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
說起作文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語文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方法經驗沒少向學生傳授,但卻不見多少起色,總是寫不出令我們期望的優秀作文。
從去年接手初一開始,我就一直想要在作文教學中有所突破。一次,閑翻魏書生的教學案例,他的“每天500字”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要求學生每天必須寫500字以上的文字,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水平就會有很大的提高。因為不管有多好的老師,不論有多么好的方法,如果學生不親自實踐,就永遠不會在作文上有實質性的提高。
這對我啟發很大。以往的教學,我們往往為了應付每學期的教學任務,每學期也只不過寫14片作文,算起來亦不過10000字左右的文字,這對作文創作實在是杯水車薪,又怎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呢?認識到這個問題,我上課時就和學生探討。我對學生說“魏書生老師是名師,他的學生作文成績特別好,你們知道是什么原因嗎?就是因為他每天要求學生寫500字的日記,咱們每周寫3篇,平均每兩天一篇,但字數保證每篇500字。如果能做到,每年就會寫72000字,三年就會有20多萬字的作品,咱們能寫這么多字的作品,不就成了一個小作家了嗎?寫一篇考場作文不就是輕而易舉的事嗎?”我發現有了目標的學生眼里有了亮光,都一致答應要完成任務,奔小作家這個目標努力。
從此我和我的學生們就開始了每周三篇日記的寫作嘗試。開始的創作是枯燥的,學生總是不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素材,日記內容空洞,無非就是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我很高興或痛苦。或者寫寫小貓、小狗,內容呆板、生硬,缺少生活情趣。我知道這是作文創作的必經的過程,我能做到的就是不斷鼓勵學生,樹立其寫作的信心。并且不斷的總結,介紹、寫作的經驗。比如,如何注意去觀察生活,觀察身邊的每一個人,發生在他們身邊的每一件事,他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聲嘆息,每一個微笑。觀察自己身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既然學生有了創作的需要,他們自然會注意留心觀察生活,從而使自己的作文內容不斷的豐富并生動起來。
動力的來源,在于成就的滿足感。為了鼓勵學生的創作熱情,我每周都拿出一節課去講評日記。鼓勵每一個在日記中付出努力的同學。哪怕是他日記中最小的閃光點。如某個詞用的好,標題用的好,或結尾的議論恰到好處,環境描寫優美生動,人物描寫生動傳神等等…….每一個被表揚過的學生臉上都會流露出成功的喜悅,都會爭取在下次的日記中爭取寫出更好的文章。就連有些厭學的同學都因為老師的欣賞和表揚而愛上了寫作,從拾起學習的信心。每周日記如果有稍微優秀一點的,就讓這個同學到臺前去讀,讓他充分的展示自己,滿足其成就感。讀后學生評價,老師評價,評他的優點,同時也指正不足,就連他的朗讀也一起評價。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熱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并且培養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三得。確實寫的好的文章,我會抄在作文紙上,復印分發,或打在電腦屏幕上共同欣賞,上一節作文講評課。有一次我專門以此形式,上了一節全校公開課。可以想象,獲此殊榮的學生內心會有多自豪、多榮耀,臉上的笑容會多燦爛、多幸福。我也和他一起快樂著他的快樂,幸福著他的幸福。
為了能向學生介紹更多的寫作經驗,就需要老師在備課時就更注意作文寫法的指導。如講《爸爸的花兒落了》時,我問學生“當英子問爸爸能不能參加自己的畢業典禮時,爸爸為什么把手臂伸到墻上看自己的手指甲?”學生就注意了這個細節。當他們分析不出原因時,我就提示“你哭過嗎?當你不想哭眼淚卻控制不住的時候,你會怎么做?”學生豁然明白,爸爸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痛苦,抑制自己的淚水,不想在女兒面前流淚,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時刻,也要為女兒樹立的堅強的榜樣。類似的教學多了,學生就會更注重生活中的小細節,把作文寫生動了。如日記中寫到受了老師批評、責罵時日記中寫到:“我看到了她的淚水在眼中打轉,馬上就要掉了下來,我用手輕輕的碰了碰她,并示意讓她抬頭看燈管,把眼淚咽回去。”而且我自己的教學思路也發生改變,我覺得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生學習創作的范例,每一篇課文都可以當一篇作文去賞析。講《背影》時,我會引導學生怎樣理解父親的言行,感悟散文的美質,講詩詞時,我會引導學生進入詩詞的意境中,走進作品、走進作者,通過合理想象,去改寫創作。
學生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想象,作文的內容就越來越新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詩詞曲賦都成為了他們的創作素材。每周可讀的篇目越來越多,日記講評課也成為他們最期待的課。
學生的成長也給我帶來新的壓力,怎樣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去澆灌學生求知的心田,我覺得自己要走的路還很長,我會不斷的學習,在作文教學中開創一片更加廣闊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