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晶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既是新課標和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歷史學科發展的必然。高中歷史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從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教學形式等教學環節上著力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服務,從而為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 ?自主探究能力 ?培養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49-01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全面推進,優化學生歷史思維,進一步加強學生創新與創造意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已經成為了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在新課標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使學生對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實質上就是要求高中歷史應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以自主探究能力來帶動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要落實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高中歷史教師要通過教學深入探索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與策略,豐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手段和途徑。筆者結合自己實際教學經歷,從兩方面來探索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形成自主探究能力,獲得歷史學習經驗。
一、尊重學生歷史學習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創設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圍,通過情境設置、互動問答、知識遷移等多種手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其本質就是培養團隊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而自主探究能力主要體現在自主性和探究性兩方面,因此,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學生歷史學習的主體地位。高中學生無論是從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開始走向成人,其具備了進一步深入自主探究學習的心智條件。高中歷史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特點,創設良好的自主探究環境,結合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的興趣點,通過教學設計創新和豐富的教學手段,把學生吸引到歷史自主探究學習中來,從而實現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人教版《祖國統一大業》為例,由于廣東與香港、澳門都是鄰居,因此廣東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從香港近期的港獨事件入手,讓學生通過報刊、新聞、網絡等途徑去了解事件全貌,然后深入去探究這一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把香港人的復雜心態、兩地的文化差異、兩種制度的差別等都挖掘出來,總結學習心得并遷移到臺海兩岸的現狀來。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看到兩岸統一必然性的同時,也能理性認識到統一的巨大阻力和復雜性,不僅完成了本章節學習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而且還能通過自主探究認識到祖國統一的艱巨性,堅定祖國統一的信心和決心。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教師還可以用心去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設計符合歷史知識的問題,讓學生回到歷史事件中親身體驗歷史、探究歷史,從而培養起自主分析歷史事件和理性認識歷史的能力。
二、立足新課標要求和理念,結合高中歷史教材探究活動課內容,處理好課內課外兩個課堂關系,在教師引導下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培養自主探究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要把握好教材探究活動課內容,要引導學生在課內課外進行探究學習,重視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高中歷史教材有豐富的探究資源,其設計也是包涵了探究能力的培養,如探究活動課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把單元內容串聯起來,進而開展自主探究學習活動,使之更好實現新課標要求和理念。以人教版探究活動課《中國民生百年變遷》為例,其橫跨了100年的歷史,中國民生可謂百年巨變,教師可以將本單元物質的豐富、習俗的革新、交通與通訊的發達、傳媒在信息迅猛發展下的變遷等囊括到中國民生來,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使之串聯一體,成為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然后讓學生在課外從自己經歷的變化出發,通過史料查找、長輩敘述、博物館參觀等方式回溯探究中國民生的百年變化,從而認識到今天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對中國革命有正確的認識,并培養勤儉節約意識。最后讓學生把探究內容整理出來,反饋到探究活動課的內容上。這一查找回溯的過程中,在教師有意識的安排下,運用一定的方式方法,將中國民生變化探究出來,使學生有深刻的理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有對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要求,又有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滲透。
總之,高中學生由于其自身的成長,對歷史認識有一定的理性判斷,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結合新課標要求和教學目標,深入挖掘教材史料內容,營造良好的自主探究氛圍,使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逐步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化,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課內外兩個課堂,正確處理好師生主導與主體關系,巧用教學設計并結合學生實際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身自主探究的方法,才是真正實現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莫桂香.試論新課改背景下的中學歷史自主課堂的構建[J].中國電力教育.2010(12)
[2]危登銘.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中旬).2013(04)
[3]梁院平.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探究式教學的作法與體會[J].改革與開放.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