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張軍霞
【摘 要】隨著流動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越來越成為小城鎮學校教育的重中之中,經過調查分析研究和三年來的教育教學實踐,總結出其教育對策,要加強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工作的領導,要強化管理,加強對流動人口子女的養成教育,多些信任,幫助流動人口子女樹立自信,體驗成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真正做到“學做人第一”。
【關鍵詞】流動人口子女;養成教育;對策
一、背景及現狀
近幾年來,隨著小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白銀市平川區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在逐年增加,平川區的樂雅小學、興平小學、育才小學和向陽小學四所學校的外來務工進城子女入學人數也在不斷的增加,特別是興平小學的進城務工子女人數每年增加的更是明顯。興平小學就是在2010年隨著平川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平川區委區政府為了合理調整城區小學大班額教學問題,以及解決平川南路幾個住宅小區住戶子女上學遠和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而新建的一所區屬六年制完全小學,被列為平川區政府2010年“十件惠民實事”之一。該所小學在2010年新招生時只有969人,在這四年來已經增加到了1396人,以每年100人的人數在不斷的增加,其中就有75%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而平川區的樂雅小學現有學生1285人,82%的學生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主要接收的是平川區中區開發區幾所工廠的外來務工子女。
隨著外來人口的不斷增加,居住在平川區城鎮周圍的農民的思想轉變了,經濟條件好了,原籍農村的人們都盡最大努力,想盡一切辦法讓子女到周邊的小城鎮接受教育。農村—小城鎮流動人口子女的養成教育現狀與對策的研究,是一項流動人口教育管理和學校教育教學的綜合性整體研究。以調查流動人口子女思想動態、家庭背景、學習狀況,分析其基本特征為研究內容,形成一系列解決流動人口子女教育問題的方法和對策,以提高農流動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質。
二、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對三所學校的1000多學生隨機調查流動人口子女及其家長,就學生在校行為習慣、在校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父母及家庭情況調查、家庭學習環境、家長對子女教育重視程度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如下:
(1)流動人口子女在校行為習慣表現總體情況反映出:流動人口子女的衛生習慣并不理想,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流動人口子女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征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郁悶、敏感、不安、膽怯等。因此孩子適應學校集體的能力不高(與同學交往能力強的占到21.5%)。
(2)通過對流動人口子女家庭學習環境、父母親情況、對子女教育重視態度情況的調查看出:流動人口家庭的文化學歷普遍偏低,家庭經濟狀況好的幾乎沒有,而且工作普遍以從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勞動強度大,勞動時間長,家長與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共處的時間極其有限(父母與孩子共同相處的學習、休閑時間平均為2.5小時),在孩子的學習上能給予輔導的更是少數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自然的成分多于父母自身對孩子的直接影響。
三、對策與建議
(一)從學校層面來說可以采取下列對策
小城鎮學校要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區關于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教委、公安部《關于印發〈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的通知》精神,切實加強了對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工作的領導,為促進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和全面實施義務教育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要強化管理,加強對流動人口子女的養成教育。通過規范約束,
制定校訓、校紀、校規、班規等,通過升降國旗、集會出操,一日常規、課外活動、校外生活、學習、清潔、安全等,為學生學習、生活、禮儀等方面建立明確的行為準則,對學生實施規范約束。通過榜樣導引,榜樣是一把尺子,一盞明燈,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典型,以典型引路,弘揚文明風尚,抑制不良行為,是開展養成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師要做好榜樣。教師應在多方面作為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楷模,老師的道德品質,人格力量,工作態度甚至言行舉止學生的成長起著深刻的影響,教師的形象是學生的一面鏡子,只有教師為人師表,教育才有力量,才有說服力。通過校風熏陶。學校是塑造人的,一方面靠思想教育,規范約束,但更多的是靠感染熏陶和環境的潛移默化。因此養成教育應立足校園文明建設,注重發揮校風的熏陶作用,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教師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
多些信任,幫助流動人口子女樹立自信,體驗成功。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對他們要投以更多的熱情,付出更多的關愛與信任,給與他們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嘗到成功的樂趣,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與技能,樹立起自信心。期待、激勵、創新的運作理念,是流動人口子女教育應對的主要方法。
(1)期待。我們要相信每個流動人口子女都有特長、都有優點、都能創新、都能成功,這是能否實施流動人口子女教育的必要條件。使他們樹立“兩信”思想,即學校老師和家長要相信每個學生有長可揚,有創新能力可挖掘;每個流動人口子女都要相信自己有長可揚,有潛可挖,我能干,我能行,我能成功。
(2)激勵。要激勵他們揚長,對于素質優良已經揚長的學生則要激勵他們發展更全面,創新更突出。在行動研究中,教師用肯定性的形式來誘導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經過一定良性積累后能夠自我發現,自我肯定、自我接納,最終形成了一種比較穩定的自信心理品質。
(3)創新。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行動研究確實需要研究方法的創新,讓學生揚起個性的風帆,在掌握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大膽探索、標新立異。
老師應多動腦筋,解決知識銜接的問題,首當其沖是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根據特點適當照顧”,整合教材讓學生學有興趣。根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激活他們的思維,讓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期待是條件,激勵是手段,創新是結果。三者密不可分,貫穿于對流動人口子女教育行動研究的全過程。在流動人口子女教育中教師應做到:
(1)老師們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響、感染流動人口子女,把全體流動人口子女作為教育主體,參與學校德育活動。
(2)建立對流動人口子女的談心制度。從師生平等的角度與他們交心,引領學生追求真知,努力進取;激發學生不怕生活上的困難,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樹立勇往直前的精神情感。
(3)及時與家長溝通。家訪是學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從而推動優化家庭教育良好環境的最好途徑。老師們必須克服各種困難,找出學生的閃光點,找上門去向家長報喜,促其再上進;指出學生不足,委婉地與家長共商對策,引導孩子正確學習、走正道。建議家長應該抽出時間多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并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環境,促使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總之,通過對平川區三所學校外來務工子女入學教育問題的研究、調查,通過分析制定對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真正做到“學做人第一”,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通過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及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注重養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養良好的道德風尚,才能為精神文明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