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日格樂
【摘 要】高中漢語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漢語教學中滲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高中漢語教學實施情感教育是學科本身的內在要求,也是體現漢語課人文性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應該從情感教育的作用和方法探討其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中漢語;情感教育;方法
新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作為漢語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是由情感的內涵、作用及漢語知識學習在人的成長發展中的特殊地位決定的。高中漢語教學實施情感教育是學科本身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漢語課人文性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高中漢語教學必須脫離傳統的教學理論窠臼,以提高綜合素質為指導方向,以加強情感教育為重要手段,在注重漢語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強調學生自身的領悟能力、人文個性和文學審美性等方面的培養。真正實現閱讀、寫作與做人相統一,使學生的智能身心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高中漢語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1.高中漢語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教學是全面落實教育目標的需要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漢語課程的基本特點。高中漢語課程人文性主要包含人們的普世價值、道德品質、精神信念等,在高中漢語課堂中進行情感教育,可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得到偉大精神和優秀品質的感染熏陶,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從而使學生全面發展。另外,新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應在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熱愛生活、珍愛自然的情感;通過閱讀和鑒賞,能夠陶冶情操,深化熱愛祖國、產生學習漢語的興趣等。這些都說明高中漢語課堂進行情感教育是落實教育目標的需要。
2.在高中漢語課堂進行情感教育是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迫切需要
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習的最佳時期,是他們心理和生理逐步成熟發展的階段。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情感豐富而復雜,主要表現在:一是他們在面對許多問題時,往往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自己的情感世界容易受到他人或外界事物的影響,有時情緒會難以控制,比如,可能因為自己上課時回答對了問題,教師進行了表揚,往往會表現的興奮不已,內心充滿無限喜悅;有時也可能因為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而使學習自信心大幅下降,甚至長時間悶悶不樂,一蹶不振,從而徹底失去對學習的興趣。二是由于他們年紀小、社會經驗不豐富,他們往往在面對復雜的現實生活和外界的誘惑時,自制能力很差,通常辨別不清事物的好壞、真偽。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的這些情感狀況讓我們意識到,漢語教師在傳授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增強文化修養的同時,更要培養他們的情感世界,以彌補其不足。
二、情感的內涵和情感在高中漢語教學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們對于客體對象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當客體對象符合人的需要時,就會產生愉悅、熱愛、滿意、歡樂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否則,就會產生厭惡、傷心、痛苦、憤怒等消極的情感體驗。情感的核心意義是作為一種心理過程,是反映客觀事物與人自身需要之間的關系。情感教育指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教學相關要求,通過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促使學生內心情感領域發生積極的變化。正如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的:“教育不能沒有情感,”情感因素在漢語教學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漢語教學中,如果師生雙方心靈默契相通,則教學過程順利、效果較明顯、目標易達成;反之,被動消極的情感就會阻礙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從而嚴重影響漢語學習的效果,不利于提高學生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導致學生漢語綜合素質下降。因此,情感教育在高中漢語教學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三、高中漢語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高中漢語教學實施情感教育符合漢語學科教學發展規律,以漢語知識教學為媒介,在與學生情感交流的過程中,將學生情感因素的激發和調動作為提高漢語教學質量的手段。通過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從而增強學生健康的情感品質。
1.陶冶自身情感,將情感進行傳遞
所謂“言傳身教”,老師擁有著怎樣的情感才能將這種獨特的情感體會傳遞給學生。一個好的漢語老師必須是一個有著豐富感情并且能夠感染他人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經說過:“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在教學中會充分挖掘出課文的情感因素,并且找準學生能夠釋放情感的切入點,在兩者之間銜接,讓學生能夠迸發出情感。
2.師生融合,形成情感交流場地
在情感交流中,語言是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在高中漢語教學中,老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正確的探索,通過組織感情飽滿、生動形象的語言,讓師生共鳴,進而生成和諧的交流。由于教師自身素養會對學生大腦產生很大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盡量使用精煉的語言,對課本進行加工,從而將書面語言轉化成口頭語言。因此,教學語言中,老師應該用情感發聲,將作品作為情感的依據,在及時調整學生情緒的同時,讓語言結構更加飽滿、濃郁。為了讓漢語教學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老師在教學中應該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將教學內容生動、具體地展示給學生,從而營造更加和諧、自然的空間,在師生融合的過程中,生成情感交流。
3.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
在漢語教學過程中,應全面的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他們營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的情感形成通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而產生的,所以,教育者應根據這種情況,利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創設可感的教學情境,全面的激發學生的各種感官,讓他們能通過視覺等方式,直接的對課文中所具有的內涵有個充分的了解,進而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首先,教師里可以通過掛圖、多媒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觀看的方式產生情感體驗。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描繪生動形象與景象將社會生活與思想內容體現出來的,所以,教育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與文本內容相符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能夠提高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易于理解文本中的內容;其次,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還可利用多媒體課件等手段播放與課文音調相同的音樂作為教學課堂的背景,這樣能夠讓學生在音樂的帶動下進入到課文的情境中,從而產生情感;另外,為了讓文本中的情境真實的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教育者可以指導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這樣能夠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個更深刻的理解。
4.深挖掘教材,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高中漢語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具有作者特定的寫作目的、寫作背景,都包含著作者的情感體驗,在高中漢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把知識的傳授和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有效地結合起來。當然在進行情感教育時,值得教師注意的是,由于中學生接受事物、理解事物的思維不是完全成熟,有時學生難以辨別清楚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容易憑借主觀直覺進行好壞評價,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地思想教育,將抽象的道理變為實實在在的情感體驗,從而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總之,我們要在高中漢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創設入情之境,激發學生對漢語學習的熱情和興趣,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在寫作中融入真實的情感,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昆陽.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新困惑及應對策略[J].語文學刊,2014年10期
[2]鄧淑英.淺議高中語文情感教育的作用與實施[J].大觀周刊,2012年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