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是為社會培養技能人才的學校,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而輕人文的狀況,這種教學方式對培養全方位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不利的。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好在有限的課時內合理安排好學生專業課和人文教育課程的科學開展。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這關系到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本文在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展現狀的基礎上,探析了應該如何推動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 ?現狀與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11-01
一、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發展現狀
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關系到學生的全面發展,關系到學生健全人格的建立,關系到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能否全面開展,是其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多數高職院校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在思想方面就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夠重視,部分院校在師資力量方面過于薄弱,課程開展時長有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觀能動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對其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導致多數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開展并不是很順利,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高,必然會影響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存在問題的分析
(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師資源短缺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高職院校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導致高職院校教育資源緊缺,尤其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建設方面的教師資源十分不足。[1]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高職院校的領導認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具備專業性,認為誰都能教授這門課程,這就導致高職院校在吸納專門性的人文素質教育教師方面十分欠缺,同時,在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開展資金投入方面不足,很少對人文素質教育專業老師進行系統專業的培訓。因此,多數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老師都不夠專業,這是多數院校存在的普遍性的問題。
(二)高職院校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重視不夠
與普通大學不同,高職院校是“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其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高級能的技術型人才。[2]學生大多重視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而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重視不夠,有些學校要么減少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要么干脆取消這門課程,這就導致人文素質教育這門課程在高職院校不能得到良好的開展。
(三)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內容設置方面不能真正體現高職院校的特色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高職院校在教材選用方面,是沒有合適的教材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使用的教材是由高職院校自身的相關人員組織編訂的,這種教材對別人教材的模仿沿襲過多,所使用的數量也不多。第二,對中專學校的人文課程設置進行模仿,而忽視了高職院校自身的特色。第三,對本科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的沿用,都沒有真正體現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3]總之,當前高職院校使用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教材,很難滿足高職院校對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
三、如何加強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建設
(一)革新教育理念,重視人文教育本質的文化性
現代企業對員工的考查,不再僅僅是局限于對員工專業技能的考查。現代企業認為,專業技能不過是基本要求,而考查員工的關鍵則是員工的良好人格以及工作態度。因此,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提高,更加不能忽視學生的內在,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修養,塑造健全的人格。正因為如此,高職院校在注重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同時,還要注意革新自身教育理念,改變傳統教學過程中“重專業,輕人文”的教學理念,注重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方面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二)優化高職院校課程結構,推進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科學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是高職院校實施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重中之重,關系到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順利開展,關系到其能否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方面發揮真正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在分析其教育目標和功能的基礎上,有步驟、有計劃的構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應該被納入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加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比例。
一般而言,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主要有五部分組成:第一,人文社會科學類:法學、經濟管理學、社會學、公共關系學;第二,人生與哲學類:人生觀、世界觀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類;第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類:孔子儒家文化、黃河文化、國情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歷史文化等;第四,文學藝術類:主要有音樂,文學以及美術等;第五,關注學生身體與心理健康發展類:心理健康課程、體育與健康以及有關心理疏導的課程。[4]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有助于學生陶冶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有助于學生良好性格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日后健全人格的養成,促進學生成為各方面全方位發展的人才。
(三)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將專業課程與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相融合
學生素質結構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課程的結構設置所決定的。因此,高職院校要注重對各學科知識進行綜合,把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學生的專業課教學當中,建立具有交叉性且具廣泛性的課程,達到培養學生全面人文素養的目的。我們知道,不僅僅是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高職專科課程本身也是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換句換說,教師對學生講解本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發揮專業課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作用,真正做到所謂的“教書育人”,促使學生在完善自身專業技能的同時,還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養。
(四)開展第二課堂,豐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所謂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的第二課堂,是與其必修課和選修課等傳統課堂活動有區別的,主要是通過相關的模范人員報告會、相關專題知識講座,還可以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社會實踐,文藝匯演或者知識競賽等等課外活動。與課堂活動的第一課堂相比,第二課堂在活動設置更加豐富,氣氛更加活躍,所選擇的主題也能更加兼顧學生的興趣,有更多的學生愿意參與到第二課堂中,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拓展學生思維方式,有助于學生各方面文化素養的真正提高。
四、結語
二十一世紀,人才是社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決定著社會的發展水平。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與一個人的社會作用和社會質量緊密相關。在高職院校開設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就是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促使學生在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能培養自身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且最終成長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曹素華:《教師大計 教學為本 教學大計 育人為本——楊叔子院士就〈專業教學中的人文教育〉答記者問》,《華中科技大學周報》,2004年第5期.
[2]王桂芬,張國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多元文化時代價值觀的培育[J/OL].新學術論壇,2008,(1).http://web.cencet.org.cn/web/wdr1960/index.php3?file=detail.php3&nowdi=104496.
[3]溫漢華.淺議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建設[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6),第4卷第3期:17-22.
[4]劉偉輝.論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計導向與選擇[J]. 現代商貿工業,2009(10):191-192.
作者簡介:
尹文偈(1968年11月-),女,漢族,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