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學前教育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關注和重視,辦園條件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各鄉鎮也都有了幼兒園,尤其是今年,我州對學前教育實行了免費(免保教費和書費),通過這種種舉措,幼兒的入園率也提高了許多。
【關鍵詞】幼兒教育;觀念;和諧發展
作為一名事幼兒教育的工作者,在不到一年的探索和實踐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嚴重的“小學化”傾向,幼教專業的教師太少,基本上是轉崗教師,家長的觀念陳舊等等。為了讓孩子們能得到符合其身心發展特點的教育,下面是我從事幼教工作的幾點膚淺的看法。
一、轉變傳統觀念
當前農村學前教育的現狀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觀念落后造成的,因此,轉變觀念是改變現狀的基礎。首先教師要明白自己是幼兒教師而不是小學或初中的教師,準確定位,要把幼兒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來對待,因為對于幼兒教育來說,一日課程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吃、喝、拉、撒、睡”,除此之外還要把一些智力開發的活動貫穿其中,而不是單純的做“保姆”或是傳授知識。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認識到幼兒才是學習的主體,要真正做到師幼互動,幫助幼兒成為主動的探索者。
另外幼兒家長的觀念轉變也尤其重要。由于農民經濟收入偏低,農村家長隔代教育現象嚴重。文化層次低,教育觀念落后,不重視幼兒教育。農村家長更多重視幼兒身體上的健康,而忽視了幼兒心理和社會性方面的健康。還有就是家長對學前教育認識不足,不懂幼兒教育規律。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認字多、會算題就行,要求孩子寫很多家庭作業,限制他們的玩耍。這不僅影響了幼兒園的正常教學秩序,更加嚴重違背了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
二、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優勢
人們往往認為農村幼兒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資金匱乏、設備短缺。其實恰恰相反,農村幼兒教育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社區資源。充分認識大自然對孩子的影響力,讓農村孩子回歸自然,是發揮農村幼兒教育優勢的重要途徑。比如,田野是農村孩子很好的游戲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風箏、抓泥鰍、捉螞蚱、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這些活動非常有利于孩子發展動作,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教師還可以讓幼兒參與簡單的勞動,如鋤草、給菜澆水,捉蟲等等,這樣既能培養孩子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意識和能力,體驗勞動的樂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糧食來之不易。另外,農村的孩子可以自己飼養小動物,如小雞、小兔、小貓、小狗等,在實踐中學會關心,愛護小動物,促進情感的發展。
三、優化環境,促進幼兒健康和諧發展
幼兒園環境與幼兒全面發展息息相關,不管是外在的物質環境還是內在的心理氛圍,其好壞都直接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組織實施不分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與利用,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幼兒園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農村幼兒園自然資源豐富,如果能充分地加以利用,挖掘農村幼兒教育的優勢,將會對幼兒的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除此之外,幼兒園環境布置,要注意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出農村自然條件好,活動場地大的優勢,又要注意因陋就簡,少花錢多辦事,不要盲目的向城市看齊,教師可以多利用自然物如樹葉、樹皮、種子、各種廢品等制成各種圖案,玩具來裝飾活動室,用野果蔬菜拼成各種飛鳥走獸,用樹葉雜草構成各種景物等。但裝飾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原則,一是每部分的布置都要有一個主題教育意義,而不是盲目的裝點;二是要符合幼兒認知特點,通過這種環境的創設,讓孩子不知不覺的學會許多的知識。
四、發揮傳統游戲的價值
簡陋的設備與教學質量之間并不成正相關,農村幼兒園游戲設備的匱乏并不能成為游戲無法開展的理由。面對現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傳統游戲是解決問題的可行途徑。傳統游戲中的大口袋、跳房子、捉迷藏、丟手絹、丟沙包等游戲是培養幼兒多元智能的極好途徑,幼兒也可以玩“過家家”等角色游戲,沒有必要非用逼真的玩具進行游戲。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樹枝、布片、飲料罐、鞋盒子等材料,讓幼兒自制玩具,并充分發揮自制玩具的作用,使幼兒在制作和運用自制玩具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及動手能力,體驗創造的快樂。總之只要我們積極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環境揚長避短,農村幼兒教育的現狀就一定會有所改變。
五、結束語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學前教育為根本。發展農村地區的幼兒教育,需要依靠我們當地的主管部門和全體幼教工作者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以農村的廣闊天地為課堂,以大自然,大社會為教育內容和教材,做到農村化、地方化,結合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開展多種生動活潑的游戲和活動,做到幼教化、學前化,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農村特色的幼兒教育新路子,縮短城鄉幼教的差距,使農村幼兒教育邁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簡介:
楊麗(1981.1~),女,籍貫甘肅和政,單位和政縣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