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磊
【摘要】在中職德育課堂中恰當地引用一些時政熱點制作成課件,以視頻、文字圖片、動漫、新聞評論等方式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通過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通過情感體驗,認識和思考實時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并培養良好興趣下的自主學習精神,從而激活中職德育課堂,提高德育課堂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德育課 ?時政情境 ?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58-01
一、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與現狀
帶著無奈的心情進入職校的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相對缺乏,因對學習相對缺乏自信,所以對學業態度比較消極,往往重專業課、輕德育課,部分學生存在網絡上說的“精神上無根、學業上無求、生活上無序、交往上無禮、倫理上無情”的問題。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老師講臺上“掏心掏肺”,學生在底下“沒心沒肺”,師生之間互動少,課堂教學缺乏說服力,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低,參與程度不高。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激活中職德育課堂,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是當前擺在每一位中職德育課教師需要勇于面對和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方法與出路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在中職德育課堂中恰當地引用一些時政熱點的漫畫、文字或視頻,制作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為德育課創設教學情境,憑借時政熱點的鮮活魅力,使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激活中職德育課堂。
(一)營造課堂氛圍、創情激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一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淡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這是一種摧殘人的教學。剛入職校的新生的第一堂德育課是《職業生涯規劃》,學生們在初中階段的教育中已經聽了無數遍“為了爹媽”、“為了你的將來”之類的話語,老師們再進行這樣的說教顯然缺乏說服力。所以作為職校的德育老師如何讓學生對我們的課堂感興趣,這是德育老師要在教學實踐要思考的問題。首先,用生動的場景渲染課堂氛圍,我們可以在德育課前讓學生觀看馬云、俞敏洪等關于勵志方面的演講視頻,為課堂教學營造氛圍,用演講中鮮活的事例、充滿激情的聲音來觸動學生的內心,有助于學生重拾學習的信心。其次,用鮮活的事例調動學生熱情,可以在課前讓學生觀看湖南電視臺實時真人秀《變形計》的片段,用視頻中參加變形的主人公感人的變形經歷來為學習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創設情境,讓學生覺得我也能“變形”,激發學生立志成才的決心。第三,用權威的信息優化教學效果,老師或學生可以一起搜集職業教育的政策,當前職校生就業形勢、待遇情況、市場需求等,讓學生從中看到讀職校的希望。在信心、決心、希望這些充滿正能量的氛圍中,學生便能充滿期待地與老師來共同完成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二)師生角色互換、主動探索
教師和學生共同創設時事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讓理論知識生活化,由老師教授知識變為學生探索知識,讓學生“動”起來,從而讓課堂“活”起來。職校德育教材必修《職業道德與法律》要求學生形成道德情感、樹立法律觀念。老師可以把課前布置學生搜集與課本知識相關的的時政熱點,在課堂討論,老師結合教材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課堂上獲得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老師要充分運用情境教學法的探索功能,一是可通過情境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和感悟教材觀點,從而去理解知識。如在討論“跌倒的老人該不該扶”這樣時政熱點問題,學生在討論時爭執不下,觀點不一的時候,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方法,形成正確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老師這時與其在課堂上振振有詞地夸夸其談,不如讓學生搜集新聞、網絡上此事的評論,看看媒體對此事的主流觀點是什么?讓學生在時政情境中從探索到思索,并主動去課本中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形成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此時老師老師便成了導師。二是對教材和社會生活聯系比較緊密的知識,鼓勵學生自設情境材料。三拓展學習空間,通過實踐活動課的主動參與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學生模擬法庭等課堂情境模式讓學生主動探索德育課的知識,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生成正確的道德情感和法律意識,把德育課堂由傳統的以老師為主向學生為主體的轉化,進行角色轉換。
(三)共同搭建平臺、強化體驗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就如泉源,知識猶如溪水,泉源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情境教學法搭建有效的情境平臺,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充分體驗教學情境,用可感知的東西訴諸學生的感官,用眼睛去觀察、耳朵去傾聽、雙手去感受,以積極健康的情緒感受,引發思考,這樣就有利于“教學三維目標”的實現,即知識的掌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能力的提升。實現德育課學生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進而實現德育課育人教化功能。例如:我們在上《職業道德與法律》第四課第三節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時,老師在課堂上先讓學生觀看時政熱點“武秀君替夫還債講誠信(視頻)”以視頻導入,激起學習興趣,設疑思考:這一短片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通過學生回答,引出課題,讓學生暢所欲言,介紹身邊誠信、公道的人或事。通過時事政治情境的創設,讓學生覺得德育課不再是老師一味的說教,而是一切都在日常生活中。情境平臺目的之二是要強化體驗情境,通過情感體驗形成價值認識。在本課中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自己檢查曾經有過的不誠信行為,列出1-2個,并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努力方向,在白紙上寫下來。同時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同學通力合作,在紙條上寫下一句誠信誓言,共同制作班級誠信公約。為了能使學生有效體驗情境,我們不能一味地讓學生被動觀看背景材料的被動體驗現狀,時政情境可師生共同創設,也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自設情境,盡量采用活動體驗、角色體驗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情境教學中去。
時政情境教學以課本知識為主線,開闊學生視野,使學生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老師可以建立“網上學生論壇”,對時政情境的討論也可以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引導學生理性地“指點江山”,討論的熱點內容可以是:職教生早戀、就業與創業、家庭投資等,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合理地評價他人觀點,引導學生樹立正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講解《職業選擇》、《依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框題時,我們可以借鑒成功電視欄目的形式如:非你莫屬、庭審現場、新聞調查等,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擔任記者、主持人、嘉賓,進行現場模擬,通過變革教學模式,把德育課上成活動課、辯論課。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常言道:“教無定法,教貴有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時政情境教學的選擇與運用要“因地適宜、因時適宜”才能讓德育課由“引人入睡”變為“引人入勝”。教師能否創造性地對待每一節課,能否創設有效的德育情境是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首先教師創設時政情境要有選擇性,選擇適合教材和學生認知特點的時政情境,而不是情境的隨意堆砌,其次,老師創設情境的形式要有多樣性,避免單一化,避免“陳詞濫調”,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如何真正讓中職德育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德育內容深人學生心中,使德育課教學散發無窮的魅力,是我們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實踐和反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