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華英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構建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的新知識。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知識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在“鮮活”的數學情境中發展數、量、形等概念,促使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現實問題,結合生活實際學習數學,讓間接經驗的學習有直接的生活經驗作支撐,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那么如何創設鮮活教學情境,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新知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師在教學中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我們的教學應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使學生樂此不疲地致力于學習內容。
所以,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跳出“書本——教室”這個小圈子,讓學生從自己生活中,從社會生產實踐中尋找數學問題,使學生從封閉的教室走向開放的社會大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通過自由活動,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再創造。
學習內容是溝通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數學內容的基礎。教師要有主動駕馭教材的意識,要把兒童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課程資源,尊重兒童,挖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及時收集和整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材料,讓學生在模擬的生活空間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學數學、用數學。
二、創設懸念情境,激活思維
枯燥的概念,法則總是讓學生頭痛不已,背不出,記不住是最大的問題,往往教師的教總是有些給學生“灌”的感受。要避免這種“背誦式”教法,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學生的興致,激發他們的熱情。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意味的,懸念式的情境,把他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例如:在教學利息的計算時,先讓學生去銀行調查利率,同時可以實際操作,拿100元到銀行進行定期存款,觀察存單。上課時,教師出示一張定期存單,讓學生仔細觀察,你看懂了什么?從而引出了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的概念。我們在教學中注重讓數學走向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這樣將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聯系起來,如學習元、角、分的認識,開展模擬小超市的購物活動,學習了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后,學生為教室考慮購買合適的地磚等,學生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時時在用數學。
三、創設游戲情境,主動學習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來設計教學,將學生喜愛的卡通人物“智慧老人”、“淘氣”、“笑笑”、“機靈狗”引進課堂,以學生喜歡的“打靶開花”、“擊鼓傳花”、“找朋友”等游戲展示活動內容,或以闖關的形式貫穿整個課堂。學生喜歡游戲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積極性被激發,情感得以交流,個性得到張揚,自主、實踐、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課堂教學輕松活潑,學生學得扎扎實實。
游戲是他們最熟悉,而樂于參加的活動,他們在游戲中認識事物,并在其中汲取生長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在課堂練習中,采用了以游戲為主的練習形式,如:“開火車”、“師生對口令”、“給小馬虎治病”、“找朋友”、“郵遞員送信”、“小動物找家”等各種游戲性的練習,從而達到游戲使學生在樂中獲取知識,這樣把游戲和教學結合起來,使其融為一體,相互促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創設問題情境,鞏固新知
數學教學中,通過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給學生設置了一定的思維障礙。學生面對新的、帶有挑戰性的現實的有趣問題,需要運用數學的意識,發揮思維的潛能,深入的鉆研、靈活的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使學生的多種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
學生在有趣的、現實的問題情境中,對數學有了更加濃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創新的樂趣;在小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聆聽、互助、接納、贊賞;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樹立了自信;在發現問題,應用問題的過程中,深刻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以及數學的價值等等。這些看似無形的因素,一直是我們以前的教學中所缺乏的,也是將來的教學所應加強的,它對于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老師在教學中利用各種各樣的情境,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機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驅力,發展了學生的潛在能力,使學生在認識所學知識、理解所學知識的同時,智力水平不斷提高。在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新課程背景下的數學課堂是一個充滿靈性的課堂,我們只要“激活”數學課程資源,開放數學教學的空間,將課本知識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讓課堂充滿時代氣息,才能將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才會高漲。這樣,我們的課堂必將成為孕育發展性人才的沃土,教學也必將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