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行
從清朝起,揚州園林就久負盛名,《揚州畫舫錄》有“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三者鼎峙,不分軒輊”之句。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也說:“言園林必談揚州。”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揚州交通發達,鹽業發達,鹽商們富甲天下,他們窮奢極欲,以建造造園林來彰顯富貴,一時間,揚州園林達到鼎盛時期。后因太平軍、鴉片戰爭以及文革的摧殘,僅剩無幾。本文就這幾座僅剩的園林,挑兩處具有代表性的園林作簡單的鑒賞。
一、個園
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于清嘉慶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個園被國務院授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是一處典型的私家住宅園林。從住宅進入園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月洞形園門。門上石額書寫“個園”二字,“個”者,竹葉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為名“個園”,點明主題。園門兩側各種竹子枝葉扶疏,“月映竹成千個字”,與門額相輝映;白果峰穿插其間,如一根根茁壯的春筍。這樣的點題,大概也是陳從周老先生所說的,“中國園林妙在含蓄。
個園中四季假山各具特色,表達出“春景艷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詩情畫意。個園旨趣新穎,結構嚴密,是中國園林的孤例,也是揚州最富盛名的園景之一。
在園中西北角,選用玲瓏剔透的湖石疊成。山前有池水,山下有洞室,水上有曲梁。山上蔥郁,秀媚婀娜,巧奪天工。洞室可以穿行,拾級登山,數轉而達山頂。山頂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東接長樓,與湖石山相連,是黃石假山。
在園中東北角,用粗獷的黃石疊成,拔地而起,險峻摩空。山頂建四方亭,山隙古柏斜伸,與嶙峋山石構成蒼古奇拙的畫面。山上有三條磴道,一條兩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條可行兩轉,逢絕壁而返。惟有中間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間或下至山腹的幽室。在山洞中左登右攀,境界各殊,有石室、石凳、石桌、山頂洞、一線天,還有石橋飛梁,深谷絕澗,有平面的迂回,有立體的盤曲,山上山下,又與樓閣相通,在有限的天地里給人以無盡之感,其堆疊之精,構筑之妙,可以說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現今江南園林中成為僅存孤例。
二、何園
何園位于揚州古運河畔的徐凝門街77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緒九年,是揚州大型私家園林中最后問世的一件壓軸之作。因為建筑手法獨特多樣,藝術風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為揚州園林的經典代表,被譽為中國晚清第一名園。何園整體區劃上包含住宅、后花園和小花園幾大部分,是私家園林的完整形態,它的各個部分既獨立成章,又環環相扣、互相滲透,組成一個內外有別、居游兩便、天人合一、中西合璧的人居空間,中國私家園林的審美需求和實用功能在這里達到了完美結合。
進入何園的東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何園的后花園,整個后花園分東、西兩部分。穿過“寄嘯山莊”的圓洞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牡丹廳,迎面山墻上嵌有“鳳吹牡丹”的磚雕,牡丹廳因此而得名。貼壁假山在船廳后側風火墻上緊貼墻壁堆疊著一組長達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盤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繞山谷,山上有月亭,過月亭可登上復道回廊,形成全園上下立體交通。如果把封火墻比作一張宣紙那貼壁假山就是一副剛畫好的山水畫,拐彎處還給人以悠遠的感覺,令人無限遐想。走入西園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就是那貫穿全園的復道回廊,全長1500多米,被譽為中國立交橋的雛型。復道,就是在雙面回廊的中間夾一道墻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西園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這座水心亭是中國僅有的水中戲亭,專供園主人觀賞戲曲、歌舞和納涼賞景之用。《紅樓夢》、《還珠格格》、《畢升》等一百多部影視劇把此處作為影視基地。
與何園緊相毗鄰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畫壇巨匠石濤疊石的人間孤本。據史稱,“片石山房在花園巷,一名雙槐園,歙人吳家龍別業,今粵人吳輝謨修葺之。園以湖石勝。”(清《江都縣續志》卷十二)又據清錢泳《履園叢話》卷二十載:片石山房內“二廳之間,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傳為石濤和尚手筆”。石濤是我國明末杰出的大畫家。原名朱若極,他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畫家,開辟了揚州畫派,為揚州八怪的先驅。石濤遍訪名山大川,“搜盡奇峰打草稿”,晚年僑居揚州,留下疊石的人間孤本——片石山房。曾旅居揚州,死后葬于揚州蜀岡。
何園里還蘊藏著四個“天下第一”,三處位于西園。“天下第一廊”指的是何園的復道回廊。復道回廊分上下兩層,或直或曲,貫穿全園,全長1500多米,被譽為中國立交橋雛形。“天下第一亭”指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園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國僅有的水上戲臺。在上面輕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與走廊的回聲,起到增強音響的共鳴效果。位于園東南的片石山房稱為“天下第一山”,在石濤大師疊石人間孤本的腹內,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兩間,東西都有洞門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這里便成了養心消暑的絕佳之處。
江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揚州園林不僅風格獨特,深刻的反映了歷史,記錄了歷史,更是揚州文化傳承的載體。是中國園林史上乃至世界園林史上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
[2]漢寶德.物象與心境:中國的園林[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