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當前大學生人文素質普遍偏低的現狀,從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出發(fā),闡述高校圖書館利用地方文獻的教育與傳播,加強對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使大學生加深對地方人文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地情的深入了解,樹立熱愛家鄉(xiāng)、建設地方、回報社會的遠大志向,幫助他們不斷積累和充實人文知識,樹立人文意識,通過有效途徑,發(fā)揮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勢,不斷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精神境界和人文素養(yǎng),達到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圖書館 地方文獻 大學生 人文素質
中圖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2(a)-0222-02
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和創(chuàng)造者,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導者和塑造者。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知識資源庫和文獻信息平臺,在學校的育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書籍是改造靈魂的工具”,“辦好圖書館就等于辦好了學校的一半”。縱觀圖書館的演進歷程,概括地說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是人類文明的殿堂,中外名人的優(yōu)秀作品和思想文化精髓在這里滲透傳承,人類發(fā)展進步的新知識新技術在這里匯聚傳遞。毋庸置疑,圖書館在人類知識的發(fā)展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而特殊的角色。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信息化的當今社會,各種價值觀念和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人生態(tài)度,也使他們的人文素質和道德觀念以及精神境界受到一定影響。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陣地,開展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人文素質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特別是借助圖書館豐富多樣的地方文獻這一資源優(yōu)勢,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利用地方文獻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意義
地方文獻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獻是指:記錄有關某一地域知識的一切載體,具有鮮明的地方特征,可謂是區(qū)域風貌的“百科全書”。地方文獻根植于地方的文化發(fā)展和文化傳統(tǒng),從獲取人文知識的層面上來講,挖掘利用好這些蘊含著豐富的地方人文特點和內容包羅萬象,上自天文,下及地理,旁及社會,在人文領域各個方面有歷史價值的圖書文獻資料,對大學生積累人文知識、磨煉意志品質、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塑造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圖書館被稱為知識寶庫、第二課堂,是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重要場所。地方文獻記載的信息內容豐富多樣,體現了一個地區(qū)自身的文化底蘊和內涵,是一個地區(qū)情況的縮影。地方文獻要起到存史、資政、勵志的作用,必須在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知識需求的同時,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實際,借助地方文獻這一“百科全書”,為提升人文素養(yǎng)和促進文化交流搭建平臺。
認識到圖書館在當今社會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作用,認識到圖書館在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中所具有的陣地作用,認識到具有人文屬性的地方文獻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就更應該利用好圖書館這方人文教育圣地,樹立長遠眼光,緊跟地方經濟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步伐,找準教育的突破口,通過地方文獻的教育與傳播,加強大學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使地方文獻的博大精深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擴大文獻信息服務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做出貢獻。
2 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現狀分析與對策
大學生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接班人,擔負著中華民族復興的神圣使命。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高校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文化引領,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楊叔子曾深刻指出:沒有科技進步,人類將永遠愚昧落后;沒有人文教育,人類將墮入科技帶來的文化黑暗和社會滅亡的深淵。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思想道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各方面趨于成熟穩(wěn)定的關鍵時期,對以后的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的道德意識,思想觀念,人文素質都需要進行思想上的引導和行動上的塑造,才能不斷提升境界,去領略人類的文明與歷史,感受文化的博大與精深,陶冶情操,磨練意志,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觀念新穎,眼界開闊,知識豐富,勇于挑戰(zhàn),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但不可否認,大學生人文素質存在諸多問題。他們功利主義思想較濃,自我表現意識強,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觀念淡薄,缺乏文化修養(yǎng)和自律意識,抵御各種錯誤思想文化的滲透和侵蝕的能力較差。校園里打扮時髦的女生和男生隨處可見,高檔手機、名牌穿戴令人目不暇接,但老師布置寫一篇很平常的文章卻語句不通、錯字連出。部分大學生熱衷于關注娛樂性的事物,對于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以及參加公益行動和該民族優(yōu)秀文化探索活動熱情不高[1]。他們的課余時間幾乎被玩手機、上網聊天、打游戲所擠占,許多大學生身陷高科技的“圍城”。由于對前人的、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了解和解讀無法深入,沒有系統(tǒng)的人文精神和正確的哲學思想指導實踐[2]。尤其是在當代多元文化的夾擊下,不少大學生感到困惑迷茫,心靈無所歸依[3]。這些現象實在令人堪憂。不少專家呼吁,如不盡快采取果斷措施,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和人文精神教育,他們就有可能成為被毀掉的一代。
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重建,關系著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和高等教育的未來。人文素質對于其它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很強的滲透作用。圖書館作為歷史文明的傳承單位和重要的文化傳播陣地,是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場所,具有學校其他部門無法替代的育人功能。圖書館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服務育人的重任,通過傳遞科學文化知識,提供文獻服務,進而對作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熏陶,使他們不但具有豐厚的知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更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情懷,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3 利用地方文獻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獻研究和特色館藏建設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地方特色文獻數據庫已成為各館的鎮(zhèn)館之寶,被視為衡量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水平的重要標志。發(fā)揮圖書館在大學生成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是高校圖書館服務育人的內在要求,也是高校圖書館作為三大支柱的首要任務。
首先,發(fā)揮導讀功能的作用,開展地方文獻利用活動。圖書館是大學精神的核心所在,是師生獲取知識的窗口,處處滲透著智慧和人文的力量,時時產生著啟迪人生、塑造心靈的育人效應。大量珍貴的特色館藏和文獻資源,對當代大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思想的熏陶和行為的規(guī)范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圖書館必須利用文獻這個特殊載體和教育平臺,以其豐富的地方文獻資源、多樣的文獻服務模式,加強人文滲透和人文熏陶,通過宣傳欄、書評、征文、專題講座、讀書活動等傳統(tǒng)教育導讀方式,提高大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特別是搶占地方文獻這個特殊陣地,打造具有深厚底蘊的、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為促進文化交流提供深層次服務。
其次,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擴大地方文獻的影響力。高校圖書館作為保存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機構之一,應深入挖掘、傳承和弘揚歷史文化,讓具有獨特魅力的地方文獻,不僅成為鎮(zhèn)館之寶,更應該做好開發(fā)利用工作,并通過數字化方式對地方文獻進行保護、備存和提供網絡利用,更好地為地方的經濟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服務。圖書館可通過挖掘文獻載體的內容,舉辦地方文獻知識競賽,創(chuàng)辦學生讀書社團,開辦閱讀沙龍,以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先進思想、道德楷模等作為重要內容,進行人文素質和悅讀教育。通過制作人物專輯或選擇人文歷史事件,舉辦專題性的展覽,領略眾多成就卓越的科學家、藝術家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風采,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還可以結合時事和社會熱點,邀請身邊的先進人物和專家名人進行專題講座,邀請優(yōu)秀校友作報告,講述他們學習成長和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人生經歷與感悟,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鮮活的事例,引導教育大學生要志存高遠,拼搏進取,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最后,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拓展服務領域,建立開放的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服務模式。隨著信息社會的飛速發(fā)展,互聯網+走進了千家萬戶,互聯網已成為學習交流溝通的重要渠道。只靠書本的年代已經不復存在,必須與國際接軌,充分發(fā)揮互聯網的作用,重視課上課下的互動和網上網下的貫通,建立交互式網絡學習交流平臺,使師生隨時隨地了解和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地方文獻共享服務模式,拓展文獻資源服務體系,發(fā)揮高校圖書館聯盟的作用,與當地政府部門、宣傳機構,包括文化局、廣電局、志史辦、圖書館和學術團體等建立廣泛合作共享關系。開放網上文獻資源的訪問權限,實現文獻資源的共享與利用。保證地方文獻的人、財、物的投入,使地方文獻的建設納入良性循環(huán)軌道。建立地方文獻微信平臺、QQ交流群、網站等,使地方文獻在互聯網+時代彰顯出更大的魅力。
4 結語
總之,高校圖書館應從館藏地方文獻資源優(yōu)勢出發(fā),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要求,積極探索服務模式,主動面對未來的挑戰(zhàn),從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獨特的視角和途徑出發(f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堅持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在思想道德精神和人文素質教育上下功夫,從創(chuàng)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維度出發(fā),全力以赴,充分發(fā)揮服務育人的功能,使大學生自覺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堅強后盾。
參考文獻
[1] 紀小麗.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教育中的推行策略[J].語文建設,2013(32):30-31.
[2] 過仕明,邸春姝.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途徑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151-152.
[3] 萬朝暉.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初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7(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