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世界音樂的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往往使學生感覺既晦澀難懂又缺乏認同感,更難以真正走進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當中。怎樣使學生樂于在課堂中聆聽世界音樂的聲音,深刻的理解、認可“文化相對論”,傾聽不同于我國或西方的傳統與嚴肅音樂,是我在實際教學中常常思考的問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逐漸掌握了一些利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如流行音樂等,能夠幫助學生在世界音樂的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識。
【關鍵詞】流行音樂;世界音樂;課堂教學
當下,關于世界音樂教育與教學的討論之聲不絕于耳,并且得到了學生與教師更廣泛的關注與認可。筆者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反復思考,并通過學生在課后的反饋,對于世界音樂到底如何才能真正得到深層的認可,如何使學生愿意主動接受世界音樂,且對自身已有的、根深蒂固的古典音樂中心論帶來真正的撼動并產生思考,是我在課下經常思考的問題。
由于筆者的世界音樂的教學對象分為兩類,即音樂專業與非音樂專業的本科在校生。教學對象的不同,使我在教學內容上側重點上也各有不同,比如,在對音樂專業學生的世界音樂教學中,會講解印度音樂中不同于中西音體系的七聲音階,較為注重音樂理論的教學,非世界音樂的其他內容涉及較少,而對于全校公選課上來自不同專業的、幾乎沒有任何音樂基礎的同學,則以欣賞歌曲為主要內容,欣賞的音樂往往由帶有世界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開始。正是這樣兩種不同的教學內容帶來了不同的收效使我思考,到底怎樣才能使學生更能融入課堂,走近世界音樂。與其過多的講解枯燥的理解知識點,使學生產生排斥心理,不如適當加入含有世界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更能使學生走近與聆聽世界音樂。
一、流行音樂的廣泛聽眾基礎有助于學生對世界音樂的接納
近年來,流行音樂與古典音樂、民族音樂的跨界,無論是莎拉布萊曼與劉歡在奧運會開幕式上的合作,還是國內備受矚目的宋祖英與周杰倫的多次聯手唱響,跨界的音樂形式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喜愛。事實上,流行音樂中也不乏世界音樂的元素,單純的介紹世界音樂,生硬的向學生推薦、播放世界音樂,陌生的音樂形式常常使得學生面面相覷、不知其所以然,利用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等藝術形式打開世界音樂之窗,反而會引發學生的興趣去探索未知的音樂世界。
二、通過流行音樂使學生了解民族聲音近在咫尺
學生通過對于熟知的流行音樂進行分析后,會了解到原來世界音樂并不是遠在我們的聽覺世界之外,例如《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同學們之前只是覺得好聽,但并未深入了解其創作背景與音樂中的民族元素,所以當我在講到愛爾蘭錫哨(錫笛)并通過多媒體展示出樂器圖片的時候,學生大多表示沒有見過且沒有聽說過,難以產生任何反應與互動,此時我并不急于講解錫哨的故事與器樂特點等理論知識,而是直接放出《My Heart Will Go On》的現場演奏版,每當悠揚的錫哨吹出熟知的動人前奏時,都會引起全場學生的集體一聲“哦~!”,從這一聲感嘆中包含了“原來這就是錫哨啊”,“原來民族樂器還可以這樣優美”,“原來我聽了這么多遍的歌曲是使用了這樣的民族音樂元素啊”,“世界音樂離我們真的不遙遠啊”,“原來我們享受了這么多世界音樂的恩澤卻從不自知啊”(這些感悟可以從學生在結業的論文中反應中得出)。
三、通過流行音樂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世界音樂
對于許多國家民族音樂的晦澀難懂,采用帶有世界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作為切入點,收效同樣良好,例如在講到東亞音樂中的日本音樂時,學生對于傳統三味線等傳統音樂難以找到認同感,但通常在講到宮崎駿的動畫作品時,學生的反應與配合度會達到一個高潮,這時我再推出宮崎駿的音樂拍檔久石讓,以及他的眾多旋律優美的歌曲時,同學們反而很容易接受。這引發了我對于世界音樂教學的思考——是不是采用更多帶有世界音樂元素的流行音樂作為出發點,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與認同呢?例如在三味線的教學中,以日本著名的三味線組合吉田兄弟與日本流行搖滾樂隊Monkey Majik合作的作品《夏の情事》《Change》作為開始,借由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轉而介紹日本代表性樂器三味線,這樣一來,學生對于陌生的傳統樂器不再抱有強烈的排斥感。其次在介紹日本獨具特色的島歌唱腔時,由于霍尊的《茉莉花》是學生們較為熟悉的一首流行歌曲,并且告訴學生,這種唱腔實際上是對于日本唱腔的模仿,那么在此推薦日本著名的島歌唱腔歌手中孝介,并聆聽他嫻熟的技巧所演唱的《各自遠洋》《花》等作品,以及日本島歌唱腔的特點,學生們很容易就找到共鳴且樂在其中。
四、流行音樂與世界音樂的互動更易敲開學生的心靈
在講到印度音樂的時,學生對于西塔爾琴及著名演奏家拉維·香卡的認知遠遠不足,那么就可以通過介紹拉維·香卡與享譽世界的“披頭士”樂隊成員喬治·哈里森的師徒關系來作為導入,利用學生朋友對于“披頭士”的頂禮膜拜,以及對其作為流行樂壇歷史上較為成功的樂隊的認可,告訴學生喬治·哈里森在拉維·香卡門下學習印度古典音樂、西塔爾琴的經歷,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一些震動:一個流行音樂的頂尖樂手學習的大師會是怎樣的人物?印度古典音樂的迷人之處到底在哪?西塔爾琴的魅力又是如何之大?帶著這樣的疑問,學生們很愿意走近印度音樂。此外,電影音樂也是印度音樂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印度第一美女艾西瓦婭·雷等明星出演的諸多寶萊塢電影音樂片段作為引入,也是學生較容易接受的方式之一。
流行音樂與世界音樂相輔相成,并行不悖。相同于古典音樂常在民間音樂的曲調中尋取靈感與動機,流行音樂與世界民族音樂也是如此。通過不同的樂種推介彼此的音樂,使我們得到更多的聽覺享受;通過不同種類音樂的學習,使學生接納“他者”的音樂,更為重要的是在心中構建出一個多元音樂文化的視野。
參考文獻
[1]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2009(01):127
[2]陳明.普通高校開設世界音樂公選課意義及策略[J]文教資料,2007(09):85.
作者簡介:劉穎(1986—),女,河南焦作人,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