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4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中原經濟區文化建設支撐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42400410663)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要:推動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支撐體系。河南要緊緊依托文化資源優勢,大力構建文化創新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文化市場體系、對外文化交流體系、文化資源保護體系、知名文化品牌體系、文化人才體系、文化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關鍵詞:中原文化;繁榮發展;支撐體系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積極推進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打造昂揚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進人口資源向人力資源轉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為中原經濟區建設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推進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構建能夠推動中原經濟區文化全面發展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支撐體系上。構建繁榮發展的中原文化支撐體系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文化創新體系
(一)創新文化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中介組織的關系,做到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繼續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健全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不斷提高市場監管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嚴格執行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政策。(二)打造現代文化創新發展新高地。積極推進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全省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向規模化、連鎖化、主題化、品牌化和健康有序方向發展,打造全省數字娛樂文化產業鏈。推進文化咨詢、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推介、拍賣等各類中介組織等中介服務機構的培育、發展,培育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征的大型現代文化流通企業。鼓勵和支持演出團體、演出場所和演出經紀機構聯合、聯辦、兼并,促進演出市場規模發展。(三)推進文化藝術創新。繼續實施精品戰略,把精品意識貫穿于藝術創作生產全過程,不斷增強全省藝術院團、藝術中心、文化館(站)、美術館的創作演出展覽能力,提高文藝作品質量。積極參加“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重要賽事評比活動,辦好“中國豫劇節”和省戲劇大賽、專業聲樂器樂比賽、專業舞蹈比賽等活動,組織好重大節日慶典演出活動。
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建立公共文化設施體系。進一步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快重點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加強縣、市、區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建設。完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推進縣級劇場、文物庫房建設改造。扶持一批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展示場館。推進行政村、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加強數字圖書館建設,實現全省公共圖書館資源的無障礙共享,形成覆蓋全省的數字圖書館服務網絡。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為基層群眾提供良好的公益性互聯網服務,努力形成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二)建立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體系。提升公共文化館(站)、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免費開放水平,為公眾提供優質服務。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完善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工作規范,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不斷提高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積極建設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示范項目。采取政府購買、補貼等形式,堅持面向基層提供免費文化服務,大力開展“文化下鄉”和文化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企業等活動。(三)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隊伍體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隊伍總量,提升人員素質和服務水平,逐步建立門類齊全、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過硬的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配齊縣(市、區)、鄉(鎮)文化機構人員,實行村級文化協管員制度。開展縣級公共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業務培訓。加大村級文化協管員和社區文化工作人員業務培訓。
三、構建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一)加快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建設。鼓勵各地依據產業發展基礎和文化資源特點,規劃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加大對開封宋都古城文化產業園區、鄭州嵩山文化產業園區、鎮平玉文化產業園區等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的指導和扶持力度。(二)實施文化產業重大項目。支持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河南基地)、鄭州華強文化科技產業基地、《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二期、清明上河園三期、寶豐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重點項目建設。建立和完善省文化產業重點項目庫,搭建方便有效的網上招商平臺。(三)培育文化主導產業和骨干企業。鼓勵有實力的國有文化企業集中優質資產,實現產品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并購、聯合重組,壯大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著力打造若干導向正確、主業突出、實力雄厚、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團,盡快建成全國一流的文化企業“航母”,在打造龍頭文化企業上實現新突破。
四、構建文化市場體系
(一)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一批門類全、功能齊、輻射強的大型文化產業專業市場,使之成為貿易物流、品牌展示、信息交流、文化傳播、文化會展、文化旅游、引導消費的文化產業綜合平臺。大力培育各類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建設,培育文化人才、信息、技術和版權等交易市場,不斷提高河南文化產業的市場化程度。(二)構建文化市場管理體系。全面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建立統一、高效、便捷的全省網絡文化市場監控平臺;規范音像市場秩序,堅決打擊音像制品盜版;加大對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的違法經營行為;規范歌舞娛樂場所經營秩序,打造陽光娛樂品牌。改進和加強游戲游藝機市場管理,穩步發展游藝娛樂業。強化農村文化市場監管,確保文化市場平穩有序。(三)加強文化市場誠信建設。推動政務公開,建立文化市場信用管理數據庫,向社會公開政策信息、審批信息、文化市場警示信息等政府基礎數據,加大失信處罰力度。強化行業自律,重點扶持全省動漫行業協會、演出娛樂協會、藝術品經營行業協會、網絡文化協會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文化市場誠信建設中的作用。開展文化市場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帶動文化市場的行風建設。
五、構建對外文化交流體系
(一)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積極參與國家重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和“央地合作”計劃。大力實施“中原文化海外行”,推動中原文化走出去。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合作,開展文藝演出,舉辦各種展覽。促進具有中原特色的戲曲、文物、武術、雜技、民樂、民俗等走向世界。(二)引進海外優秀文化藝術。全力配合河南對外開放戰略和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拓寬文化交流渠道,健全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組織策劃多層次、多領域的文化交流活動。實施“海外藝術進校園”計劃,積極引進海外優秀的文藝團體來我省交流演出,繁榮我省文化市場。(三)積極開展與港澳臺文化交流與合作。繼續舉辦“中原文化港澳行”、“中原文化寶島行”等系列活動,增強港澳臺同胞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心靈回歸。以“文化部(河南)對臺文化交流基地”為平臺,以豫劇為抓手,推動兩岸藝術家聯合打造豫劇精品劇目,實施“兩岸互派戲劇人才培訓計劃”,舉辦“海峽兩岸河洛文化暨豫劇發展論壇”,不斷深化河南與臺灣的交流與合作。
六、構建文物資源保護體系
(一)穩步推進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加強大遺址保護工作力度,創新大遺址保護機制,重點做好洛陽、鄭州兩個大遺址片區等大遺址保護工作。做好重點文物維修利用工作,完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或重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規劃,整修規模較大的文物保護單位作為文物景點開放。重點提升現有博物館的展示服務功能,扶持建立功能完善的綜合性博物館,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專題性博物館。(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建設。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做好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及保護機制,落實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科學保護措施。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資料整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三)推進古籍保護。做好全省普查資料整理、登記、加工和開發利用工作,建立古籍聯合目錄和數字資源庫,加強河南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進文化典籍資源數字化。完成國家級、省級重點古籍保護單位的標準化古籍書庫建設。積極組織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申報,推行分級保護,扶持一批省級以上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加強古籍修復工作,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古籍保護專業人員,修復一批珍貴古籍。
七、構建知名文化品牌體系
(一)實施“河南文藝精品工程”,每年重點打造3—5部原創文化精品。通過政府引導和有意識地培育、挖掘、包裝、推介、宣傳,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不斷推出新的文化品牌。(二)加強文化品牌建設。加強對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洛陽牡丹文化節、中國豫劇節、寶豐馬街書會等的扶持和引導,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節會品牌。抓好豫劇、少林功夫、太極拳、雜技、民間手工藝等優勢、特色文化資源的儲備、整合和推介,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文化交流品牌。加強對鈞瓷、汝瓷、汴繡、唐三彩、洛陽牡丹畫等扶持,形成一批有影響的傳統工藝文化品牌。加強對“春滿中原”全省春節系列社會文化活動、“歡樂中原”全省廣場文化活動、“周口一元劇場”、“鄧州文化茶館”等公益文化活動品牌的扶持和推廣,形成一批有影響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三)實施知名品牌提升工程。進一步挖掘《朝陽溝》、《程嬰救孤》、《風中少林》、《香魂女》、《常香玉》等經典劇目品牌,《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等演藝品牌,古都文化、文字文化、武術文化、尋根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南陽玉雕、禹州鈞瓷、洛陽唐三彩、開封汴繡等傳統工藝美術品牌,《小櫻桃》、《少林海寶》、《少年司馬光》等為動漫品牌的市場價值,開發新產品,拉長產業鏈條,形成品牌效應。
八、構建文化人才體系
(一)加強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的領導班子建設。做好各級領導干部和年輕干部的選拔任用工作,加強文化藝術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以領導班子為重點,開展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文化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重點,推進文化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及國際化,努力提高民辦文化企業經營者的綜合素質。(二)實施“人才興文”戰略。認真組織實施好基層文化人才、文化藝術專業人才、文博人才、高層次文化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新興業態及特色文化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人才、古籍整理保護人才、文化黨政干部能力建設和支持優秀青年文化藝術人才等十大人才培養工程。(三)加強文化人才管理。推進文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流動配置機制,積極引導各類文化人才合理分布。加大人才培訓力度,逐步形成重點突出、層次分明、渠道豐富、注重實效的培訓工作體系。健全人才評價發現機制,建立以崗位績效考核為基礎的事業單位人員考核評價制度,建立在重大文化工程、重點文化項目實施中發現、識別人才機制。完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完善競爭性選拔領導干部方式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健全人才激勵保障機制,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和分配制度,積極探索以貢獻大小為主要標準的多種分配形式。健全文化行業特殊藝術專業人才保障機制,探索建立舞蹈、雜技、戲曲武功等特殊專業人才退出機制。規范文化藝術人才表彰獎勵制度。
九、構建文化政策法規保障體系
(一)推動法制建設。推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全國大法及《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地方法規條例的執行和檢查。加快制定《河南省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條例》、《河南省公益文化事業捐贈管理辦法》、《河南省對外文化交流條例》等適用的地方文化法規。加強依法行政,完善文化行政執法體制和機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行政許可實施機制,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完善行政復議,加強行政監督和問責。(二)建立資金保障。加大政府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協調財政部門,研究財政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的投入方式,增加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規模。提高文化事業經費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保證公共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經費保障機制,完善文化投入專項資金制度。(三)強化政策調節。落實國家文化經濟政策,鼓勵社會組織、機構、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參與文化產業。引導文化非營利機構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協調出臺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稅收政策、財政經費政策等。充分利用國家、全省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引導資金、扶持動漫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資金等財政扶持手段,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和文化產業項目實施。加大已有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各項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支持文化企業走出去。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爭取按劃撥方式供地并優先安排。
總之,構建繁榮發展的中原文化支撐體系,必須推進文化創新,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文化品位,打造文化品牌,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創新中原文化產業模式,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水平,加快立法步伐,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推動文化走出去,不斷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輻射力。
【參考文獻】
[1]福建省文化廳.發展海西文化,構建八大支撐體系[J].開放潮,2006(02)
[2]黃先蓉;郝婷.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政策需求與制度創新[J].科技與出版,2013(12)
[3]陳關超;張瑩瑩.為構建中原經濟區提供強大文化支撐[N].中國文化報2012-01-19(2)
[4]中共河南省委.中共河南省委關于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J].黨的生活,2012(04)
[5]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化系統“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EB/OL].http://www.hawh.cn/zfxxgk/2012-08/26/content_119923.htm
作者簡介:劉鋼鎖(1968 —),男,漢族,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副教授,學士,黃淮學院黨校校長、黃淮學院黨委組織部副部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和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