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菲
【摘要】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初中思想品德課用于開展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總課時數的20%。老師要組織好課堂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感悟知識、體驗情感、培養能力,進而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在思想品德課中如何開展以活動課教學為主的課堂模式,是本文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活動課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9-0062-01
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規定:初中思想品德課用于開展課堂活動和相關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少于總課時數的20%。可見,課堂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起著關鍵的作用,組織好課堂活動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索,促進教與學,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課堂活動中,教師可把教材內容靈活地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在活動中感悟知識、體驗情感、培養能力,進而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推動教學改革進程。為此,筆者進行了以活動課教學為主的課堂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活動課要體現“活”的特點。
1.活動課的選材內容要“活”。
活動課的內容源于教材,又寬于教材。教師可以選擇切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作為活動課的內容;也可以選擇新穎有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創設的小天地里無拘無束地“玩中學、動中學、樂中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學習完“做自立自強的人”這一課內容時,筆者舉行了一個“故事會”,讓學生圍繞“自立自強”這個主題,尋找一個人生故事,可以是名人、偉人,也可以是周圍的親朋好友的經歷,并把它推薦給同學們。講完后,由全班同學來總結故事的啟示,這樣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掌握了豐富課外知識,讓學生在故事的啟發中受到了鼓舞。
2.活動課的活動形式要“活”。
活動課的形式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表演、辯論、演講、及觀看影像等活動,也可以充分利用當地的教育基地,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區服務,撰寫調查報告等活動。如在學習完“感受法律的尊嚴”一課時,筆者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以“未成年人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的社會調查;在學習完“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課時,我組織學生收集有代表性的各國文化圖片,舉辦一次“世界文化圖片展覽”,并要求學生為此次展覽寫一個前言或結束語。通過這些活動,使得枯燥的知識學習變得有趣,使書本上的知識變成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
3.活動課對學生進行的思想教育要“活”。
新課標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活動課能讓學生進行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學習完“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一課時,我讓學生嘗試當一名小記者,向父母、老師或親朋好友進行了一次小采訪,內容是他們人生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如何戰勝挫折的過程。通過小采訪,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了他們的斗志;通過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達到培養學生尊重他人的意識及增強法制觀念的目的。
二、活動課要體現“動”的特點。
所謂“動”,就是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讓他們動口、動手、動腦,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思維,提高素質的目的。
1.活動課要讓學生多動口,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活動課中,許多環節都涉及“說”。說,能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說,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 在活動課中,筆者注重讓學生把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語言表達出來。例如:在學習“社會需要公平”一課時,我讓學生暢所欲言,說說在生活中,你是否遭遇過不公平的對待?當不公平的現象發生在你身邊時,你會怎么做?又如:在學習“網絡上的人際關系”一課時,我同樣讓學生暢所欲言:過分沉迷于網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負面影響?我們該如何處理好網絡游戲與學習的關系……通過大家各抒己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好地掌握知識,又逐步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活動課要讓學生多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活動課,要以動促思,讓學生動手操作,親自實踐,讓學生在操作實踐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獲得認識,進而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完“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一課后,筆者讓學生制定出一份自己的學習計劃,對自己學習方法上存在的問題及打算如何改正等問題,并進行小組交流討論。通過這樣讓學生動手操作,既加深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活動課要讓學生多動腦,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活動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動手操作與思維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思維使學生的外部操作活動得到內化,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為理性,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應設置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使學生經過自身的努力,求得問題的解決,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正確認識自己”這一主題活動中,筆者出示了兩個問題:(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兩句說明了什么道理?(2)那么在什么情況下尺不如寸、寸比尺優越呢?沒等教者說完,同學們爭論開了,爭論的程度很激烈,效果非常好。
三、活動課要體現“課”的特點。
活動課首先是一節課,而不只是一個活動。因此,同常規教學一樣,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1.活動課要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活動課中,老師要依據大綱要求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選擇教學活動形式,組織學生參與活動。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會存在組織方面的問題。如,在進行小品表演活動時,學生們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濃,但表演一結束,他們就一直停留在談論誰誰的表演逼真,誰不會演……很少有學生會去在意活動表演的目的、活動的意義。有個別學生,則會趁著活動之時“乘機作亂”。沒有經驗或缺乏準備的教師一邊要整頓紀律,一邊要引導學生開展活動,這樣必然會影響活動效果,甚至導致活動失敗。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要始終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教師要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充分備課,對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出估計并制訂方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其次,在活動課中,教師要掌握好怎樣“導”,要導在問題上,要導得學生有所思,有所趣,有所得。這樣,學生的要求才能及時滿足,教學計劃也能順利完成。
2.活動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活動課要面向的不是個體,而是全體,只有人人參與,讓每位學生親身經歷,親自體驗,才有真實、有效的收獲。如果活動經常只有部分學生參加,就會產生一些后果:一些學生沒有參加的機會,活動體驗、感受只是部分學生所擁有,活動乃至教學效果也只能是局部的;常常沒有機會參加活動的學生,就會對活動產生距離與疏遠感,容易成為活動的旁觀者。活動教學只有通過活動切實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學習,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才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最終實現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通過幾年來的探索、實踐,筆者體會到思想品德活動課應當體現“活”、“動”、“課”三個特點。它把思想品德課教學從封閉的教學環境引向開放靈活的新天地,由死板的教學方法轉向靈活的教學方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于實踐中建構知識,從過程中感悟人生,培養能力,樹立基本的是非善惡觀念,學會做負責任的公民。也較好的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