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新音樂運動”貫穿于抗戰的開始與結束,深刻地影響了音樂的發展,所以音樂學術界開始重視“新音樂運動”。本文探究中國近現代史中“新音樂運動”的概念和發展歷程,從興起、發展、高潮和影響等方面來梳理其發展歷程,使音樂學術界更好地進行深入思考與研究。
【關鍵詞】新音樂運動;概念;發展歷程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把音樂事件、音樂人物、音樂作品等的歷史發展作為研究對象,闡述說明其歷史作用及影響,以期探索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的發展規律。而“新音樂活動”在當時音樂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音樂在“新音樂運動”時期迅速發展進步,逐漸進入到音樂史學中所說的“新音樂史”時期。這一時期中國音樂開始發生轉變,融入抗日救亡的愛國主義精神。它代表著愛國民主、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強調學習西方音樂,以西方音樂融入傳統音樂的方式來創造中國名族樂派,實現中國音樂的復興,最終實現抗日救國、民族解放。
一、“新音樂運動”的概念
“新音樂”最早是指用西方音樂的技術手法加上中國傳統音樂的一些其他因素所創造的古代音樂或者傳統音樂樣式。廣義的“新音樂運動”是指從19世紀開始,愛國民主、反帝反封、有利于社會進步的音樂,其代表人物有蕭友梅等。而狹義的“新音樂運動”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音樂運動和在抗日戰爭、解放革命時期的音樂革命運動。
二、“新音樂運動”的發展歷程
(一)新音樂運動的興起
“新音樂活動”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興起,中國人民投身于抗日救國的事業中,音樂界也不例外。中國人民在抵抗外來侵略的時候,音樂作品的創作要求有所變化,音樂創作與政治需求開始有了緊密聯系,音樂創作目的也與抗日救亡息息相關,任何不利于抗戰的音樂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在“新音樂活動”初興時期所創造的音樂作品,內容體裁豐富多樣,涉及方面廣泛,其中大合唱、秧歌劇和歌劇等廣為流傳。例如《太行山上》、《黃河大合唱》、《救亡軍歌》等,這類歌曲表現了中國人民為了名族解放去斗爭的自由精神,這一時期不僅誕生了優秀的抗戰音樂作品,同時也興起了全國抗日救亡的歌詠運動。
(二)新音樂運動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初期,歌詠活動登上歷史舞臺,在1934年出現了“國防音樂”的理念,進一步推動歌詠活動的發展。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特別是受“五四運動”影響,抗戰音樂廣泛流傳,音樂學子將新的音樂引入基層人民群眾中,音樂把民族和抗戰精神串聯起來,推動了革命進程,也發展了中國音樂。
根據香港《生活日報》1936年6月16日報道,上海的青年會民眾歌詠會在6月7日上午在西門公共體育場舉行了第三屆大會唱,參加會唱的人多達七百多人,前來參觀的人也高達五千多人。參與的群眾包括學生、勞動者、軍人、商人、明星等。這一期間的音樂使抗戰士氣的高漲,同時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也發展了音樂,音樂滲入到人民群眾中,團結人民群眾,為抗戰救亡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新音樂運動的高潮
“新音樂社”于1939年10月15日,由李凌、沙梅等人在重慶組織創建。“新音樂社”的出現說明:“新音樂運動”的發展需要抗戰音樂創作與歌詠活動,也需要救亡運動的思想宣傳和理論研究。因此為了進一步發揚抗日救亡精神,他們在昆明、長沙等地進一步擴大活動范圍,讓音樂在廣泛的范圍內得以發展。
“新音樂社”的創辦過程坎坷,《新音樂》在抗戰期間創辦,刊登報物尤為艱難,但是“新音樂社”還是堅持發表了大量反映國統區民主運動的音樂作品,同時也展開了大量有關抗戰的理念探討。在40年代,這些音樂作品為抗戰和民族解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音樂文化貢獻,而“新音樂社”也成為“新音樂運動”的輿論陣地。“新音樂社”發展迅速,其發行量最高時達到三萬份,成為當時國統區影響范圍最廣泛的音樂文化報刊。《新音樂》秉持“五四”的進步音樂成果,意在創造新的民眾化的音樂,讓新音樂能深入基層群眾,成為宣傳抗戰建國精神的有力武器。雖然《新音樂》的發展歷程坎坷,一再被迫停刊,但是《新音樂》的編纂者一直堅持出版,直至新中國成立前夕,終于在北平正式復刊。
(四)新音樂運動的影響
“新音樂運動”不僅激發了音樂藝術家的創作熱情,創作出大量經典音樂作品,同時發現新的藝術體裁,開辟了音樂新方向。由于“新音樂”興起的原因是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所以在激起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后,人民群眾以音樂為導向展開了愛國主義反侵略的解放運動。
“九一八”事變后,音樂家的抗日救亡精神被激發,因此加入到“新音樂運動”的音樂家漸漸增多,開展了抗日救亡歌詠運動。“新音樂運動”一方面在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宣傳作用,另一方面也豐富“新音樂運動”的內容,同時也使中國音樂得以發展。“新音樂運動”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添上輝煌的一筆。
三、結語
“新音樂運動”在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占據著重要位置,這一特殊時期的中國音樂得以發展,經典作品如雨后春筍,音樂作品深入人心、經久不衰,并且新的音樂體裁指引了音樂發展的新方向,對后人有深刻的影響。并且“新音樂運動”在抗戰時期產生發展,所以為抗日救亡、民族解放運動發揮著重要作用。總體來說,“新音樂運動”不僅幫助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同時也使音樂本身發展為新局面,迎來中國音樂的黃金時代。
參考文獻
[1]余文博.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中“新音樂運動”的概念及發展歷程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12):39-41.
[2]程興旺.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分期的若干問題[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3,130(01):76-81.
作者簡介:賈莉(1991.2-),女,漢族,籍貫:山東淄博,職稱:云南藝術學院古箏藝術碩士研究生(MFA),學位: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