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紅樓夢》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以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榮辱為故事線索,圍繞賈府的家庭瑣事、閨閣閑情展開,著重敘述“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描寫了金陵十二釵的人性美和悲劇美。這十二金釵性格,才情等雖不同,然悲劇命運卻不盡相同。她們都曾如煙火那般綻放,到頭來也只得墜入黑暗,所有美好皆化為“一把辛酸淚”。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陽光下的泡沫既會消失,封建社會的滅亡依稀可見,只是可惜了這陪葬的十二金釵。
關鍵詞:十二金釵;悲劇命運;封建社會
《紅樓夢》“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的特殊寫作手法,使得小說在真假變幻中展開,早在寶玉夢游“太虛幻境”之時,十二金釵的命運便以注定,縱使當下風華正茂,終究是逃不過,躲不掉。小說伊始,悲情的種子就已被埋下。我曾想,倘若那寶玉能參透“景幻仙曲”就好了,十二金釵的命運或可被改寫。可再一細想,這只不過是我的癡想罷了。只當寶玉參透了所有人的命運,也終究是徒勞。人心或可勝天,但人力卻是有限。他們所處的現實社會包括了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等,這些才是導致她們悲劇命運的始作俑者。就像《同桌的你》中的一句臺詞所說的,“我們誰都沒有錯,我們只是輸給了現實”。《紅樓夢》中還有很多值得探索深究的,這里暫且不談,只說一說那十二金釵的悲劇命運。
一、十二金釵之林黛玉、薛寶釵、王熙鳳、探春
林黛玉是金陵十二釵之首,她是巡鹽御史林如海和賈敏的女兒,賈寶玉的姑表妹,母親死后便寄居在榮國府。因其并無兄弟姊妹,自幼體弱多病,故生性孤傲,多愁善感,初到榮國府時是處處小心謹慎,不敢出錯。父親死后,林黛玉更是常常嗟嘆,不時萌生寄人籬下之感,自是不必多說。林黛玉雖是一柔弱女子,但才思敏捷,與賈寶玉真心相愛,是寶玉反抗封建禮教的同盟,是自由戀愛的堅定追求者。但他們二人的愛情最終遭到扼殺,寶玉被騙迎娶了薛寶釵,幾年后離家出走,不了了之,黛玉更是在寶玉新婚之夜淚盡而逝。林黛玉的悲劇命運其實早在“木石前盟”之時便是注定好的了。話說黛玉前世是絳珠仙草,而寶玉前世是神瑛侍者。神瑛侍者經常以甘露之水灌溉絳珠仙草,使其得換人形,修成個女體,名喚絳珠仙子。為報灌溉之德,絳珠仙子情愿隨神瑛侍者下凡歷劫,要將自己一世的眼淚還他。這還淚之說便已是暗示了黛玉的悲劇一生,只為將那眼淚流干而已。這段前世今生,纏綿悱惻的愛戀由淚而生,亦以淚結束。到底,當時的自由愛戀是不被祝福的。
薛寶釵與林黛玉同為金陵十二釵之首,她大方典雅,舉止雍容,與人為善,不似林黛玉那般刻薄尖酸,深得榮國府上下之人的喜愛。她來自四大家族的薛家,是薛姨媽的女兒。雖才情與林黛玉不分上下,但性情卻是截然相反。如若說林黛玉是自由的靈魂,那薛寶釵則是失去了翅膀的金絲鳥。縱然她對官場黑暗深惡痛絕,但仍規諫寶玉讀書做官。她有一個金鎖,是通靈寶玉的正配。在家族安排下,她與寶玉成婚?;楹笠欢?,寶玉撒手而去,返回青埂峰,薛寶釵獨守空閨。她是封建社會女性的典型代表,循規蹈矩,恪守禮教,她的悲劇命運不是偶然,只道是社會使之。薛寶釵和賈寶玉并非真愛,若非家族使之,“金玉良緣”一說束之,未必能成婚。但就算不嫁與寶玉,另嫁他人,薛寶釵的悲劇命運也未必能被逆轉。在她的思想中,禮教或許是遠高于自己心之所向的。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這是對鳳姐,也就是王熙鳳最直接最形象的描寫。王熙鳳是王夫人的內侄女,賈璉的妻子。她精明強干,深得賈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為榮國府的管家奶奶。她為人處事圓滑周到,圖財害命的事也干過不少。結局是“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鳳的悲劇命運算是驗證了中國千古以來因果輪回一說。我想,說王熙鳳是好人應該不會有人相信的,但說她是壞人也必會有人質疑。曹雪芹筆下的王熙鳳是活生生的,有好亦有壞,很難用“好人”或“壞人”來具體指明。但她做過的壞事確實是讓人“嘆為觀止”。比如說逼死尤二姐、逼死金哥和守備之子、放印子錢等等,說她是“一世奸雄”也不為過??梢哉f,王熙鳳是最適合生活在當時的環境下的,她有自己的生存法則,但她也親手埋下了自己命運的惡果。既要與時勢同存,又豈有不同亡之說。
探春是賈府的三小姐,是賈政與趙姨娘所生。她精明能干,個性剛烈,有“玫瑰花”之諢名。抄檢大觀園時,她不顧他人,當眾扇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她對賈府的危局頗有感觸,費盡心力用興利除弊的改革試圖來挽救。改革雖成功,但無濟大事,后遠嫁海南。探春是改革賈府的先驅者,有遠見,有謀略,只可惜力不從心,以一己之力不足以顛覆黑暗。她是黎明前的曙光,即便微弱,卻已足夠。
二、十二金釵之史湘云等人
十二金釵除上述著重論述的四人外,還有史湘云、李紈、元春、迎春、惜春、秦可卿、妙玉以及巧姐,她們的一生或許沒有林黛玉等人的傳奇,但依舊稱得上是精彩。況且她們有不同的個性、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思想,這世間女子的種種,皆能在她們身上探到一二。史湘云雖是小姐身,卻是丫鬟命,心直口快,心懷坦蕩,后嫁與如意郎君,可惜夫婿癆病而死,至此守寡一生;李紈是賈珠遺孀,終日不聞不問,只知撫養親兒;元春雖身為貴妃,卻幽閉深宮,后暴病而卒;迎春老實無能,懦弱怕事,因其父欠錢還不出,被嫁與孫家,后被丈夫虐待致死;惜春從小便是母親早逝,父親不聞不問,全仗賈母撫養,遂孤僻冷漠,她見證了四大家族的沒落,三個姐姐的結局,終入庵為尼;秦可卿長得裊娜纖巧,性格風流,行事又溫柔和平,深得賈母等人的歡心,但卻年輕早夭;妙玉因早年疾病帶發修行,后入住大觀園。素喜安靜,更有幾分清高。但最終卻被賊寇劫去,不屈而死;巧姐在賈府敗落后,險些被賣與藩王作使女。幸而被劉姥姥及時相救,后來嫁作村姑。
可以這樣說,她們是封建社會所有女子的縮影,她們的不幸自然也說明了所有女性的不幸,似乎“不幸”這個詞,便是當時女子的縮影,也是當時社會的烙印。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社會的道德觀念使得李紈的生活在精神上清涼一世;世人常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迎春確是無才了,然縱使有德又有何用?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塑造了惜春,卻也是將她一路帶向墳墓;古時流傳“自古紅顏多薄命”,雖不知原因到底為何,大抵也就是因其樹大招風所致。若在今日,這本不算什么。但在當時,確是難說。誰又知道外表富麗堂皇,然其內在早已腐朽生蝗的社會,還有多少怪事怪論的存在。妙玉是受封建社會等級制度影響最深的一位,她的眼里容不下一絲污濁,若用現在的話來說,她就是一個有重度潔癖癥的人,這種病菌已經蔓延到了她身上的每一個細胞;巧姐既是最無辜者,也是不幸者中的幸運兒。其實,我更愿意把她看做是僅剩下的希望,是能夠看到光明到來的那一人。十二金釵悲劇命運至此,豈能不令人唏噓,反思。
作者簡介:袁晴,長江大學文學院2012級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