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實踐教學環境對于職業院校來說十分重要,在校內建立有效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是現代化實踐教學的根本途徑。本文首先講述校內生產實訓基地建設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其次針對目前現狀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校內;生產實訓;現狀及對策
一、中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現狀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國內開展了很多關于實踐性教學改革與研究從提出在理論課程中增加實踐課時到提出確立以實踐教學為主構建教學體系從提出開展真實訓到提出開展全真實訓,實踐性教學改革正朝著工學結合的方向發展而在校內實踐教學環境建設方面許多中職學校積極進行了生產性實訓的探索和實踐但總體看來對生產性實訓的認識還停留在摸索的層面上沒有形成系統的理論在如何實現中職學校與企業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培養技能人才的有效合作。如何實現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等方面都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具體而言,中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少層次低未能起主導作用
這些年來,許多中職學校的校內實訓基地仍然處于初始階段,由于在校內建設生產實訓基地受到資金的限制,因此在建設中并不能投入大量的實訓設備以及改造設備,所以在實訓教學時只能使用模擬教學為主要的實訓教學方式。中職學校在生產實訓的基地上由于數量上的缺乏,致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層次低。
2. 缺乏有效的校企共贏,機制沒有形成校企,互惠互利的契合點
校企共建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引進技術服務型企業相對比較容易但大部分企業規模不大業務量小服務項目數少能夠組織學生參與生產性實訓的人數和時間有限,引進產品生產型企業能夠為學生提供較多實習崗位但符合學校的專業發展規劃企業的設施設備又能在校園內安裝配置的企業少企業組織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常常受限于產品嚴格的工藝規格原料成本及工期等條件導致實訓基地經濟和社會效益不明顯因此往往是學校熱情很高企業卻比較冷淡沒有形成有效的校企共贏,機制合作的企業在較短的時間內看不到相應的效益,合作積極性不高。
3. 實訓指導師資力量不足
從大多數的中職學校的師資情況來看,許多學校在師資力量上并不強大,校內許多教師都是在本校畢業后沒有工作經驗就直接留在學校工作,因此,他們在教學經驗上缺乏一定的經驗,另外是技能上的培訓對于教師來說任務重,缺少充裕時間加入社會實踐中、師資力量上的不足使得學生并不能有效的完成專業的技能實訓。
二、加強中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對策
1. 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硬件設施投入
中職學校應該多渠道的籌集資金為校內生產實訓建設積極創造機會,因此可以采取以下渠道為生產實訓建設籌措資金:①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吸引企業為校內投放資金改進職業院校的實訓設備,以及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②通過向國家申請財政上的支持,通過獲取政府的大力投入從而實現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目的;③向校外承接各種職業技能鑒定任務以及向社會開展各種培訓,通過這些來獲取生產實訓的建設投資;④通過教師研發設計新產品與企業聯合生產、承接與工藝技術和成果轉化有關的應用項目等獲得一些建設資金;⑤通過合資的方式與同一地區學校共同建設生產實訓基地。
2. 尋找校企雙方的共贏點,因企制宜,引企入校
創新渠道和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引進產品生產型企業。中職學校應通過政府、社會、行業、項目或中介等各種途徑,積極發掘與政府、企業和行業之間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結合點。按地域、專業對支撐當地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骨干企業進行分類,了解與學生專業實踐有關的產品生產型企業,并建立企業信息檔案。根據不同專業年級學生頂崗實習和實訓教學需要,認真分析信息庫里的企業,依據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原則引進產品具有典型教學意義、中等技術難度的企業入校,逐步建立分層次的由簡到繁的系列產品生產型實訓基地。對于實力較強的專業,在具備一定的軟、硬件基礎后,應鼓勵自主成立專業生產公司,對外承接生產業務,成為名副其實的“校內教學工廠”。
3. 建立系統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運行管理制度
明確學校與外企之間的權義關系,建立完善的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故那里制度。調整相關部門的利益及各項工作之間的關系,保證各企業部門的實訓在校內實訓教學的活動能夠有效的配合,為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教學發揮最大的效益。此外,企業必須要為企業提供在職崗位,并且指導學生實訓任務,與此同時,學生必須準手企業相關規定,認真完成任務。
三、總結
中職學校建立的最終目標就是培養一批技能型人才,為企業培養能夠適應當前企業需要的人才,能夠適應企業生產、建設、管理以及服務第一線需要的綜合人才。面對現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以,中職學校要以實踐教學為重點,加強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建設,做到實訓與教學有效結合,真正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雷麗珍.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困境與對策—基于第三部門的視角[J].焦作大學學報,2010(1):118-120
作者簡介:
唐孝松,男,漢族,湖南省郴州市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本科畢業,高級職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