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芊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荔波 558400)
淺析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生態科教名片利弊——以茂蘭保護區為例
姚芊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貴州 荔波 558400)
摘要:分析了保護區發展現狀,探討了微信公眾平臺在宣傳生態保護中的作用及意義,從而倡導鼓勵大家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生態科教名片,達到宣傳保護生態的目的。
關鍵詞:保護區;微信公眾平臺;生態科教名片;利弊
1引言
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生態環境日趨脆弱。如何讓大家關注生態環境,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是作為一名林業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在走進保護區或一個風景名勝區時,除了感嘆秀麗的山水風光,似乎對這樣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一無所知。因此如何讓大家不是只當一個看客,讓每個到過或即將走進自然、親近自然的人們,對所到之處有所了解是十分重要的。隨著這兩年智能手機的普及及微信等新媒介的興起,微信公眾平臺逐漸進入公眾視野,成為獲知信息的便捷窗口,只要掃描二維碼或輸入微信號即可加入。2015年微信通過參與春晚、兩會等重大事件已逐漸融入到我們的政治、生活當中,其范圍遍布各個領域,政府、組織、媒體甚至個人都在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因此通過微信平臺提供信息,讓這樣的美景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得以展現在世人眼中。配上簡潔的文字告訴大家,這里保護著什么及為什么保護,是十分有效的方式。
2微信公眾平臺的發展及特點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1],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發送免費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截至2014年3月突破3億個用戶。而微信公眾平臺是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通過這一平臺,個人和企業都可以打造一個微信的公眾號,并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
根據騰訊官方數據統計,微信公眾平臺上線15個月,已經有了超過200萬個以上的公眾賬號,并且以每天8000個公眾號的速度在增加,每日有過億次信息流通[2]。微信公眾平臺作為一種媒介,其具有信息發布便捷、互動性強、即時溝通、傳播成本低廉、傳播內容生動鮮活等特點。
3建立生態科教名片的意義
茂蘭保護區位于黔桂邊界的荔波縣境內,南部與廣西木論保護區比鄰。地理位置為東經107°52′10″~108°45′40″,北緯25°09′20″~25°20′50″。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海撥430~1078m,是一個以中亞熱帶喀斯特森林及其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為保護對象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21285hm2,其中核心區5827hm2,緩沖區8910hm2,實驗區4588hm2,生態旅游區1915hm2。保護區成立于1984年,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網絡(MAB),2007年成為“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
茂蘭保護區是世界上同緯度地帶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原生性最強、分布最集中的珍貴喀斯特森林資源,森林覆蓋率為87.4%,核心區達92%。區內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有維管束植物1203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8種,二級保護植物27種,茂蘭特有種42種,動物202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二級保護動物48種,茂蘭特有種5種,是一個巨大的生物基因庫,不僅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亦具有巨大的生態旅游開發價值,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區內喀斯特地貌峰巒疊嶂,形態多樣,主要有落水洞、漏斗、洼地、槽谷、盲谷、盆地、峰林、峰叢等,特別是獨特的喀斯特水文地質二元結構形成了各種明流、暗河、瀑布、深潭、水上森林、森林沼澤濕地等奇絕的喀斯特水體景觀,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為一體,氣勢壯觀,充分展現了喀斯特森林天然奇特、秀麗壯觀的自然景觀,享有“中國最美十大森林”和“中國野梅之鄉”的美譽。
保護區近些年來為了增加區內群眾收入,在試驗區里開展了生態旅游,兼顧保護與發展兩方面,一直以來以保護為重,所以對生態旅游不作主動宣傳,而今茂蘭保護區所在地荔波縣成為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縣,地方政府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在旅游大環境背景之下,應該抓住機遇變被動為主動,積極引導大家認知自然、愛護自然。據統計,2014年進入茂蘭生態游景區的游客達7.45萬人次,較2013年增長11%,帶動社區綜合收入達182萬元。建立科教生態名片的目的就是想讓大家通過微信這一媒介平臺,建立保護區科教特色名片,宣傳生態環境保護、普及野生動植物知識和本地區一些特色自然資源。利用優美的環境打動大家,自覺地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中來,保護愛護大自然。讓大家感受到保護區游玩跟其他地方有所區別,提升生態游內涵。
4利弊分析
微信公眾平臺是當下較為便捷的宣傳工具之一,利用智能手機為載體,在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手機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工具,因其貼身性,只要有移動網絡,隨時隨地可以獲取想要知道的信息,也可以隨時隨地和發布信息方進行交流溝通。
注冊微信公眾平臺是免費的,微信公眾平臺的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3],因此可以利用保護區現有的網站內容,進行網頁和微信兩個平臺上同時傳播,擴大受眾面。
微信公眾號針對特定的內容來宣傳,如保護區相關科普知識及最近動態,對象特定,內容更精準,傳播的效果更好,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立生態科教名片,不易引起受眾的反感,因為微信服務號,是受眾主動接收的,就是說,只有當受眾想了解你這個保護區時,他才成為受眾,但一旦成為受眾,傳播效果明顯。可以在保護區的入口及宣傳單上印上微信公眾號或是二維碼供大家掃描,獲取內容方便快捷。
微信是熟人網絡[4],是通過手機好友或QQ好友形成的朋友圈,具有強關系網,可以起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只要加入微信公眾號,在上面看到的美麗的風景圖片及動植物科普知識,受眾可以隨時在微信上進行分享,就是說只要一個人在微信上分享了我們生態科教名片上的內容,潛在的受眾是不可估量的,宣傳力度是強有力的。
宣傳內容上注意科研成果的泄密問題,不管是在網頁還是在平臺上發布信息,涉及到科研成果的一定要注意是否可以公開,這就要求把關人要嚴格把關。對一些敏感的、重大的科研活動及成果進行保護。宣傳對象局限性,僅限使用智能手機且使用微信的用戶。儲存信息量小,內容簡單。平臺有兩種類型:一是服務號,注冊成為服務號,每個月能發4條信息。二是訂閱號,注冊成為訂閱號,每天能發1條信息。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注冊。因其需要與手機屏幕相適應,所以內容不宜過多,內容多會引起受眾的反感,應做到簡潔明了、又不失生動活潑。受眾能在最短的時間里了解概況。宣傳方式被動,就如前面所說,微信是被動宣傳,盡管宣傳效果明顯,但是如果受眾對你這個內容不敢興趣,可以拒絕接收。所以這就需要在內容上了解受眾需求,以便更好地進行宣傳。
5結語
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自然資源豐富的地方,都應建立有生態科教名片,這樣既可以為大家了解野生動植物知識等方面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途徑,又能讓大家參與進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如果在參觀這個保護區的時候發現有不知道的野生動植物或是想咨詢林業相關問題,可以及時進行溝通。微信只是當下比較時興的一種宣傳工具,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還會出現更多更好的宣傳工具,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向大家展示自然的美麗及宣傳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是根本目的。只有讓大家認知自然的美麗、感恩自然的饋贈,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來,才能實現美麗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李驚澤.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圖書館移動服務研究[J].黑龍江史志,2014(19).
[2] 郭亦非.淺析微信公眾平臺的營銷策略[J].新聞世界,2014(8).
[3] 張小尤.微信對于開放平臺的理念和方向[J].中國信息化周報,2014(49).
[4] 葉開.微信、微博與社會化聯絡中心的建設[J].客戶世界,2013(3).
[5] 趙桐羽.微信的傳播模式和特征分析[EB/OL].[2012-11-12].http://www.xchen.com.cn/shekezazhi/dongnanchuanbo/628609.htmL.
[6] 王眉.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特點及趨勢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4(5).
收稿日期:2015-03-16
作者簡介:姚芊(1987—),女,貴州荔波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保護區宣教工作。
中圖分類號:S759.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5)05-00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