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容
【摘 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教育技術實驗的不斷推廣,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中學各學科教學中的運用日益增多,打破了原有的傳統教學手段獨霸課堂教學的局面,越來越多的課堂在使用多媒體,越來越多的教師在研究多媒體。多媒體教學是不是點石成金的萬應靈丹,一好百好?傳統教學是不是陳舊落后的破落戶,一無是處?它們究竟是新舊更替、此消彼長的關系,還是各有千秋、和諧共存的關系?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結合
美國大眾傳媒學家施蘭姆曾說:“如果兩種媒體在實現某一教學目標時,功能是一樣的,我一定選擇價格較低的那種媒體。”也就是說,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課堂教學。使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不是看它運用了多少制作手段和科技含量,而是看它是否適合教學,是否能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是否能提高課堂效率。只要運用得當,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都能充分顯示和發揮其最大優勢。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用其所長,形成優勢互補。
一、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要實現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互補,首要前提條件是要大力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學理念的更新。否則,極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正確的態度應是,既不能以繼承傳統教學為由而滯步不前,忽略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和影響,也不能完全脫離原有的傳統教學的基礎,片面刻意追求多媒體教學方法。對傳統教學及其理論基礎要作實事求是的正確評價,繼承其精華,揚棄其糟粕;對于先進的現代教育手段也不盲目崇拜,而要實事求是地客觀地進行研究與分析,吸收其所長,摒棄其所短;要以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為統攝,實現“兩種教學”方式的優質“整合”與優勢互補,讓傳統的和現代的一切教學手段為我所用,做到以人馭物,用其所長,用之恰當。轉變教師教學觀念,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讓教師真正認識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于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不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就跟不上現代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步伐,是要落伍的。二是積極開展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讓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所在及其對課堂教學行為的巨大影響,進而主動去學習和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操作技能,把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大膽、靈活、有效地運用到各學科課堂教學中去,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形成優勢互補,相得益彰。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布魯納也說過:“學習的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教育家贊可夫認為:“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傳統教學也好,多媒體教學也好,只有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興趣,這種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是可利用的,否則就不可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或傳統教學手段,都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它們各不相同的激趣優勢,首先要了解它們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都有哪些優勢可供發揮,其次要結合教材內容確定要使用的教學環節,同時還要研究教學對象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分清主次,加強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為實現教學目標,采用哪些教學方法,運用哪些教學手段;何者為主,何者為輔,這是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都要考慮清楚的。傳統教學手段是常規教學手段,是最習見最常用最主要的教學手段,可以說每個學科的每一節課都要用到它,而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目前階段還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還沒有成為每一節課都必用的常態的教學手段,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點綴出現在所謂的公開課或某些復習課、講座課上。因此,就目前而言,在教學策略上還是要以傳統教學手段為主,以多媒體教學手段為輔。多媒體教學可以理解為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增加了多媒體這一特殊工具的教學,多媒體教學手段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諸多方便和好處,但它只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它不可能拋棄所有的傳統教學手段,更不能替代教師的應有的創造性工作。因此在設計多媒體教程時,要把握好多媒體的使用時機,正確處理多媒體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特別要考慮時間因素,正確處理好多媒體教學時間(操作時間)與適時的課堂講解、板書、交互、反思時間的關系。
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決定了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不同。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是多方面的,實現的途徑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本著實效性和高效性原則,靈活運用兩種教學手段,對教學方法和教學進程進行合理優化。只有這樣,教學活動才會生動,才會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素貞.理性認識媒體技術在教育技術中的作用[J].中國電子商務,2013(2):127-127
[2]楊妹茹.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J].魅力中國,2013(8):248-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