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金濤,楊 鷗
(云南省大理州氣象局,云南 大理671000)
南澗縣地處瀾滄江中游和無量山、哀牢山北端,瀾滄江和紅河上游從南、北穿境而過。年均氣溫12~19.1℃,年均降水量1000~1700mm,≥10℃的年活動積溫6885.5℃,年均日照時數2257h,全年無霜期達305d,屬于南亞熱帶山地季風氣侯。但在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屬于南亞熱帶氣候,山區海拔2500m以上的山區屬于暖溫帶氣候。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多樣的氣候條件,造就了南澗縣的宜茶環境。
據《蠻書·云南志·管內物產卷七》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可見南澗地區在唐朝以前就栽培與飲用茶葉了。時至今日,南澗境內發現了大批有數百年歷史的無量山野茶樹、過渡型茶樹和栽培型茶樹,其中最為典型的是300多年樹齡的小古德栽培型大茶樹,可見南澗種茶、產茶、用茶歷史十分悠久。
茶樹喜溫怕寒,茶樹生長的最低日平均氣溫為10℃,15~20℃時生長較旺,當日平均溫度上升到30℃以上時,不利于茶樹生長。茶樹對低溫比較敏感,當極端最低氣溫達0℃時,開始出現凍害,低于-5℃時,出現死亡。大葉種茶在年極端最低氣溫在-3℃以上,適宜栽種,南澗極端最低氣溫為-1.1℃,利于茶樹越冬生長。
茶樹喜濕怕澇,在茶樹生長期間,一般年降雨量1000mm為茶樹生長適宜下限,平均月降雨量有100mm即可正常生長。南澗受西南季風影響,干濕季分明,茶樹5~9月生長季中,6、7、8月降雨較多,大于100mm,9月接近,冬春季節降雨較少,此時可采取水窖雨季蓄水補充冬春季降水不足,為茶樹生長創造有利條件。
茶樹對空氣濕度要求較高,一般相對濕度在70%以上。這是因為高濕度的空氣,有助于把太陽光的直射光轉變為漫射光,使新梢的內含物豐富,持嫩性好,故“高山出好茶”。南澗最小相對濕度一般出現在12月至次年的冬春季節,此時可進行噴灌增加園內濕度,促進春茶生長。
茶樹是耐陰植物,具有喜光怕曬的特性,一定條件下,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加,通過光合作用積累的產出物也會增加,但光照過強則不再利于茶樹生長。因此為避免強光照射對茶樹的傷害,可在園間(邊)適當植樹遮陰。
無量山茶區:氣候為中亞熱帶、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年均溫度18.3℃,年降水量為1100mm。山脈西側處于西南暖濕氣流的迎風坡,降雨充沛。無量山茶區的茶葉湯色橙黃明亮,香氣嫩香濃郁,滋味醇厚回甘,葉底嫩勻明亮。
哀牢山茶區地形地貌復雜,氣候溫和、濕潤多霧、土壤肥沃,茶樹生長周期長,茶葉內含物質豐富,氨基酸含量較高,茶多酚含量適中(平均在30%以上)形成醇正回甘、清香持久的品質特點。
(1)西南茶區。海拔為1800~2400m,年平均日照時數1918.2h,年均氣溫16.7℃,年降雨量1056.6mm,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自然條件優越,當地茶農有較高的種植技術水平,是南澗的重點茶區。
(2)東南茶區。多分布于哀牢山和無量山山區,海拔1700m以上,年平均日照時數1918.2h,年均氣溫12.8℃,年降雨量1056.6mm,自然條件優越,為茶葉高產、穩產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中北部茶區:海拔1470~1900m,年平均日照時數2458.8h,年均氣溫19.3℃,年降雨量755.5mm,降雨少氣候干燥,尤其是冬、春干旱,不利于茶樹的生長發育,屬茶樹生長次適宜區。
為了保證茶樹栽培后能順利成活,應避開干旱季節,而選擇在雨季或雨季即將來臨之前,這樣播下的茶籽或移栽的幼苗、插穗可得到充分的水分供應。在高海拔地區,應避開冬季,而在氣候轉暖或暖季里栽培,南澗降水集中在6~10月,多年平均月雨量≥100mm,此階段日平均氣溫≥19.7℃,0cm平均最低地溫≥8.8℃,宜于茶苗生根生長。此季節宜于新植茶園和補苗。
一是在深秋季節,第一次或第二次強寒潮南下之后;另一個是在嚴冬的強冷高壓控制之下。深秋季節,當晝夜平均氣溫在0℃以上,茶葉白天還在生長和抽晚秋梢之時,若有強寒潮南下出現0℃以下的低溫,然后天氣又突然轉晴,此時極易出現凍害,嚴重時可使茶樹樹皮裂傷,枝桿枯死。
防御茶樹凍害:①選擇適宜于本地栽培的較抗寒的茶樹品種種植;②在茶園的冬季風上風方向,營造防風林帶,以減弱園內局部的冬季寒流,改變園內局地小氣候;③在有凍害發生前,可在園內鋪草、灌溉,人為營造一個暖濕小氣候環境減少凍害發生。
茶樹的生長,需要較多的熱量和水分,若降水過少或水分供應不足,空氣和土坑壤濕度低,則導致茶樹植株體內水分失去平衡,影響茶樹生長,茶樹旱害輕則影響茶葉產量,重則會使茶園遭到毀滅。
茶樹旱害的預防:①充分利用當地氣候條件,修建水窖雨季蓄水,為旱季補水;②松土、培肥、地面鋪草保墑;③遮陰抗旱;④茶園應沿等高線橫向開墾,以充分攔蓄雨水,增加土壤墑情。
冰雹在全年各月都可發生,其中尤以2~4月、7~9月出現最多,12至次年1月為最少,大部分冰雹出現在午后至黃昏之間。
防御措施:①植樹種草,改變小氣候;②采用人工消雹。
南澗茶園都是在海拔較高,坡度較大的山區,由于降雨比較集中若排水不暢,極產生澇害,對茶樹生長發育不利,所以茶園開墾要注意排水、保土工作。
防御措施:①隔離溝:設在茶園上方與荒山陡坡交界的地方,其作用是攔截山坡上的雨水涇流沖刷。②斜溝:順坡向下斜線設置,以便排除茶園中多余的地面水。③橫溝:與茶梯平行,每梯內側一條,深20cm,寬33cm,在較長的橫溝內,每隔3~4m筑一小土埂或挖一個小坑,以攔蓄部分雨水,使之滲入土中。④沉積坑:在斜溝內每隔10m挖一深坑,深寬各30~45cm,長60~70cm,其作用是沉沙走水,保土保肥,并可減緩水流速度。⑤防護林和覆蔭樹:在茶園四周種植防護林帶,在茶園內種植覆蔭樹保持水土,改善園區氣候。
在茶園周圍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形成生物多樣性,讓鳥類和其它有益生物棲息和繁衍,成為害蟲的天敵類群,使茶園和周圍環境的小氣候和生物群落結構發生變化,并向有利于天敵而不利于茶樹病蟲生長的方向發展。
對茶園中某些目標明顯和群集性強的害蟲,可用人工捕殺的方法直接消滅。如茶毛蟲、茶蠶、麗綠剌蛾的幼蟲。人工捕殺可單獨進行,也可結合田間除草、耕鋤進行。
茶樹病蟲害的農業防治是通過各項茶園栽培管理措施來控制茶樹病蟲的危害。主要包括茶園耕作、灌溉、排水、茶樹修剪、施肥、茶葉采摘等方法,增強茶樹的機體,清除各種病蟲、病源物和蟲卵滋生場所,從而有效地控制病蟲的危害。
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蟲天敵和微生物等有益生物種群來抑制和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物理防治主要采用誘殺法防治茶樹害蟲。如燈光誘殺、糖醋誘殺和誘餌誘殺等。
(1)植物源農藥防治。植物源農藥防治是利用自然界中具有毒性的植物,將植物搗碎后加水浸泡一段時間,再加熱熬煮過濾,將過濾的液體稀釋后在茶園中噴施,可防治多種鱗翅目害蟲。
(2)礦物源農藥防治。礦物源農藥主要有波爾多液和石硫合劑。一般在茶季結束后,冬季茶樹修剪時使用,可消滅大部分蟲卵和許多病源生物,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1]中國氣象學會農業氣象專業委員會.農業氣候資源分析與利用[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2.
[2]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局.大理白族自治州氣象志[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8.
[3]李 倬,賀齡萱.茶與氣象[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