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穎
摘 要:農業經濟學科是建國以后國家大力扶持和發展的一個學科。通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農機經濟學科在教學改革中成效顯著。它以培養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為學科培養目標,總結出“一條主線,兩個并進,三個提高”的教學模式,“三維結構”的教學方法,多元性評價方式和綜合性實踐活動等。這些創新性的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改革具體措施,在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學生綜合素質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233-02 在新形勢、新環境的要求下,農業大學背負著更加重大的責任,即為全國農業生產和農業經濟輸送高級人才。它所輸出的農業人才不僅僅要精通專業知識,還要具備高尚的人格、崇高的道德觀念、創新性思維方式等優良的品質。這就要求我們農業類高校要轉變舊的、不符合社會需要的教學觀念,重新審視并重新制定符合社會潮流的培養目標,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究新的教學方法,以符合新時代發展對于農業教育以及農業人才的要求。
一、教學培養目標的確定
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為目標,農業經濟學科在均衡發展學生德、智、體、能等各項能力的同時,要重點注意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一是學習能力。在大學階段,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該是主動的知識采集者、分析者和利用者,是新型的主動性學習的人才。二是表達寫作能力。學生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流暢、明確、簡潔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三是寫作能力。除了口語表達能力外,學生們需要撰寫各種調查報告、科研論文、工作總結等各種書面材料,所以學生的寫作能力必須過關。四是實踐能力。大學生不能僅僅在象牙塔中坐而論道,空發道理。而應該理論結合實際,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不帶偏見地解決實際問題。五是創新能力。學生在學習的同時,不能拘泥前輩,一定要根據實際進行創新性研究,在創新中培養靈活思辨的能力。六是協作能力。新時代的農業工作內容龐大復雜,大學生必須形成與他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習慣。
二、教學模式的設計
農業經濟學科在課程教學中詩中貫穿一個主線,就是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教學過程的主線,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詩中堅持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以保證教學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在堅持培養學生的總體素質的同時,農業經濟學科還保證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各種能力的培養齊頭并進,課堂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齊頭并進。不僅僅將學生培養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還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各種能力的人,不僅僅關注課堂理論的學習,更側重于學生在實踐中的獲得。最后,農業經濟學科還全面關注學生德、智、體、美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
三、制訂教學計劃的原則
在黨的理論教育方針的指導下,農業經濟學科課程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遵行的一個總體的指導原則是:學生的德、智、體、能多方面全面發展。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堅持“以人的教育”為主要內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使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教學計劃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根據學科的特點,加強課堂理論和課外實踐的結合力度;農業經濟學科的課程內容要與科研實踐、社會實踐相銜接互補;在教案的選用和教材的更新方面,堅持使用統一編訂的教材,同時合編教材和自編教材作為必要的學習補充,擴充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將理論和知識統一起來,服務于技能和素質的提升。
四、農業經濟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1.在教材的選用上。針對農業經濟學科課程的不同方向,如果本科目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國家統編教材是學生學習、教師參考的首選目標。如果本科目沒有國家統一編訂的教材,那么與其他院校合編的教材或者其他的優秀教材也可以使用。高校自編教材、教研組自編教材也可以作為學習材料來使用。無論是統編教材還是合編教材,亦或是自編教材,他們所選用的或更新的內容必須遵守以下原則:第一,教材中的內容必須真實、可信,能夠指導學生在實踐中的行動,經得住現實的考驗。第二,教材中所選取的知識必須是有用的,有價值的,并非隨便編造的。而且這些知識必須體現本學科的學科特點,結合本學科的內容,科學合理地進行編排,包含了目前學界的最新觀點,體現了本學科最前沿的發展水平。第三,這些知識一定要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接受情況而有目的地進行選取的,能夠使學生沒有困難地接受,并且對學生的思維有所啟發,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讓他們能夠在學習中不僅僅能獲得同類型的知識或相關知識,而且能夠對于以后的工作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2.在教學方法上。農業經濟學科的教學方法一定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根據課程內容、授課環境和條件、接受對象這三個維度進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教學。針對教師教課、學生學習、上課過程這三方面的內容和特點進行程序化的設計。教學設計要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預期等內容,分層次制定教學方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從學習目的的了解,到學習內容的掌握,都要有所收貨。在上課過程中,教師的教課要貼近實際,與具體的操作實現銜接,以便實現教與學的共同目標。
3.在考試方法上。在傳統的考試中,學生的主要工作是考前狂背,在短時間內快速記憶一個學期的學習內容。他們通常將一個學期的內容給整理出來,然后通過記憶重點的方式,在考試中獲得一個不錯的分數。這種傳統的考察方法根本無法兼顧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專業素養的習得。改革后的農業經濟學科考試內容應該體現學生對于理論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知識自學分析的能力、實踐能力、寫作能力、創新能力、表達分辨能力、協作能力、文明舉止表現等內容,通過開卷或閉卷、檢查筆記、撰寫論文、課堂演講、學習表現等形式進行多樣化的考核,客觀、全面地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史金善.新時期農業面臨的新問題和農業經濟學科的發展趨勢[J].農業科技管理,2005,(2).
[2] 許家林,等.面向21世紀的高等農經管理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及體系的改革[J].農業經濟問題,1996,(4).
[3] 王雅朋.對農業經濟管理學科建設與創新的思考[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