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培松


在高中生物學學習中,適量的習題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一方面對學生來說,它是鞏固學生學科基礎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另一方面對教師來說,它是教師考查診斷學生階段性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對習題的處理方式是:學生課下寫,教師課上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總是遇到這樣的困惑:教師自認為曾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分析很到位的相似或相關,甚至相同的習題,在學生們再次遇到時,不少學生仍然會表現出不知所措,正確率不高,表現出似乎對前面的分析沒有任何印象。為什么會這樣?這可能是很多教師都思考過的問題,究其原因,可能與傳統的講評題方法有關。美國教育界有這樣一句話:告訴我,我會忘記;分析給我聽,我可能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能真正理解。教學實踐表明,讓學生來講評題,不失為一種有效方法。
1 調動積極性,增強主體性
讓學生來講評題,可把習題講解的任務拋給學生,這必會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回憶圍繞習題中出現的相關知識點。當他們遇到沒有印象或模糊不清的知識時,也會查找教材或資料弄清楚。這樣無形中達到了要求學生對知識進行復習鞏固的目的。由于每一個學生都有講評每一道題的可能,也使得每一個學生逐漸養成認真對待每一道習題的習慣。生物由于學科特點,不少習題往往需要判斷文字敘述的對錯,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學會研題的能力,同時幫助學生進一步界定相關概念,更能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識和把握,加深其對相關概念的記憶和對相關問題的理解。新課程改革倡導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講評題改變了傳統的模式:由教師講評改成了學生講評,由學生聽變成教師聽和評論。在做題環節和講評習題時,學生積極參與,他們學習的主體性在習題的處理中得到了始終貫穿。
【例1】 下列是有關細胞分裂的問題。圖1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每條染色體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請據圖回答:
(1) 圖1中AB段形成的原因是 ? ? ?,該過程發生于細胞分裂間期的 ?期,圖1中CD段形成的原因是 ? ? ? ?。
(2) 圖2中 ? ?細胞處于圖1中的BC段,圖2中 ? ?細胞處于圖1中的DE段。
(3) 就圖2分析可知,該細胞含有 ?條染色單體,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之比為 ? ,該細胞處于 ? ? 分裂的 ? 期,其產生的子細胞名稱為 ? ? ? ?。
學生講評:
學生甲:(1)從圖1分析可知,AB段為有絲分裂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BC段所處的時期為有絲分裂的前期到中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到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著絲點分裂,DE段所處的時期為有絲分裂的后期到末期或減數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
學生乙: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根據細胞中染色體行為可以判斷細胞所處的分裂時期,甲圖中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已經分裂,判斷為有絲分裂后期,所以染色體數目加倍,且同源染色體對數由原來的2對加倍到4對;乙圖中同源染色體分離,判斷為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丙圖中無同源染色體,且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赤道面上,判斷為減數第二次分裂的中期。根據(1)小題中的分析,處于圖1中的BC段的細胞是乙和丙,處于圖1中的DE段的細胞是甲。
學生丙:乙細胞處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著絲點沒有分裂,1條染色體仍包含2個染色單體、2個DNA分子,所以,此細胞的染色單體數為8,染色體數與DNA分子數的比例為1∶2,該細胞最終分裂形成3個極體和1個卵細胞。
學生丁:只有初級和次級卵母細胞,因此接下去的分裂是細胞質不均等分裂,又據圖2乙細胞內沒有同源染色體,所以此細胞為次級卵母細胞,它分裂產生1個第二極體細胞和1個卵細胞。
教師感想:通過學生上課的講評,教師把課堂主角給了學生,使習題課真正成為學生能主動參與、自我反思和真正獲得成就感的課堂。這道習題涉及的是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相關知識,在學生講評過程中,筆者感受到學生為了更好地講評試題,課前已積極開動腦筋回憶或查找資料弄清了圍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相關知識,尤其是對兩種分裂方式的分裂過程的清晰掌握,通過此題,學生主動比較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2 呈現思維性,體現理解性
學生講評題,講的學生是對習題的認識,對習題的處理方式。講題的過程呈現的是學生“原生態”思維邏輯,反應的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為了講評好習題,使講評的思維清晰,學生在做習題時必然會加強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甚至把前后知識連貫起來進行再加工,所以學生講評題的思維性要求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而對知識的加深理解又幫助了他們講評題思維的邏輯性和連貫性。
【例2】 葉綠體產生的一個葡萄糖分子進入相鄰細胞中被徹底氧化分解,這一過程中葡萄糖分子至少需要穿過生物膜的層數是( ?)
A. 3 ? B. 4 ? C. 5 ? D. 6
學生講評:
學生甲概述:這道習題涉及是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細胞器膜相關情況。具體需要掌握光合作用產物葡萄糖所在場所,然后是進行呼吸作用中的有氧呼吸方式,在以上過程中需要經過哪些生物膜。
學生乙詳述:光合作用的光反應階段產生葡萄糖,場所是葉綠體基質,從葉綠體中出來需跨過雙膜結構的葉綠體,再跨過該細胞的一層細胞膜和相臨細胞的一層細胞膜,由于一個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已在相鄰細胞質中被分解為二分子丙酮酸,所以葉綠體產生的一個葡萄糖分子是不可能進入相鄰細胞的線粒體內的。因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兩層膜在這里不該計算在內,正確答案應選B。endprint
教師感想:經過學生的“說”,教師了解了學生的思維軌跡,學生在盡情發表對問題的看法及其對知識的理解中流露出他們的思維或認識寬度與深度,有利于教師在總結點評時,掌握習題講評切入點以及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從而使教師更具有針對性。
3 暴露錯誤性,養成反思性
讓學生講題,學生講的是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以及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在講的過程中,學生會從某種程度上暴露對知識認識上的偏頗,這無疑會幫助教師捕捉到學生在知識理解和掌握上存在的缺陷。教師得以及時給予學生糾正問題,對癥下藥,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治和糾正。同時講評題習慣的養成會讓學生無形地形成評價意識,追問反思:知識是否真正掌握?題目用到了哪些思考方法和解題技巧?將題目改一改自己還會不會?學生會逐漸形成對學習的反思性。
【例3】 貯藏水果和糧食時,充入CO2或抽取空氣,能延長貯藏時間,主要是由于( ?)
A. 抑制有氧呼吸 B. 促進有氧呼吸
C. 抑制無氧呼吸 D.促進無氧呼吸
學生講評:
學生甲:呼吸作用指的是細胞內的有機物在氧氣的參與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的過程。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濃度高都會抑制呼吸作用。
學生乙: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氣,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增加CO2的濃度對呼吸作用有明顯的抑制效應。這可以從化學平衡的角度得到解釋。據此原理,在貯藏水果、糧食時,增加CO2的濃度也具有良好的保鮮效果。因為增加一定量的CO2,抑制了水果、糧食的呼吸作用,減少了有機物的消耗,從而延長了水果、糧食的儲藏時間。正確答案選A。
答案B、C、D也有學生選擇。選B的學生認為:自己沒認真看題,憑經驗應該促進有氧呼吸否則食物會死亡爛掉的,現在自己懂了。選C或D的學生認為:充入CO2或抽取空氣為了造成無氧環境,直接想到無氧呼吸,以后不能缺少分析憑感覺答題這些豐富靈動的感受使學生產生共鳴,無形中做到引以為戒。
教師感想:通過學生的講題,使學生把問題暴露出來,教師在總結點評時可以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進行糾正。同時學生們課堂上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也使他們參與到對困惑問題的深思、質疑和解釋的過程,會使他們影響深刻,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說題習慣的養成也會在無形中讓學生形成評價意識,對學生也是一種很好的提升。
總結與思考:
通過讓學生講評題,教師由演講者變成了組織者和點評者,更多時候是聽眾,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等等優點。這種習題教學模式符合新課程理念,但這種教學模式勢必影響教學時間,使得原先一個課時能分析完的習題現在變成不可能,如何處理好這個矛盾,又能實現最終真正提高習題講評效率,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毛曉燕.例談一種有效的習題講評模式——學生說題[J].生物學教學,2014,39(3):3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