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上春樹是日本著名現代文學作家,與日本傳統文學作品相比較,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無論是在文學語言方面還是在作品內容方面都顯現出平簡易懂,清麗流暢的藝術特點。同時,村上春樹的作品還夾雜著一抹淡淡的哀愁,散發著其文學作品特有的孤獨氣質。作品文字精辟、描寫細致、譬喻新巧,整體風格呈現淡淡的憂郁和疏離,大多是表達人類如何在物質化的社會里既與生活融合又平衡好內心的本真。生活中的村上春樹喜歡長跑、聽古典音樂、翻譯英美文學,雖然是一位日本作家,但因對英美文學的深深喜愛,村上春樹的作品中亦多帶有西方文學的元素。
關鍵詞:村上春樹;日本文學;作品
村上春樹(1949年——至今),日本著名現代文學作家,代表作品有《挪威的深林》、《海邊的卡夫卡》、《1Q84》、《奇鳥行狀錄》等。日本文學與村上春樹是密不可分的,從日本文學大的發展趨勢來說,村上春樹被譽為日本文學殿堂“新旗手”。而對于村上本人來說,自其邁入日本文學領域那天開始,就十分注重處理好自己與所在的文化背景之間的關系。在對于村上春樹的研究過程中,應該更加關注其與“日本”文學歷史發展脈絡之間的關系。本文試通過簡要分析村上春樹作品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梳理出村上春樹寫作文學的認識。
一、村上春樹文學作品中的二元對立
村上春樹有意在作品中開辟蘊含多義的灰色地帶,希望每個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自與他、生與死、善與惡,不再是不言而喻的主客對立,而形成不斷流變、相互交織的意識流場。在這種磁場的影響下,讀者不再感到自己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成為可以參與到“游戲”中的“角色扮演者”,在灰色地帶中逐漸明晰自己的立場,找準自我的定位。
(一)自與他
人在堅持自我、主體性的同時,也必須尋求與他人的交往。但是,一旦接納他人,自我就會動搖。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像奧姆真理教徒那樣,把自己的行動準則交由他人掌控。
《在約定的場所》中,村上春樹反復追問:“在奧姆真理教的教義中,‘自己被擺在了什么位置?在修行中到底有多少交給了導師,多少是自己管理的?”對此,前信教徒増谷始的回答頗具代表性,他認為對信教徒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解脫,除此以外任何事情都跟自己沒關系。只要傳教者說那樣做是對的,他們就照做。沙林事件的實施者就因為喪失了自我,才會毫無罪惡感地去殺人。
《斯普特尼克戀人》的敏曾經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習慣于自己的堅不可摧,無法理解那些脆弱的人,缺乏溫暖的包容心。有一晚她被喝醉酒的游樂場工作人員誤鎖在了摩天輪里。為了打發時間,她用望遠鏡尋找自己的公寓,不料看見另一個自己和一名男子正在發生性關系。她覺得自己被玷污了,隨即昏迷。第二天,敏頭發全白,從此失去生存欲望。敏的遭遇象征了封閉的自我遭受他人入侵而終被永遠失去。
(二)生與死
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提出了著名的“向死而生”說,意思是人應該時常抱著死亡意識而生活。無獨有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曾寫下一段文字“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不是生的終點,而是與生時刻相伴。死者背負著生者最軟弱的部分,因此,死者不斷警醒生者,約束生者的行為。當我們檢討生的意義時,也必須考慮死。
《海邊的卡夫卡》的佐伯與青梅竹馬的甲村保持著近乎完美的戀愛關系,不管做什么都在一起的二人之間已經容不下任何其他事物。甲村18歲時離開家鄉去東京上大學,主要原因是為了學習,也有部分原因是想通過分開來確認兩人的感情,但是佐伯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她認為兩人天生就不可分割,即使犯錯,也要把戀人牢牢綁在自己身邊。20歲那年甲村被卷入意外事件慘死,佐伯的人生也在那個時刻名存實亡。
(三)善與惡
《1Q84》的高潮部分是青豆殺教祖深保田前兩人的對話。教祖為自己強奸幼女的事實辯解,稱自己被選為“小人兒”的代理人,不得不做那樣的事。并引用弗雷澤的《金枝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表明自己痛苦的立場。于是青豆內心動搖起來。
按照教祖的說法,世上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善惡是不斷互換立場的,重要的是維持善惡的平衡。理論固然精彩,但借用宗教儀式之名行強奸幼女之實的罪名無論如何不能用這個理論一筆勾銷。特別是教祖辯解完之后主動求死的行為更難以被理解成為取得了善惡的平衡。
其實村上春樹關于善惡的辯證論可以追溯到《地下》。在《地下》的后記中,村上分析了普通市民團體與奧姆真理教教徒的異同。
有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在上班途中遭遇了沙林事件。中毒住院,出院后留下后遺癥,不能正常工作。久而久之引來同事和上司的不滿,無奈辭職。他不止遭遇了一次暴力,還遭受了二次暴力,而二次暴力恰恰來自“善良”的普通人。
神田美由紀是一位虔誠的信教徒,她只是想純粹地追求精神的修行。出家修行時由于置身于封閉的環境,她從未聽說過干部集團的邪惡計劃,并且事件后很長一段時間也無法相信這一事實。被強制遣散后,她開了一家面包店。可是由于媒體和警察的干擾,面包店無法正常營業,只能把面包賣給元教徒。雖然回歸社會,但她絲毫感覺不到社會的溫暖。
二、村上春樹作品的藝術特征
村上春樹的作品風格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后陰郁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后時期作家”,并被譽為日本20世紀80年代的文學旗手。其作品的主要四個特征印證了這一點。
(一)“都市”情懷
村上春樹的作品基本以都市為創作背景從而進一步展開描寫,這說明他追尋的是一種時尚、輕松自由的生活。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一開始就描寫“我今年三十七歲?,F在。正坐在播音七四七的機艙里……”,“哎!又來到德國了”;接下來村上所描寫的“我”東京學生生活的體育館、咖啡館等創作地點都具有明顯地“都市烙印”符號;《天黑以后》的開頭“晚上23時56分 眼睛看到的是一座都市”;《且聽風吟》描寫了“我”與一位在酒吧相識的少女的愛情故事,透漏出“現代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舞、舞、舞》是以1983年為創作時間以“海豚賓館”為創作地點;《斯普特尼克戀人》則描寫了進入東京都一所私立大學學文藝專業的堇的生活。由此可見:村上春樹的大部分作品都明顯地烙上了“現代” 文學和“都市”文學的烙印。
(二)魔幻浪漫主義
村上的《奇鳥行狀錄》中有關“怪事”的描寫“岡田身邊來了許多怪人:女巫師、“意識娼婦”、失手使男友車禍死亡的少女、舊軍人等。同時也發生了許多怪事……”《奇鳥行狀錄》色彩詭異,規模宏大,虛實交叉,被稱為當代的“一千零一夜”;《尋羊冒險記》中,“羊進入一個右翼頭目即‘先生體內”這種虛幻的描寫;《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表現得更為明顯,雙線結構區分,如果說世界盡頭是魔幻世界,那么冷酷仙境甚至有了科幻色彩?!逗_叺目ǚ蚩ā房赡苁菍⒛Щ萌谌氍F實之中較為充分的,但仍在篇末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的魔幻世界??梢?,村上的作品具有“魔幻”的特征。
另一方面,村上在敘事的同時使讀者產生豐富的遐想,給讀者帶來感官與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挪威的森林》中,村山描寫草原的風景:“風吹過草原,輕拂著她的發,然后往雜樹林那頭遁去。樹葉沙沙作響,遠處幾生狗吠。那聲音聽來有些模糊,仿佛你正立在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一般。”在《天黑以后》中描寫夜晚的都市:“在廣闊的視野中,都市看上去仿佛是一個龐大的活物,或者猶如若干生命體糾結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無數血管一直伸到無從捕捉的身體末端,血因此得以循環,細胞因此得以不斷更新?!贝迳献髌分羞@些對景色的描寫并非人為產生的“幻覺”,是對所觀察到的景象的真實描寫,但同時運用了比喻等寫作手法,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遐想空間。這與“浪漫主義文學”的特征相吻合。
在一定程度上村上的魔幻元素具有模糊主題的功效,而不是用魔幻元素將對現實的反映夸張放大以更好的反映主題。“在魔幻現實主義中,作者的目的是借助魔幻表現現實,而不是把魔幻當成現實來表現”,把魔幻當現實只是手法不是目的。村上的一些作品由于魔幻元素的充斥變得不易把握所要反映現實的主旨了。由此可以看出,也許稱村上的作品為“魔幻浪漫主義”更為妥當一些。
(三)非意識流
“意識流”一詞是來源于心理學的詞匯。是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先驅詹姆斯創造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這個詞,用來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個體的經驗意識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意識的內容是不斷變化的,從來不會靜止不動。意識流文學泛指注重描繪人物意識流動狀態的文學作品,既包括清醒的意識,更包括無意識、夢幻意識和語言前意識。包括了:內心獨白、內心分析、自由聯想、時間和空間蒙太奇、詩化和音樂化等特征。
村上春樹在作品中,對于人物的內心獨白、內心分析很少,而是通過大量的語言對白來體現主人公的心里想法。另一方面,村上春樹作品中有關自由聯想的描寫雖不在少數,但都是在敘述事實的基礎上產生的一些比喻。除此之外,村上春樹作品中,雖然有關于“時間和空間”的描寫,但并沒有突出時間和空間的“蒙太奇”。最后,村上春樹在作品中,有關“詩化和音樂化”的描寫也屈指可數。所以,從“意識流”的角度來說,村上春樹的作品可以列入“非意識流”的行列。
(四)“矛盾”性創作手法
村上春樹創作的小說中,“矛盾”的創作手法可謂運用的游刃有余。他在《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中描述:“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在大悲與大喜之間,在歡笑與流淚之后,我體味到前所未有的痛苦和歡笑”、“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終止之時”;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在《舞舞舞》寫道:“若什么都不舍棄,便什么都不能獲取”。他這些作品中的“矛盾”性創作手法的運用,其實體現了村上春樹自己當時矛盾、復雜的內心世界,透露出村上淡淡的憂傷與孤獨。這些矛盾寫作手法的運用不單單體現出村上對個人心境漣漪的反復咀嚼,更多的表達出源于對人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以及社會體制、自身處境的批判性審視和深層次質疑。
(五)村上春樹創作心理的“消極”
村上春樹作品中“消極、空虛、孤寂”等的創作風格已毋庸置疑。其作品大多數是以日本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為背景,反映了二戰后人們失落的精神狀況和人們對自身所處環境的無可奈何,充滿著“消極”和“孤獨”的意識。《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和木月的孤獨;《尋羊冒險記》中“鼠”和缺小拇指姑娘的孤獨;《海邊的卡夫卡》中十五歲就離家出走“少年”的孤獨等等。林少華(2001)評論:“村上作品的基調是孤獨和無奈,而最讓我心動和引起共鳴的是他把孤獨和無奈當作玩味的對象”。由此可見,村上春樹的心理思想在他的作品中反映的淋漓盡致——“悲觀”和“消極”。
三、村上春樹文學的主題表現及其時代意蘊
通過意識世界與無意識世界的對立構圖,表現具有“喪失情結”的一代,是村上文學初期作品表現的重要主題。其作品主要包括五部:《且聽風吟》(1979年)、《1973年的彈子球》(1980年)、《尋羊冒險記》(1982年)、《挪威的森林》(1987)和《舞!舞!舞!》(1988年)。其中,《且聽風吟》是村上的處女作,獲得當年“群像獎”。這部作品和所有作家的處女作一樣,對我們解讀該作家的文學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且聽風吟》描寫的是1970年的夏天,發生在主人公“我”、“鼠”和一個沒有小手指的女孩之間的故事。她是“我”的女友,但倆人的交往沒有結果?!笆蟆笔恰拔摇苯洺T诰瓢珊染?、聊天的摯友,但倆人之間并未達到真正可以交流的地步。一種感傷的基調充溢于作品。作品中寫道:“有一天,一個彷徨于宇宙的青年潛伏在一個井里。他疲倦于宇宙的浩大,希望悄然地死去。隨著不斷地下沉,他漸漸地覺得在井里有種心情舒暢的感覺,一種奇妙的力量洋溢于他的全身?!薄帮L對他竊竊私語:你可以完全不在乎我,就像對待風那樣。如果你想給我一個稱呼,也可以叫我火星人。絕不會帶來后遺癥什么的,對我而言語言本來就沒有什么意義?!薄暗?,你仍然在說話?!薄笆俏??說話的是你,我僅僅是給你的心傳達一種信息而已?!睂Υ?,日本著名評論家拓植光彥指出:作品中的“‘風與‘井”是以二元對立的構圖出現。其中,“風”明顯地借用了弗洛伊德的“id”(=無意識)的語意,暗指精神分析意義上的自我。在井里“隨著不斷地下沉……”一句,表現了青年在無意識世界里感悟到的一種舒適;同時,青年從井里出來后提到的“風”,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榮格心理學中的、由集體無意識發出的聲音。因此,所謂“且聽風吟”,其真正的時代意蘊就是傾聽由現代人的集體無意識發出的心聲。
《地下世界》是以1995年3月20日發生在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為素材,且以敘事者“我”現場采訪的形式,通過受害者或目擊者的“證言”完成的一部寫實作品。具體地說,“我”共采訪了62名這一事件的受害者或目擊者,且以證人從“現在”開始敘述自己的遭遇的形式——“現在”不斷侵入“過去”的敘事手法,將由奧姆真理教集團策劃的那場駭人聽聞的“無差別”大量殺傷人命事件再現于讀者面前。
縱觀村上文學作品直面不同時代表現的敘事主題,以及賦予該時代的意蘊,我們從中不難看出,村上始終在介入對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在他的初期創作中表現的具有“喪失”一代情結的敘事主題,表現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的高速增長,雖然給人們帶來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但同時讓人們深感精神生活倍感貧乏??梢哉f,村上文學始終背負時代賦予的使命,全面擔起對這個時代的愛與憎、善與惡的觀照和透視使命,竭盡全力地投身創作,表現了他對時代的獨特把握和感受。也正是因為村上春樹文學緊密地把握了時代脈搏,豐富地展現了時代特質,才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贊譽。
【參考文獻】
[1]拓植光彥.從作品結構到作家論——村上春樹[J].國文學解釋和教材研究,1990(06)
[2]小森陽一.歷史認識和小說[M].上海:講談社出版,2004
[3]村上春樹.林少華譯挪威的森林[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4]村上春樹.林少華譯:國境以南太陽以西[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5]村上春樹.施小煒譯: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么[M].上海:南海出版公司,2010
[6]林少華.斗士般的村上春樹令日本評論界集體失語[J].南都周刊,2007(07)
作者簡介:曲曉楠(1992)女,遼寧大連人,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外語系,日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