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威威
摘 要:海南西部是我國唯一的熱帶荒漠化地區,也是海南省貧困人口最多、扶貧任務最重、扶貧難度最大的片區。基于海南西部干旱片區扶貧開發的現狀及貧困原因總結,從區域資源條件和產業發展基礎等方面分析其所具有的優勢條件,以城鄉統籌、新型城鎮化推動、基礎設施升級、產業優化四個方面為突破口,提出西部干旱片區扶貧開發路徑。
關鍵詞:海南西部干旱片區;扶貧開發;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009-02
一、區域背景
海南島降水量的空間分布差異大,呈東多西少的趨勢[1]。東部地區降水量大,形成海南的多雨中心,其中萬寧是海南降水量最多的市縣,而西部地區降水量小,不足900mm,比東部地區少1 100mm左右,比中部地區少600mm,是海南降水量最小的地區[2]。東方與萬寧緯度位置接近,而降水量僅及后者的一半。與降水量的狀況相反,西部地區的氣溫卻高于同緯度的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3]。氣溫是影響蒸發的主要因素,高溫使水分蒸發加快,因此西部地區蒸發量大于其他地區。 海南西部的蒸發量在2 500 mm以上,遠大于緯度接近的瓊中、瓊海的蒸發量,是其蒸發量的142.32%。海南西部降水量與蒸發量的不匹配,使氣候干燥,干燥度也遠大于同緯度的其他地區,東方干燥度幾乎是瓊中的3倍。從時間上看,海南西部一年中有10個月都是蒸發量大于降雨量,即有10個月屬于干旱狀態。由于大部分降水被蒸發殆盡,使西部地區干旱嚴重,缺水成為工農業生產與人民生活面臨的重大問題。水分供應不足嚴重影響著水稻的生長,是造成該地區低產田比重大的主要原因 [4]。
二、區域扶貧開發現狀
(一)扶貧工作現狀
近年來,海南省西部各市、縣扎實開展扶貧攻堅工作,創新扶貧開發模式,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堅持開發式扶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共投入財政扶貧資金2億多元,用于改善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條件。二是實施整村推進,重點貧困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三是強化產業扶貧,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覆蓋范圍內的貧困農戶戶均增收1 000元以上,貧困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四是加強技術培訓,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提高,扶貧與扶智并重,實施“雨露計劃”,推進扶貧培訓和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五是堅持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合力不斷增強,推動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參與貧困地區的建設和發展,各種社會扶貧資金總計達1億多元。
(二)貧困人口及貧困鄉鎮
西部地區總人口336.4萬人,少數民族49.4萬人,農業人口227.6萬人,占西部地區人口總數的63%,占全省農業人口的40%,農村勞動力人數為135.6萬人。按海南省扶貧標準計算,西部地區貧困人口34.3萬人,占片區總人口的10%,占全省貧困人口的46%,是海南省貧困人口最多的區域。其中,澄邁縣貧困人口29 818人,占西部地區的8.7%;臨高縣94 967人,占27.7%;儋州市75 298人,占21.9%;昌江縣29 164人,占8.5%;東方市54 717人,占15.9%;樂東縣59 174人,占17.2%。
三、西部區域主要貧困原因分析
(一)觀念落后,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之所以一直緩慢,根本原因在于觀念落后。由于經濟落后,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受到制約,農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質不高,思想觀念落后,成為脫貧致富的嚴重障礙。低素質人口和力量薄弱的科技隊伍,是當前制約西部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貧困戶往往缺乏專業生產技術,自我學習能力弱,造成謀生技能和經濟來源渠道單一,遇到困難時期容易致貧返貧。
(二)生產化程度低,產業扶貧帶動乏力
西部絕大部分貧困鄉鎮分布在山地丘陵區,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產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低,農民生產與管理技術落后,尚未形成帶動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的支柱產業,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較困難。特別是工業化水平低,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滯后,沒有形成高附加值、高稅利的農產品生產、加工系列,能發揮帶頭作用的龍頭企業極少,影響了農業的產業化進程,農業的商品率、勞動生產率和科技水平也不能迅速提高,是制約西部貧困地區財政收入增長的關鍵因素。
(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農田水利設施落后
長期以來,對西部貧困基礎設施的投入非常有限,西部貧困地區投資規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貧困村還沒有真正解決行路難、看病難、飲用水難和灌溉難等問題,貧困群眾住房困難突出,自然條件差,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同時,規劃區域由于氣候和地質原因,干旱缺水現象嚴重。水利工程建設滯后,骨干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設施明顯不足,小微型水利設施嚴重缺乏,工程性缺水問題特別突出。
四、海南西部干旱片區發展的優勢條件分析
(一)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多樣
海南西部不僅有原始森林、優質溫泉、奇峰石林、天然溶洞、膠林神韻、水庫湖泊等豐富的山地旅游資源,還具有豐富的濱海旅游資源。在西部濱海旅游資源中,臨高的馬裊灣、后水灣,龍門激浪風景區、排浦灣,昌江的棋子灣,樂東的龍騰灣、龍棲灣、龍沐灣等都具有相當大的開發價值。西部集中了海南主要的森林旅游資源,主要包括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霸王嶺自然保護區,以及山體酷似毛澤東的毛公山等。
(二)人文資源獨具特色
海南西部在非物質文化方面有儋州調聲、海南軍歌、臨高木偶戲、黎族“三月三”風情及黎族樹皮衣、制陶、泥條盤筑法原始制陶技術、鉆木取火、樹皮布、傳統棉紡織工藝、服飾制作等傳統民族工藝;民間剪紙、民間花燈、黎族傳統棉紡織工藝等。其中哩哩美和儋州調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儋州故城和東坡書院也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產業基礎良好
海南西部富鐵礦儲量占國內71%、品位居全國第一的石碌鐵礦,還有樂東金礦等現代礦產資源。同時,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具有良好的條件。澄邁香蕉粉加工廠、樂東水產品加工廠、東方果品碎片廠、昌江芒果加工廠等落地,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優勢農產品生產基地,如樂東的香蕉、設施農業生產基地,東方菊花生產基地,澄邁的福橙、日本地瓜生產基地,臨高的水稻制種、漁業生產基地,昌江的芒果、香水菠蘿生產基地,儋州生豬生產及甘蔗生產基地等,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四)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農業自然資源豐富,發展優勢特色產業仍有較大空間。耕地資源較豐富。耕地面積283.4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43%,人均耕地面積1.4畝,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2畝。其中水旱田130.2萬畝,旱地153.2萬畝,分別占全省37.5%和49.4%。西部市縣海岸線長,港灣眾多,有141萬畝海域可供養殖利用,其中發展深水網箱養殖面積有30.7萬畝,適合底播養殖有44.9萬畝,可利用灘涂12.6萬畝,內陸也有14.5萬畝山塘水庫適宜發展淡水精養,漁業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五、西部干旱片區扶貧開發路徑
(一)統籌兼顧,分區發展
根據區位條件、發展基礎及資源環境,將西部片區劃分為三個區:(1)重點建設區,主要包括縣城、鎮區、產業園區以及高速和鐵路沿線開發區和重點項目區。充分利用較好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條件,集聚資源、人才、資金、產業等有利要素,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推動城鎮化加快發展,著力提高綜合承載能力。(2)農業發展區,主要包括傳統的農業生產基地、低山丘陵地區和農村居住區。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加大水利和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3)生態保育區,主要包括森林和各級各類禁止開發的自然文化保護區域,靠近海南省中部生態核心區,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為主,除適當發展生態旅游、種養殖業和必要的科學實驗外,限制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二)推進新型城鎮建設,提升區域空間發展結構
拓展區域功能,促進人口與產業向重點城鎮集聚,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拓展城鎮空間,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擴大就業渠道,提高人口集聚能力。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城鎮道路、供水、生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進公共交通、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地區發展環境
加強整個西部片區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提供有力保障。加強西部地區綜合水利工程建設,從根本上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改善旱區生產生活條件。加強綜合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從大區域上進一步改善西部地區交通運輸條件。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提升農村電網供電能力和質量,實現戶戶通電、城鄉用電同價。加強西部地區通信網絡建設,增強信息服務能力。推進城鄉“三網融合”工程。推進城鄉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應用工程,構建網絡化公共服務平臺。
(四)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產業扶貧功能
發揮資源優勢,優化產業結構,延伸拓展產業鏈條,強化產業扶貧功能,加快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區域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奠定基礎。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發展適應地方生態的特色產業,按照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建設冬季瓜菜、熱帶水果、南繁種業、橡膠等一批農業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海洋經濟,致力打造藍色“聚寶盆”。鞏固發展近海捕撈、海水養殖等傳統優勢產業,積極發展遠洋漁業、鼓勵漁民開展深海網箱養殖,推廣海水養殖優良品種。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機遇,大力發展休閑漁業。構建西部新型工業產業集群,按照點狀布局、集約發展的原則,做大做強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大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林紙一體化、礦產資源加工等產業集群。
參考文獻:
[1] 王勝,吳坤悌,陳明.1961年以來海南島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廣西氣象,2006,(1):24-27.
[2] 車秀芬,李偉光,陳匯林,等.標準化降水指標在海南西部地區干旱監測中的應用分析[C]//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干旱與減
災——第六屆干旱氣候變化與減災學術研討會分會場,2008.
[3] 高素華,黃增明,張統欽,等.海南島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
[4] 李香,趙志忠,李鵬山.海南島西部干旱區樂東縣水稻生產潛力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78-82.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