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菁雯
悄然間,軍事節目,這個一般印象中并不受觀眾“待見”的電視節目類型,占據了電視熒屏。據不完全統計,全國31家省級衛視中,至少有15家創辦軍事節目,已占全部節目時長的13%。央視一索福瑞(CSM)的調查數據還顯示,“71座城市,40檔軍事節目,日均播出時間39.5小時。”
軍事節目風起云涌,是看不見的“市場之手”?還是一股潛在的社會思潮?
“收視率是一把刀”
“收視率是一把刀,就架在脖子上。”薛濤是中部某省電視臺的軍事節目制片人。每天清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用手機打開電子郵件,收視率數字若在“0.08”以上,他就會松一口氣。
“0.08”,是電視臺給欄目組制定的及格分,數線。倘若一個季度的平均收視率高于“0.12”,欄目組還會得到“收視季度獎”。相比《我是歌手》、《快樂大本營》等動輒千萬元成本的綜藝節目,軍事節目算是真正的“四兩撥千斤”——制作團隊支付幾百到數千元不等的勞務費,就能邀請幾名軍事專家侃侃而談。
電視業界普遍認為,軍事節目受眾面相對較窄,觀眾固定、規模也不大。“我們的監測數據顯示,有相當一部分軍事節目,電視收視率并不是那么高,但是在央視網上,有相當一部分節目的點擊率是排到前十位的,甚至有的排到前五位。”中國傳媒大學受眾研究中心主任劉燕南也很納悶。
如何讓軍事節目由“對象型節目向公共型節目”轉變,“讓家庭婦女也愛看軍事節目”是關鍵。
為此,各大衛視使出渾身解數。2012年以來,而紛紛將“真人秀”這一節目形態,引進軍事節目領域。熒屏上,不再局限于幾位專家圍著一張桌子侃侃而談,而是把戶外探險、游戲競賽等流行元素,引入軍事“真人秀”。
從“禁區”到百花爭奇
海外戰爭,讓中國軍事節目走向市場化。
剛剛退休的國防大學少將張召忠能同時出現在央視7套、廣東衛視、吉林衛視等臺軍事節目中。張召忠敢于發聲,還能將復雜的軍事問題以平實、形象化的方式講述,也偶發“霧霾可以防御激光武器”“黃海海帶會阻止美國潛艇”之類的詼諧。這些特質,使他成為各家衛視競相合作的“明星大腕”進而見證了中國電視軍事節目的市場化之路:制作軍事節目曾經是央視的“特權”,直到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躍躍欲試的各省級衛視,才得以不定期地邀請軍事專家做客熒屏。而2003年,海外戰爭打響,這才是真正的分水嶺。
張召忠少將回憶,2003年前,全軍范圍內也只允許極個別的軍事專家出鏡,還必須“一事一報、一事一批”。漸漸地,才形成今日專家云集屏幕的熱鬧場面。
鳳凰衛視《軍情觀察室》正是開播于此際。《軍情觀察室》之后,多人異地主持、美女節目主持、情緒激動地播放節目,幾乎成為各大衛視軍事節目的標準配置。
于是,各家衛視又開始摸索軍事節目的差異化。深圳衛視《軍情直播間》憑借身居特區的優勢,時常邀請內地和港澳臺專家聯袂出鏡,讓相對封閉的軍事節目圈,能夠發出獨特的聲音。而廣東衛視的《全球零距離》,則把“3D”新技術引入演播室,吸引年輕觀眾群體。
不過,優質的報道資源才是最重要的。有細心的軍迷發現,北京衛視《軍情解碼》欄目片尾的鳴謝、編審等都指向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新華社的軍事新聞發布機構,其人員隸屬卻歸解放軍總政治部。
這是獨一無二的資源。
究竟為誰服務
傳統的政治語境中,軍事節目要服務于軍隊。政府和軍隊系統的語境中,軍事節目依舊被定位為“服務人民軍隊”。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廣播新聞與電視新聞》中,仍然把《國防時空》等軍事節目定性,“面向軍人或軍人家屬的對象型節目”。
但是除河北衛視《國際靜觀察》是每周六、日中午11:55播出,其他各省級衛視的14檔軍事節目中,全是21:20以后推出。
這些并不迎合解放軍戰士作息時間的新興軍事節目,受眾究竟是誰?
解放軍出版社2000年6月發行的《軍事新聞學概論》一書中,將電視軍事節目描述為,“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重要宣傳陣地,擔負著‘喉舌的使命。”
迄今,央視軍事節目的制作團隊還是清一色的軍方陣容,雖然幾經變革:1965年,中央電視臺成立軍事組,確立“立足部隊、面向全國”的宣傳方針;1979年12月23日,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央電視臺軍事組改為軍事部,定為正師級單位,列入軍隊編制,接受中央電視臺和解放軍總政治部的雙重領導;1996年,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成立,開始制作軍事節目主要供央視新設立的“軍事一農業頻道”播出。
央視軍事節目的成員也依舊身兼兩重身份:一是有部隊編制和序列的現役軍人,一是作為記者、編輯,他們忙碌著收集新聞、傳播黨和軍隊的聲音。
“軍事節目獨有的保密性和政治性,這使得它不能完全按照普通電視節目的傳播特性和軌跡發展。”知名新聞傳播學者展江分析,隨著改革開放進程不斷向前邁進,電視節目開始走向市場化,軍事節目才開始打破原有的壟斷格局。
“作為軍隊學者,必須要理性客觀的分析,既要增加國民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情懷,又不能搞得庸俗化。媒體的發行量、收視率上去了,但是會刺激民眾的情緒,很可能導致社會動亂,這哪是愛國主義?哪是優患意識?這才是別有用心。”一名不愿具名的軍隊“外宣專家”多次參與電視節目。他坦言,即便電視軍事節目進入市場化的時代,國家利益與市場邏輯的矛盾也有時會糾葛不清。
“學者”與“專家”
軍事節目泛諸熒屏,所引發的社會爭議已持續多年。早在2012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廉政研究院院長、教授喬新生就撰文《電視里為什么充滿著喊殺聲》。喬新生教授批評,這是一種民粹主義的表現:當今中國社會正處于矛盾積累和爆發時期,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觀眾對同一個新聞事件具有不同的價值判斷,因此,電視節目想要贏得所有觀眾的青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為了避免產生矛盾,同時也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風險,某些電視新聞媒體在軍事沖突節目上大做文章,用所謂的民粹主義轉移觀眾的視線。
南方周末、南方防務智庫的網絡調查中,有12.88%的受訪者擔心,過分渲染軍情危機,不利于和平主義的發展。高達73.62%的受訪者則認為,這能更好地宣傳國防,促進觀眾對軍隊的了解,有利于軍隊建設。
官方語境中,中國軍隊和國防建設始終面臨兩大課題:一是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軍隊能否跟上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打贏未來可能發生的高科技戰爭;一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軍隊能否保持人民軍隊的行質、本色和作風,始終成為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中國軍隊建設要“打得贏、不變質”,電視節目也不能脫離這一主題。
“軍事節目必須納入國家安全的軌道,實行行業準入制度。”一名行業管理人士認為,軍事節目的功能必須服務國防,及時傳播軍隊各方面建設的情況,豐富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就是為軍隊國防建設提供輿論支持,絕對不能允許粗制濫造、商業炒作靚男俊女,以消費軍隊形象。
不過,多位接受采訪的軍方專家認為,中國人有居安思危的傳統,尤其近代以來屢遭外來侵略,內心深處都有危機感,“軍事節目是軍隊與社會、媒體融合的產物。倘若禁止或管理過死,就是自斷雙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