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耀
工作30余載,讓我很感慨的是很多學生不會感恩,不管是父母、老師,還是其他的人,對他們付出的,他們都享受得理所當然。有些學生不懂愛,不愛父母,不愛老師,也不愛自己。一個不會感恩的人,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還能去企盼他去愛國,去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嗎?是我們師生之間的距離太遠,還是教育的無能。或者是我本身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提出了“學習就是生活”這一基本的理念。作為最具生活化的語文學科,應當返璞歸真,回歸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充分享用語文。傳統的語文學習,孩子們缺失最多的就是心靈的體驗。而新課標突出強調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一目標。我們的語文學科,有著其它學科所不及的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最為深廣,特別是對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我們語文老師就應當多留出時間,多騰出空白,讓孩子充分地與文本、與老師、與同學進行對話。在對話中體驗,在對話中感悟。
結合學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強對學生的孝親敬長的感恩教育并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在于幫助學生體會與父母之間交流的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并獲得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有效的辦法。學生每天都會與家長或長輩打交道,體會到家長或長輩的關心愛護和教育,學生也會對家長或長輩獻出愛和孝心。讓學生總結自己的這些交往的成功經驗,本身就是在學習與父母交往,進一步涵養孝親敬長的美德。
一、做人從孝敬父母開始
(1)首先,在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整理自己的經驗,把自己平時向父母獻愛心、與父母成功溝通的經驗整理出來。這有助于學生獲得正面的體驗。
(2)讓學生找出與父母溝通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身體發育迅速,但心理發展相對滯后;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但缺乏社會經驗,因此容易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與父母發生矛盾。活動中要讓學生找出帶有共性的矛盾。
(3)讓學生分析的產生矛盾和沖突的原因,并提出化解矛盾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讓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結合具體問題探究成功溝通的方法。
(4)結合每個人的正反面經驗,可以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合作,也可以和父母合作,每人出一期“孝親”手抄報。應對良策要求簡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
(5)最后,將學生的探究結果展出向家長匯報,或請家長來看,讓家長更了解我們,知道我們漸漸長大了。通過這項活動和與家長的互動,在融洽的氛圍中與父母溝通,增進親子感情,達成在理解基礎上的和諧。讓同學們與父母的關系更融洽,談話更溫馨,我們的健康成長會有更好的家庭環境。
二、閱讀案例,給學生以感恩教育的啟蒙
(1)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講述一些關于感恩的故事和事件。如在講《游子吟》的故事時,我盡量以深厚的感情和娓娓道來的語氣,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充滿溫情、慈愛和恩情的情境,學生也受到了一些感染和啟迪。我既是一名班主任,還是一位英語老師,在教學英語技能的同時,還滲透了一些西方的節日介紹,母親節、父親節的來歷和做法,平安夜和圣誕節的家庭聚會中的種種情景,感恩節的來歷和對人們的感激之情。這些內容的講述激發了學生對恩情的認識。
(2)除了一些美好的感恩故事,我還有時講述一些知恩不報,甚至恩將仇報的事例。如深圳一位叫叢飛的歌手捐助了100多位學子,但是自己身患重病卻沒有一人表示關心。如一些子女成年后將年邁的父母趕出家門,不盡贍養的義務和責任。這些事例很讓人寒心,也使學生認識到感恩是應該做到的事情。
(3)些正反的案例讀完后,我常常布置給學生一個思考的作業:哪些事值得我們感恩呢?安排學生寫作感恩父母的文章。有的寫了父母對自己的愛.有的反思了自己對父母的歉疚.有的寫了對感恩父母的體會。每一篇都情真意切,道出了內心的呼聲。
三、觀察恩情的榜樣
(1)讓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發現父母對子女的愛,如每天對自己的生活、學習上的關心和照顧無不體現父母的愛。父母飽經風霜的臉,漸變粗糙的雙手,不再挺拔的身軀,無不是為子女付出的見證。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并要求記下來或寫感受。這將會使學生體會到親人乃至人間的溫暖,激發他們的感恩情感,使他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
(2)打破恩情的屏障。父母與子女產生心靈的屏障,很大程度上是兩者缺少溝通,教師應有目的地讓學生主動與父母溝通。了解父母的生日,父母的童年,父母的工作情況,父母的愛好等。了解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中父母所做的事,體會父母對子女的良苦用心。
(3)體驗恩情的模樣。子女不理解父母,是因為孩子根本不了解父母到底為子女付出了多少,學校要讓學生抽機會和父母互換角色,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今天我當家”活動,使學生真正明白:“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使其體會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體會到父母之恩深似海。愛心體驗行動實踐。這是感恩父母教育的高潮。在學生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之后.學校不失時機地布置了“愛心體驗行動實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父母之愛。這些實踐包括我為父母煮一次飯、炒一次菜,或為父母梳一次頭、洗一次腳等等.實踐之后要寫出自己的體會,加深內心體驗。六年級的一個同學在《和媽媽換角色》一文中寫道:“吃完飯后,我又打掃房間.收拾東西,還要隨時給‘女兒拿吃的東西。中午做的飯不合‘女兒胃口,又買了一些吃的零食。一天下來,我都快累死了!原來,做個媽媽竟然這么難!”
四、在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
目前,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數學課上教師在教學生認識“年、月、日”時要求學生寫出家長的生日;音樂課程中也有很多音樂作品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了學生的感恩情感,比如《我愛家鄉,我愛祖國》、《大海》可以培養學生對祖國、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感恩之情;《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則唱出對老師的崇敬……我們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發掘教材的感恩教育因素,充分發揮教材優勢,進行感恩教育滲透,讓德育和智育有機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得到品德的熏陶。
教師可以借助教材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學習,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課文《掌聲》中的同學們沒有因為英子是殘疾人而歧視她,反而鼓勵她,給她掌聲,英子也非常感動,而且把這種感激轉化為生活的信心與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乘機教育學生:要學會關愛他人,更要珍惜他人的關愛,好好學習也是回報他人的一種方式。
在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還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與引導。有一位三年級的老師在教課文《可貴的沉默》時,就向學生們提問:“你們當中有誰為爸爸媽媽祝賀生日呢?”大部分學生保持沉默,有學生則在下面小聲回答“沒有”。這時,老師就對學生進行引導:“媽媽十月懷胎把你生下來,你的生日其實就是媽媽的受難日!”“我們是不是應該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在那一天給他們送上一份驚喜呢?”孩子們似乎有所領悟,立刻討論開了:“爸爸媽媽在我的成長道路上付出了許多,我要感謝他們,感謝他們為我營造了溫馨的家庭港灣。”“我要做一張生日賀卡,畫上媽媽最喜歡的菊花。”“我要為爸爸錘背,因為爸爸上班可辛苦啦。”……隨著學生的逐步感悟,他們也完成了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一個自我認識、自我監督、自我調節的過程。
五、及時表揚學生
(1)定期舉行別開生面的調查問卷。問卷一般分兩部分。一部分由學生填寫,一部分由家長填寫,填寫的都是關于生日、喜好、生活習慣方面的內容。有的學生寫道:“我體會到了父母對我的愛,他們的愛在一言一行中,在一點一滴中。”還有的說:“我疼爸爸媽媽的時候少,爸爸媽媽疼我的時候多,長大了我要好好報答他們。”這些語言雖然稚嫩.但我們感受到了孩子們的愛心在萌動、蘇醒。
(2)每學期評選一次十佳小孝星。采用班級上報材料、家長及班主任進行調查采訪、學生評議、社區問卷等形式,每學期評選十名小孝星。其典型事跡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宣傳表彰。小孝星評選活動,為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樹立了一個個鮮活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