寬作用。
A段向B段過渡的幾個銜接小節,也是采用了左右手反向三連音漸強的處理,并在銜接B段的前一小節做poco accel.(稍微漸快)的演奏手法,直接把歌曲的進行推向B段高潮。
B段的曲式特點與A段有很大的對比。單從譜面的要求來看,就能看到Adagietto(小柔版)的速度要求,以及情感要求是:震撼心靈 呼喊般地,并且整個B段的旋律基本集中在高音區,鋼琴伴奏方面以三連音柱式和弦為主,這與A段的正三和弦的和弦分解形成鮮明的對比,而且在B段中拉寬的音域和許多離調和弦的運用,通過在力度上的強處理和速度的加快將整首歌曲的情緒完整地帶動出來,直至發出震撼心靈般地呼喊。而在B段中更加引人入勝的是華彩部分的旋律演唱,例如(譜例3):整個華彩部分的歌詞只用一個“啊”字,這個華彩段除了是花腔女高音的展示部分之外,詞作者只用了一個“啊”概括了整個華彩段旋律,這樣留給聽眾的想象空間就大大地增加了。歌詞的盡頭是音樂,在這段華彩旋律中,花腔女高音歌唱者可以根據譜面的基本要求再加上自身對這段華彩旋律的理解對這段無歌詞的旋律進行抒情詮釋,正如華彩段一開始譜面上的注解‘Cadenza ad lib.一樣,在《外國音樂表演用語詞典》中的意思是,“隨意處理的華彩段,指華彩段之取舍、處理或另行選擇均可由表演者自行決定”。而且在這個華彩段落中,旋律到達整首藝術歌曲的最高點hightC,而且是做ff的力度處理,這也是這個華彩部分的亮點之一。
Coda部分在鋼琴和聲伴奏上任然采用了許多減和弦,并在左右兩手做三連音的反向進行,并也還在力度上做漸強的處理,使得音樂具有緊張的音響效果,配以漸強的高音旋律使得整首歌曲具有戲劇性張力,然后轉入倒數第三小節,力度回到mp,并配以震音的伴奏,使整首歌曲顯出“回落”的感覺,同時也為歌曲渲染著濃厚背景的作用,緊接著是最后兩小節柱式和弦的漸慢rit和漸弱mp--p—ppp的結束處理。
(二) 歌曲的和聲特點
1.獨特的和聲序進
《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敘事性藝術歌曲以f小調為主,和聲方面采用了許多色彩性和弦、經過和弦以及和弦外音,從而達到增強敘事性藝術歌曲的戲劇性,并且往往也就是因為這些色彩和弦,才扣住了聽者的心聲。例如:(譜例4)這首曲子一開始引子部分的前兩小節,是從i主和弦——V屬和弦,但是又有和弦外音b,第四小節的和弦是#3IV,緊接著從第五小節至第九小節加入了許多離調和弦,明顯的有第五小節的減三和弦,第六小節的#VI°,配以第七小節以三連音為主級進下行中經過的和弦外音,在第八小節突然音區移低一個八度并且落在V2/VI和弦上,緊接著第九小節的左手和弦繼續三連音級進下行配以右手重復三連音,音響上做漸強處理,后接一拍休止并做延伸處理,這時候旋律再以mp(中弱)的力度進入,就顯得非常合適有意境,以上的這些和弦和力度的運用,目的是使音樂進行更加具有戲劇性張力,也讓聽眾更有想聽下去的興趣。
以上所分析的(譜例4),雖然只是《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藝術歌曲的引子部分,但是這個引子部分為整首藝術歌曲奠定了一個感情基調,為歌曲接下來的發展做好了基本鋪墊,我們可以從這短短的九小節中的和聲運用,窺視整首藝術歌曲的和聲大概運用。
2.半音化的和聲進行
《鳥兒在風中歌唱》這首敘事性藝術歌曲中的和聲運用還有一個特點,即是半音化的和聲進行。在這首敘事性藝術歌曲中,半音化和聲進行也對整首作品的音響效果增色不少。例如:(譜例4)中的第七和第九小節,都采取了半音化和聲進行。不僅在這首藝術歌曲的引子部分,整首作品中都有多處運用半音化和聲進行,目的是為了推動歌曲進行與歌唱者的情緒,為旋律的每一個爆發點都起到醞釀渲染的音響過渡效果。
(三) 歌曲的旋律特點
《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旋律總體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來講,屬于A+B +Coda的結構。A段是以Adagio(柔版)的速度,弱起歌曲的旋律。A段的旋律起伏不大,主要給聽眾感覺像是緩緩地講述鳥兒面對捕殺者,凄涼盤旋于上空,不敢飛回故鄉的悲傷情感。A段的旋律基本集中在中低音區,給聽者有慢慢訴說的感覺,唯獨有兩個旋律高點,即歌詞“盤旋在山崗”的“山”字到達f2,還有歌詞“它不敢飛進”的“飛進”字到達A段的旋律最高點a2與g2,這為B段先埋下鋪墊,為B段旋律情緒的大幅度起伏起到預示作用。
B段的旋律基本集中在高音區,情緒與A 段大不相同,B段一開始,直接用八度音程f1—f2從而轉入高音區,B段主要是整首歌曲的高潮和爆發點,在B段里“鳥兒在風中歌唱”這句歌詞重復了兩遍,而在第二遍到達情緒和旋律的最高點g2,而緊接著是旋律華彩部分的開始,這整一段華彩部分,歌詞只有一個“啊 ”,這一段華彩主要指花腔女高音的炫技部分,先從f2慢慢地進入c1,緊接著沖向整首歌曲的最高點c3,這是鳥兒心中呼喊和爆發,在c3最直接地傳達給聽眾,緊接著旋律又轉回小字一組,連帶三聲哀嘆式的旋律,是表示鳥兒在呼喊求救無望后的哀嘆。
Coda部分的音域連跨兩個八度,在歌詞“有誰能把它,有誰能把它”,從c1到達整首曲子的最高點c3,這也是整首曲子的第二次高潮點,然后緊接著歌曲的尾聲,漸慢漸弱結束在f2上。
三、結語
筆者首先通過對藝術歌曲的由來以及中國近當代藝術歌曲的發展狀況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再進一步以敘事性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為研究對象進行演唱分析,具體從歌曲的曲式、和聲、旋律三個方面,對《鳥兒在風中歌唱》深層次地分析音樂本體對歌曲形象的塑造。最后,希望通過對敘事性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演唱分析,更好地把握該聲樂作品的演唱。
注釋:
①引自杜勇.論藝術歌曲詩與歌的有機結合[J].名作欣賞,2012(03).
②引自許盼盼,孫會玲.劉聰藝術歌曲的創作分析——以《故園戀》為例[J].2011(11).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5(2007重印).
[2]王大燕.藝術歌曲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3]吳麗娜.試探析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二度創作[J].魅力中國雜志,2009(3).
作者簡介:陳樺(1988—),女,廣東潮州人,韓山師范學院潮州師范分院音樂教師,音樂助教,學士學位,研究方向:聲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