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應用技術型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學方法不斷適應時代需求而改革。思政課作為認知教育的必修課,在教學方法上亦需不斷更新理念,探索創新。在此基礎上,合作性學習能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PBL教學法能有效的提升思政課的實效性。演講教學法能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增強思政課的實踐性。
關鍵詞:應用技術型高校 思政課 合作性學習 PBL教學法 演講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08-02
對于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應用技術型高校多管齊下,綜合培養。既需要學生掌握必備的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能,又需要學生具有優良道德品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者兼備才是真正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對于學術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能專業課的教學,在各高校歷來較為重視,已不斷地隨著發展的需要在改革。而對于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思政課,在應用技術型高校更應提升重視程度,轉變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以促進課程的時效性和高校的發展及人才的培養。
1 更新理念促發展
為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高等教學向應用技術方向轉型應成為必然的趨勢。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新定位,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成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搖籃。與傳統高校主要培養學術性人才不同,應用技術型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目標主要是從事非學術性工作,善于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或轉換。從而這類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具備3個方面的特征:第一,較強的應用能力,善于將理論運用與實踐。第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植根于社會需要。第三,較好的創新能力,不僅能夠懂理論,會操作,而且積極探索新方法,新路徑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目前,為符合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特征及高校轉型發展的需要,提升對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提升課程的時效性和實踐性是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采用合作性學習,PBL教學法,演講教學法三管齊下的方式不失為思政課教學改革行之有效的路徑。
2 三管齊下促改革
2.1 以合作性學習創新思政課教學法
合作性學習是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學習活動,并憑借小組的整體成績獲得認可和獎勵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合作性學習從20世紀70年代出現,90年代傳播開了,后傳至我國,并在我國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實踐研究較多。目前,在歐美如英國、荷蘭、美國等一些國家,已全面推行。但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尤其在思政課的教學中鮮有應用。
應用技術型人才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合作性學習則有助于形成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方式。在合作中,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共同討論,從而找到正確的思路,自行分析錯誤的想法。同時,不同類型的學生組成小組,在共同為小組及其每位成員的成績努力的過程中,鍛煉了與人有效溝通的能力和團隊精神,并且提高了學習的興趣與動機。
思政課以其較強的理論性常被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所反感。但其又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重要必修課程。學生在必修的同時,還要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合作性學習則能夠同時滿足學校培養方式的需求與學生學習方式的需求。故而,引入合作性學習將是對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的一大創新。
在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引入合作性學習的具體方式可采用案例教學和變革評價方式。案例教學可使學生在生動的情景中討論問題,理解理論知識,較容易使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的方式。同時,還需改變對學生傳統的評價方式。思政課的目的是通過課程的內容使學生形成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并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更應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僅限于結果。這也更符合合作性學習的要求。
2.2 以PBL教學法提升思政課時效性
PBL即英文中“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縮寫,是一種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基于問題為導向,讓學生通過努力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創始人,美國神經病學教授霍華德·巴羅斯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首次創立此種教學法。從而流行開來,到目前,成為國際上使用較廣泛的教學方法之一。
在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中運用PBL教學法,課大大增強思政課的時效性。首先,應用技術型高校學生對思政課興趣較低,主要源于思政課較強的理論性。很對人只看到了思政課的理論性,往往認為,這只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沒有什么實際的左右。然而,思政課的宗旨是通過理論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其次,思政課的理論是來源于現實,而又引導人們認識現實和解決問題的。這恰恰符合了PBL教學法的理念,從問題中找到方法,再去解決問題。故而,PBL教學法的運用,能夠將思政課的理論更具時效性。
根據思政課的性質及PBL教學法的要求,在運用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第一,以學生為主題,讓學生以問題為導向進行討論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同時,教師仍然要作為問題的設計者和討論的引導者。教師需要正確地設計和引導學生在課程范圍之內討論、解決問題,但不過多地主導課堂,讓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客觀、全面的思維。第二,進行PBL教學法還需對學生進行對方面的綜合評價。可用互評、等方式進行。評價時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溝通能力、實踐能力、道德品質等都應列入評價內容。這種評價可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進行,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同時作為學生成績的參考。
同時,運用PBL教學法還可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傳統的教師為主體,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思政課教學方式很難體現出學生的團隊合作。加之,目前90后學生多數為獨生子女,兄弟姐妹的缺失使得他們確實競爭與合作的意識,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而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方式,讓學生必須組成團隊,進行通力合作,憑借團隊來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學會如何進行團隊合作。這也正符合了思政課通過理論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宗旨,同時讓理論更具時效性。
2.3 以演講教學法增強思政課實踐性
演講教學法,顧名思義,即通過演講的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首先有學生根據一系列與課程內容相關的選題確定適合自己的題目,通過課后查閱資料,撰寫論文或演講稿,在課堂演講,并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提問來分析和解釋課程中的問題。這一教學法需要學生從確定選題,查閱資料到撰寫演講稿,進行研究并回答老師,同學提問的整個過程作為主體進行大量的實踐工作。對于應用技術型高校來說,培養思想素質過硬的,具備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是教育的目標。故而,將演講教學法引入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能夠有效的提高思政課的實踐性。
在進行演講教學的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環節:第一,是演講主題的選定。主體是進行演講的核心。好的主題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根據思政課的特征和性質要求。主題選定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首先,主題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論性;其次,主題要理論聯系實際,同時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流價值觀,弘揚真能量。第二,演講教學過程的開展。在整個演講教學法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只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始終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未了能讓學生有的放矢并發揮主觀能動性,教師先對基礎知識進行大致的講解,讓學生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再根據課程內容擬定相關選題。接著由學生按照各種方式,自由組合結成合作小組,選定選題或自擬選題,查閱資料,撰寫文稿并完成演講。最后,教師和學生評委對學生的整個過程進行評價,并由教師匯總,評定學生的成績。
這樣的演講教學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又應思政課理論性較強的特點,增強了其實踐性。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理論的同時,充分進行了實踐,同時鍛煉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結語
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應用技術型高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具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應用技術型人才的社會責任。而思政課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則是培養學生道德精神和人文素養的主要途徑。因而,對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需進行適當的改革,以適應教育目標的需求。
根據上述分析,為適應教育目標的需求,應用技術型高校思政課需從教學方法的創新性,時效性和實踐性幾個方面進行改革。而合作性學習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PBL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課程的時效性。演講教學法則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讓學生在完成演講的過程中增強了課程的實踐性。
參考文獻
[1] 許劍穎.應用型文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J].寧夏農林科技,2014(1):98-100.
[2] 于紅.演講式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14):185-187.
[3] 劉振環.合作性學習: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的一種探索[J].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2011(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