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摘 要:元代山水是繼五代之后的又一繪畫高峰,元四家的山水沒有哪個時代可以逾越,這種高度是“天人合一”完美結合而醞釀出來的,是歷史的必然,是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洗禮和沉淀的。其緣由就在于他們受道家、道教思想的影響是必然的,特別是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觀對元四家繪畫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在遙遠的西方還是古老的東方,宗教對繪畫的影響是必然的,也是自然而然的,體現了繪畫藝術與宗教思想的一種完美結合。
關鍵詞:吳鎮;道家;自然觀;元四家
一、吳鎮與“道”
吳鎮《松泉圖》
宋末、元初時期,多數文人知識分子表現出不肯屈服于異族統治,并表現出一種抗爭的精神,但隨著元朝政權統治者的鞏固和時間的推移,以及現實生存的困苦和無奈,人與當時社會現狀的緊張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緩和了很多,有的文人應詔于朝廷,有的攀附權貴,有的雖然“不聞”當朝之事,但結交有權有勢之人,雅集聚會,詩畫應酬。在這種社會現實背景下,不被世俗所影響,真正的甘于孤寂、清貧守志的人不多,在繪畫藝術中吳鎮當屬其一。
長松兮停停,流泉兮冷冷。漱白石兮散晴雪,舞天風兮吟秋聲。景幽佳兮足靜賞,中有人兮眉青青。松兮泉兮何所似,研池陰兮清澈底。掛高堂兮素壁間,夜半風云兮忽飛起。[1]
這是吳鎮在《松泉圖》中的自題詩。畫面上山體的表現手法不再是皴擦之法,以淡墨渲染成形,三條空白出于坳間,以表示飛泉流漱山石之間,山體上一株蒼松遒曲挺立,相伴于清泉旁邊,也許這就是畫家本人思想以及精神的寫照。再加上一首題畫詩,可謂是情景交融,天然合一的繪畫藝術效果。吳鎮這種自然詩、畫的表達,也體現了吳鎮人品畫品的孤傲、耿直,不趨炎于世俗,也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自我狀態的最好表達,也許詩、畫中表達的一切就是吳鎮最原始自己的呈現。
吳鎮性情孤傲耿直、志行高潔,家中種有許多梅花,樂于其中,所以號稱自己是梅花道人。博覽群書,能詩文書法,尤擅山水、梅花、竹石等。后來一直隱居不再跨入仕途,不喜與達官貴人來往、不與世俗相爭、不求名利富貴,一船一蓑,飄然而游,來往之人多為佛、道中人。吳鎮早年研究理學,精通儒學,同時研究道、佛。為人抗簡孤浩,由于他既不做官,又不從賣畫,生活上較為困難,一生清平,與達官貴人來往很少,以賣卜為生來養家糊口。賣卜這一社會現象在元代時期比較盛行。馬可·波羅曾有記載,成吉思汗在兩戰相交之時“......在這個關鍵時刻,成吉思汗命令他的占星師和巫師做法,占卜對壘的兩軍誰會獲勝。”[2]與此同時,在當地占卜很流行,“杭州的居民有一種風俗,父母生下子女時,立刻記下他們的出生年、月、日、時。然后請一位星占家,來推算這孩子的星宿”不但為小孩子算,也為成年人算,“如果希望從事商業冒險、航海、訂婚等重大事業,就拿這個生辰八字去找星占學家……”。[3]這種的算命卜卦者,流行于市場的每個角落,以老、莊思想為經典的道教中的占卜不僅流行于當時統治者之間,在民間更加盛行。吳鎮就是在此行中謀食,畢竟他對道教的研究更深,言行當中都能顯現道家精神,并把“道”的思想運用到人生以及繪畫作品中。
二、吳鎮作品選材中的道家自然觀
吳鎮精通儒家經典之外,還通佛、道學說,但從他繪畫作品中可看出,吳鎮受道家思想影響最多。孫作在(《滄螺集》卷三)中說他的畫“是有山僧道人氣”。[4]清代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說他:“······居吾鄉之武塘,蕭然寰堵,飽則讀書,餓則賣卜。畫石室之竹,飲梅花之泉,一切貴利達,屏而去之,與山水魚鳥相狎。宜其書若畫無一點煙火氣也。[5]可以看出吳鎮以道教思想為主題,佛理次之。[6]從中可以看出書、畫無一點煙氣,避開世間的紛擾,方得一片寧靜的心境,找到了真正的“本我”。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曰:正已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7]在元代,文人士大夫所謂的“隱”就如莊子所說“隱”,并不是與世隔絕,而大多知識分子的“隱”處于無奈不得“不隱”,因為在當時的那個社會背景下入仕無門,他們另取其“道”的辦法就是以詩、書、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明代揮南田評論說:“梅花庵主與一峰老人同學荊關,吳尚沉郁,黃貴簡散,兩家神趣不同,而各盡其妙。”吳鎮在繼承董源、巨然等前人之長,并兼學同時代的墨法,筆力雄勁,墨氣酣暢、厚重,呈現出一種平淡天真、古厚純樸、自然無為的意韻。在“元四家”山水畫中,只有吳鎮在他繪畫創作中多用濕墨,他的畫無墨齊備,渾然一體,在“四家”之中最為豪放,也正是這種濕墨賦予了他繪畫創作的哲學境界。吳鎮主要代表作品有《漁父圖》、《蘆花寒雁圖》、《松泉圖》、《雙檜平遠圖》、《洞庭漁隱圖》、《墨竹譜》等。
從繪畫題材來看,吳鎮經常繪制“漁父”、“漁隱”,如《蘆花寒雁圖》和《漁父圖》,畫面中的一山、一樹、一鳥、一舟、一漁父等,都反映出他的性情孤高、隱逸之情。在古代,漁父是一種代表抽象意義的隱逸象征,很多文人隱士以漁樵耕讀為雅事。在《莊子》雜篇中有《漁父》一篇,雖是虛構人物,卻代表著隱逸中的得道之人。勸誡世人要保持原有的自己,真實的自己,要超越于世俗擺脫社會的束縛,調節好自己的性情,尊重自然界的規律。
他在自題《草亭圖》中云:“依村構草亭,端方意匠宏。林深禽鳥樂,塵遠竹松青。泉石供延賞,琴書悅性情,何當謝凡近,任適尉平生”。他還在《漁父圖》中曾題下過這樣一首詩:“西風瀟瀟下木葉,江山青山愁萬疊。常年悠悠樂竿線,蓑笠幾番風雨歇”。吳鎮的詩、畫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遠離塵埃,寧不為人欣賞和重用,也絕不隨俗而流,一種安然自得,隱居于山林之間的向往。吳鎮的這種精神狀態,大概受到老莊“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的影響,吳鎮把自己內心情感完美表現在山水繪畫虛實變化之中。吳鎮繪畫中經常出現漁父坐一扁舟獨自游于云水之間,超脫世俗而回歸于自然界之中,也許這就是吳鎮自己的真是化身吧。
吳鎮以漁父為題材,再加上詩句與畫結合中思想的滲透,我們可以看到他思想中透露的悲傷之情,但吳鎮并非一往悲傷的,更多的是表現了漁父的自由自在,不受外界世俗的影響,一切歸于平靜中的淡泊名利,表現的是一種超脫隱逸之境。吳鎮繪畫選材中的“漁父”與《莊子·漁父》兩者雖小有差別,但是都表達隱居于自然之中,淡泊名利,順應自然之理。于是,漁父成為隱居的文人士大夫的象征,同時也成為吳鎮以及后世情感寄托為主要題材的繪畫之選。
【注釋】
[1]吳企明.傳世名畫詩品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2):48
[2][意大利]馬可·波羅(Polo,M.)口述;(意)謙諾筆錄;余前帆譯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9:116-117
[3[意大利]馬可·波羅,陳開俊,戴樹英,劉貞瓊,林健合譯.福建: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181-182
[4][明]胡韓.胡仲子集[M].(外十種)、(四庫明人文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1:1229-494
[5][明]王伯敏,[清]任道斌,(《畫學集成 明—清》[清]方薰《山靜居畫論》,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06):549
[6]唐健鈞,(廣西博物館文集第二輯《吳鎮與倪瓚山水畫之比較》)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108
[7]方勇譯.莊子·繕性[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2(06):253
【參考文獻】
[1]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匯編[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2]杜哲森.元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杜哲森、宋曉霞.吳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蔣勛.中國美術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
[5]呂少卿.元四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劉希慶.順天而行——先秦秦漢人與自然關系專題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9
[7]壽勤澤.丹青圣手 黃公望 王蒙 吳鎮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商宏寬.周易自然觀[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