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波
摘要:本文以音樂本體的分析為切入口,對《大秦靈渠》音樂的旋律創作手法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歌劇《大秦靈渠》在音樂技法上所展示出來的特點。
關鍵詞:歌劇;大秦靈渠;作曲技法
一、旋律創作手法
在歌劇《大秦靈渠》中,通過對音樂本體的具體分析,筆者認為歌劇《大秦靈渠》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迎得音樂節專業人士的好評,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它的主要音樂創作手法具有鮮明的特點。
(一)“魚咬尾”手法
在歌劇《大秦靈渠》中,“魚咬尾”[1]是作曲家旋律創作的一個常用手法,即前一個句子旋律的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開始音相同,此中手法也是中國傳統音樂旋律創作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與中國文學修辭中的“頂針”手法類似,頂針又稱頂真、蟬聯或聯珠,指的是用前一句結尾之字作為后一句開頭之字,使得相鄰分句蟬聯。
如:癡則貪,貪則嗔,嗔則傷人種苦因,故知癡是苦
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師匠,當以戒為師
在歌劇《大秦靈渠》的旋律創作中,作曲家有意使用“魚咬尾”手法,從旋律的橫向發展上看,可使得音樂環環相扣,保持了很好的連貫性。
以上音樂片段是歌劇《大秦靈渠》第三幕中男主角于軒和的唱段,此片段共分為三個樂句,旋律優美、流暢,頗具抒情氣質。這三句旋律中每一句的結束音都與下一個句子的開始音相同,這種手法有利于感情的遞進發展。第一句以D音作為開頭音,上行四度后極進下行結束在G音上,有著典型陜北民歌的味道。第二樂句的開始音采用了第一樂句結束音(G音),并提高八度,這樣做使得旋律感增強,極具張力。第三樂句的開始音是第二樂句的結束音(D音)。
歌劇《大秦靈渠》第三幕中男低音巫師都拉烏的唱段,此唱段分為四個樂句,旋律進行主要圍繞ACDE四個音上下起伏,其中以C、D、A最為突出,在旋律創作上同樣運用了“魚咬尾”手法,前一句的結束音依然是下一個樂句的開始音,分別是C-D-C,雖然總在二度之間徘徊,但和都拉烏這一反面人物形象非常貼切,表現出了都拉烏野心勃勃,毒辣與兇狠。
(二)重復與變化重復
在歌劇《大秦靈渠》中,為了使得歌劇音樂的呈示與展開,作曲家大量使用了重復與變化重復的旋律創作手法,有動機、樂句的重復,也有整個樂段的重復,此種創作手法能夠使得有特點或有變現力的樂思在歌劇中多次呈現,便于鞏固和強調音樂想要表達的情感,更利于加深聽眾對音樂的理解和印象。
歌劇《大秦靈渠》第一幕第一場祭祀場景中所截取的一小部分音樂,弦樂組的旋律是在G音和C音的基礎上構建而成的一個兩小節的短小動機,此動機一直重復了16次,即32小節。(特別是裝飾音的加入,使音樂顯得更加神秘而久遠,)當然,一味的重復可能會致使音樂產生停滯感,但作曲家在此動機重復四次后,又刻意的將此動機進行發展變化。
通過以上發展變化又形成了一段新的旋律,這樣做不僅避免了音樂所出現停滯感,反而使得音樂的流動性更加強烈,此片段中的最后一小節所采用的降D音是壯族音樂中經常出現的特色音,整段旋律表現出了濃厚的駱越氣息。當此段旋律進行完后,作曲家又將其分配至弦樂組繼續重復,而前面的旋律有交接給銅管組繼續重復,這中交叉分配一方面有利于音色上的對比,一方面又起到加深聽眾對此段旋律的的印象。
此種手法不僅在樂器的旋律創作中有所體現,在聲樂部分也屢見不鮮,如在第一幕中女主角依達妮的詠嘆調《迷茫的心》的旋律,與第四幕結尾處依達妮臨終前所唱的《天堂人間相連》的旋律基本一致,只不過個別小節做了細微的變化,這兩首詠嘆調均為ABA單三部曲式,因為篇幅較長,筆者只截取再現部進行比較。
(三)“魚咬尾”與重復(變化重復)的變體
在歌劇《大秦靈渠》的旋律創作中,部分音樂在“魚咬尾”與重復的創作手法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組合,我們把“魚咬尾”創作手法標記為A,重復或變化重復創作手法標記為B,即在某段旋律創作中:前面兩句是采用手法A,后面兩種采用手法B,或者是顛倒過來使用。
第四幕中男主角于軒和的唱段,結合了前面所提到的兩種旋律創作手法,形成A+B的格式,此段共分為四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四樂句的開頭音恰好是第三樂句的結束音,但從結構上看,句與句之間清晰明朗,既突出了作曲家想要表達的情感,又使得旋律變得靈活而多變。
二、結 語
筆者對歌劇《大秦靈渠》的音樂技法分析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對于作品的全貌,本文并無一一涉及,尚有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給予指正,筆者也將繼續學習、深入研究大量的歌劇作品,望能為中國歌劇事業的發展略盡綿薄之力,同時也堅信我國的歌劇事業將迎來再度繁榮。
【注釋】
[1]魚咬尾是指前一句的旋律結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個音相同,也叫銜尾式、接龍式,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一種結構形式,也是音樂的一種創作手法,在我國很多民歌、樂器曲中有所體現,如:山東民歌《沂蒙山小調》、中國民間盲藝人阿炳(華彥鈞)的《二泉映月》以及民間樂曲《春江花月夜》。
【參考文獻】
[1]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11
[2]郭建民.20世紀20-60年代的中國歌劇表演藝術[J].音樂研究,2002
[3]田亞茹.中國歌劇史上的三次高潮引發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4
[4]周傳明.淺析中國民族歌劇的題材和音樂藝術特點[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