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涑潔
摘要:對于"審美化文化"的建構,正是我們在思考21世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時候,所尋求確立的一種全新的文化意識或曰文化理念。首先是"審美化文化"建構與"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問題。其次,文化"正當性"的實現。在古典的人文美學體系里,其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價值話語,就是"和諧"與"崇高"的理想性話語:"和諧"強調著"理"節制"情"或"情"融于"理"的合法化實踐;"崇高"則表達了個別性對群體性、個體對社會的自我主動犧牲的必要承諾與內心景仰。審美文化的構建應更多元化,大眾化。適合于各類受眾體對文化的理解。
關鍵詞:經濟化;審美文化;形式化
一、當下審美文化的需求
當我們探索新世紀的文化時,在我們寄希望于新世紀人文前景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對這種新文化的基本立足點、新人文的內在實踐特性,有一定的適合于經濟化時代要求、滿足人類在經濟社會中普遍利益的總體把握和理解,在此基礎上形成我們對于新文化的基本認識。
在我看來,對于"審美化文化"的建構,正是我們在思考21世紀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時候,所尋求確立的一種全新的文化意識或曰文化理念。
這種"審美化文化"的核心,是在強調人類生存實踐、生存需要的普遍性之歷史前提下,在公正地對待經濟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念與人的日常生活的直接動機之基礎上,充分張揚"愛、和平與美"的人類精神追求及其價值表現的平凡性與常態性,亦即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形象之維上,克服那種形式化的美學意識形態,恢復人的具體生活的直觀性及其感性魅力。
二、審美性文化的構建
首先是"審美化文化"建構與"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所謂"形式化的美學意識形態",是指那種建立在文化一元性之上,以精神的抽象性、理性的至上性和審美的主觀超越性為指的古典形態的人文美學體系及其價值標準。[1]盡管"形式化的美學意識形態"也贊美、有時甚至是高度詩意地想象了"人"的本體生存的理想之境;就像在柏拉圖、奧古斯丁、培根、斯賓諾莎、康德、謝林、黑格爾等人,國學的儒道釋哲學那里,"人道"始終是一個令人傾心神往而又要求著不懈的真理性探求的話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在古典世界觀或價值體系范圍里,"人"、"人道"從來都不是一個具有其自身自然合法性的對象。換句話說,對于精神抽象性的偏好,對于理性至上性的執著,以及對于感性有限性和缺陷性的理性防范和倫理超度,始終構成為古典體系中"人"與自己的文化的最基本的美學關系。也因此,在古典形態的文化建構、價值確立中,其美學形式只能是不斷尋求一種哪怕在最直觀的層面上同樣對于理性至上性的有效敘事方法。如同我們在古典藝術體系中所看到的,感性的審美歡悅總是被牢牢掌握在理性強大而沉著的制約力之中,"不逾矩"既是藝術行為之于這種文化價值理性的最明確的表征狀態,同時也是藝術體系本身作為一種美學意識形態的合法化功能的實現。
我們所提倡的"審美化文化"建構,恰恰是要對抗于作為古典人文美學體系之精神制度的"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可以這樣說,尋求審美化文化"的建構,所要求的就是;第一,個體與社會能夠回到同一個價值天平之上,人們可以毫無顧忌地環視、搜求自己最普通平常的利益與滿足;第二,文化"審美化"的合理價值尺度,不是一種屈服于理性權力暴政的文化標準,而是以一種新的美學方式恢復人類對于"愛、和平和美"的感性體會,真正實現人與自身生活的直接同一。
這樣,我們所意欲實現的新世紀中"審美化文化"之于"愛、和平與美"的體現,在根本上就是反對了古典人文美學體系,即反對"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的一種新的人文美學形式。"審美化文化"的建構目標,就是要恢復人與生活之感性關系的堂皇的敘事性魅力,使之成為人"活著"的現實根據。比如說在 書法中,其歷史代表人物為“書圣”王羲之。唐太宗李世民曾論筆法謂:“夫字以神為精魂,神若不和,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所資心副相參作用,神氣沖和為妙。”[2]在書法史上,書法藝術的審美訴求、審美情感、審美體驗、審美理想等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嬗變與時風,但是美的最高價值判斷與理想境界卻始終屬于主導地位并延續至今。
三、審美文化與形式美學與藝術形態的關系
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說明。首先是"審美化文化"建構與"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問題。我們所謂"形式化的美學意識形態",是指那種建立在文化一元性之上,以精神的抽象性、理性的至上性和審美的主觀超越性為指歸的古典形態的人文美學體系及其價值標準,對于精神抽象性的偏好,對于理性至上性的執著,以及對于感性有限性和缺陷性的理性防范和倫理超度,始終構成為古典體系中"人"與自己的文化的最基本的美學關系。在當代,審美文化的構建應更多元化,大眾化。適合于各類受眾體對文化的理解。愛、和平、美是其中心。通過文化層面的渲染,在實踐中不同方式的呈現。
另一個問題是:"審美化文化"的建構在充分正視人的具體感性存在過程中,如何能夠保持"愛、和平與美"的人類精神追求及其價值表現的平凡性與常態性?"審美化文化"不能僅止于對古典人文美學體系的反抗或批判,它應當同時是一種具有強有力的建設性功能的價值體現。"形式化美學意識形態"盡管有著種種片面性、反人性,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同樣也有著特殊的建構功能,即它在長期的 歷史 衍進程中,不斷地從自身體系內部生成了一種對于人、人的生活實踐目標的直接規范力量,并且保持了這種規范力量的穩定性和制度化。對于"審美化文化"而言,我們要求的也是它能夠為人的生活實踐確立起具體明晰的規范性指向,以便文化的現實過程得以在這樣的指向上形成持續的展開。
總之,藝術在各種媒介及機構的干預下會出現多元的形態。是雅是俗,對于我個人只是一種文字的表達,對于社會它會繼續走下去。我相信在未來的時間,中國社會的藝術與受眾會更零距離。純粹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不再是他人而言的一部分人在欣賞。
【注釋】
[1]《畫家實踐問題向導》,山西人民出版社。
[2]《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法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