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文
【摘 ? ?要】嬰幼兒隨時都處在周圍社會環境中,他們所看到的、聽到各種人、事、物都會對他們有影響,其社會性是在與周圍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的,嬰幼兒社會性的學習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由此決定了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指導者要幫助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則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嬰幼兒 ?家庭 ?社會 ?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1.188
家庭教育是幼兒社會化的開端,對其一生品德、個性、價值觀等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社會化教育的內涵遠遠超過了德育的范疇,它包括:自我意識方面,即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情緒情感方面,即情緒表達與控制、道德感;社會交往方面,即交往態度、交往能力、文明行為習慣等。
一、 指導家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的要點
嬰幼兒隨時都處在周圍社會環境中,他們所看到的、聽到各種人、事、物都會對他們有影響,其社會性是在與周圍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發展的,嬰幼兒社會性的學習具有很強的模仿性和潛移默化的特點,由此決定了家庭環境的重要性,指導者要幫助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則顯得至關重要,指導家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主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一)指導家長營造豐富多樣的物質環境
積極的環境首先應該是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物質環境。環境在物質上的貧窮和匱乏,往往意味著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動和交往的機會,它包括整潔有序的生活環境、寬敞明亮的活動空間及玩具等。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可使嬰幼兒產生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相反,家庭空間的局促狹窄可能導致孩子潛在的心理壓抑。同時,在家庭生活中,合理的膳食搭配也有利于嬰幼兒的情緒情感的健康發展。新加坡兒科專家發現,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大多由偏食所引起,特別是蔬菜吃得少的孩子,會出現情緒不穩定及牙齒不好的問題。因此,指導者要幫助家長努力為兒童提供適宜、積極的物質環境,以此來維持、鞏固和強化積極的社會行為。
(二)指導家長營造寬容而接納的精神環境
一個寬容的和接納的外在環境,有助于嬰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的發育,而這種良好的自我意識和個性,又將反過來鼓勵他們形成對社會的良好認識、情感和行為,鼓勵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和充滿自信地與外界交往。
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創造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善于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表現得積極樂觀向上,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也能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對孩子如何調控消極情緒,如何延遲自己的需要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家庭關系緊張,孩子極易產生焦慮不安、自卑、恐懼等不良情緒。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基礎,久而久之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家庭生活內容的豐富與否也會影響幼兒情緒情感的發展。豐富的家庭生活內容能使幼兒生活得快樂、滿足,處于良好的情緒狀態,因而有利于其初步的情感調控力的培養。所以指導者要指導家長經常開展如做做手工,照料花草,到戶外散步,雙休日和節假日一起去郊游、旅游,串串親戚、朋友等豐富的家庭活動。
二、 指導家長促進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技巧
自我意識是嬰幼兒社會性認知發展中的重要方面,自我意識的發展有助于幼兒妥善處理自己與環境和他人的關系,如認識到人的態度、體驗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關系、共享社會經驗、實現共同目標等。
(一)指導家長幫助嬰幼兒促進自我認識的發生
指導者要指導家長有意識地促進孩子認識自己,用多種方式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變化,意識到自己的成長。如建議家長經常帶領幼兒做“認識我自己”的游戲。根據嬰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規律,他們對自己的了解是從身體開始的。指導者可以建議家長在與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當孩子躺著的時候,大人可以有意識的觸動孩子的小手小腳,通過碰觸刺激孩子手部腳部的肌肉,引起孩子相應的動作,有利于中樞神經的發育,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四肢的存在,也可以使孩子獲得愉悅的感受。對著鏡子給孩子的鼻子上點個紅點,給孩子柔軟的紙巾,對孩子說:“寶寶把紅點擦掉”,開始孩子很可能去擦鏡子里“寶寶”的紅點,不要去糾正他,讓他去擦鏡子,擦不掉,然后示意孩子擦自己的臉。反復這樣做,孩子就逐漸會區分真實的自己和鏡子里的自己。這個游戲會讓孩子情緒愉快,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發展自我意識。
(二)指導家長促進嬰幼兒的自我情緒的體驗
一歲以后嬰兒的自主性開始發展,他們開始要求自己做事,如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洗手等。雖然他們做得不好,卻總是在做。指導者應該告訴成人要保護他們的主動性,多給孩子提供自己做決定的機會,鼓勵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指導者要提醒家長一定要有耐心,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學會并完成事情,要經常運用有效表揚的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并用欣賞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孩子,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善于運用肯定性、的語氣和孩子對話,不斷引導孩子體驗成功,在成功的體驗中孩子的自我意識就會不斷增強。
(三)指導家長促進嬰兒自我意識的發生
孩子在出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經開始了同伴間的相互交往。嬰幼兒只有在與周圍有關人的接觸中,才有可能認識和了解他們并產生情感,嬰幼兒也只有在與同伴交往中,才能真正體會行為規則的重要性,真正理解規則的含義,并產生自覺克制自己不良情緒與行為的愿望。也只有在與同伴交往中,嬰幼兒才能真正學會如何與人交往,積極對待別人,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處理矛盾、糾紛。同伴關系對嬰兒個性、自我意識的形成及今后的發展都有微妙而巨大的影響。嬰幼兒在同伴交往中的地位及其早期友誼的建立,都會影響嬰幼兒自我的形成。因此指導者要告訴家長應有意識地給孩子創造一些與同伴交往的機會,如與鄰居的同齡孩子、與親戚的同齡孩子定期活動,在與同伴的友好相處中,孩子會學習體驗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想法,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學會考慮自己的舉動對別人的影響,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從而實現自我調節。積極與同伴交往還可以從同伴身上學習如何調控自己的情感。與同伴交往中的小矛盾會使孩子們學會如何與別人協調,如何抑制自己不合理的愿望,如何處理同伴關系等。所以,指導者要建議家長應該多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多帶孩子出去玩,幫助他認識、結交新伙伴,以此幫助幼兒松弛緊張情緒、宣泄消極情緒,產生一種滿足和快樂的情感體驗。
三、 指導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方法
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揭示了良好行為習慣對于人一生的重大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于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生活質量,影響個人一生的幸福。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將來獲得成功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一)指導家長在生活中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3歲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指導者要幫助家長抓住這個關鍵期,以正確的行為規范教育孩子,讓孩子養成受益一生的良好習慣。如在家里,要指導家長幫助孩子形成早睡早起、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對于孩子的好習慣,家長要及時給與表揚和欣賞,讓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良好習慣的培養。
(二)告訴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明確
習慣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不能操之過急,指導者要提醒家長不要急不可耐,要反復訓練,使習慣成自然。指導者要提醒家長注意孩子在第一次的行為,如當孩子第一次罵人時,他往往覺得是好玩,如果家長對孩子的表現沒有明確的態度,如不理睬,那么就會在無形中增加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從而養成不良的習慣,所以指導者要告訴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要明確,對于好的行為好及時肯定,不好的行為要及時否定。
(三)提醒家長要寬容對待孩子的壞習慣
很多家長一旦面對孩子的壞毛病時,就會表現得大驚小怪,嚴肅批評,其實批評只是教育方式的一種,也不能經常使用,可能會影響其使用效果,而且批評是一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容易驚擾到孩子,也嚇到了自己,所以指導者要提醒家長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不能一味斥責,而要用心教育。如首先家長應該表現出寬容的態度,表示出他們的理解,用溫和的語言來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要說“如果你不改,就要挨打”之類威脅的話語,而應該用“你很乖,如果……就更乖了”之類的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