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慧
摘 要: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打工子弟學校生存和建設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質量三個方面入手,在深入調研北京市房山區某打工子弟學校個案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現階段來京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保障農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義務教育權及如何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質量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打工子弟學校;義務教育;質量
中圖分類號:G5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6-0163-02
改革開放以,作為一線城市的首都北京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務工人員,不可否認他們為北京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也給北京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流動人口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尤為突出,孩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然而許多打工子弟卻享受不到與北京同齡人平等的受教育權。義務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石,是提高整個民族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中之重,我們要保證每一個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青少年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
本次調查的目的,旨在探索現階段北京打工子弟小學教育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并就如何為外來打工人員子女提供良好的義務教育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以保證北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能夠接受良好的義務教育,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調研對象與方法
(一)調研對象
北京某打工子弟學校的學生、教師及教輔人員。
(二)調研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文獻全面的、準確地掌握來京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現狀。
2.訪談法。通過與師生面對面地交談來客觀地了解學校的教育現狀,為了保證訪談的針對性,本次采取嚴格的結構式訪談,事先擬定訪談提綱,列出所有想要了解的問題。
3.實地觀察法。進入學校實地了解觀察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情況和在校生活現狀,參與到學生與老師的互動之中,并通過幫助老師一起授課的方式以局內人的視角對打工子弟學校課堂進行觀察。
二、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現狀分析
(一)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
1.北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須持“八證”。北京市豐臺區要求打工子弟入學需持“八證”,即家長身份證、戶口本、暫住證、原籍地政府開具孩子無人看管證明、住房租賃合同、家長務工證明、防疫證和轉學證。
目前,在各方輿論呼吁下,其中的暫住證制度逐漸變成了居住證制度,持證的流動人口可憑證享受到子女教育和醫療等一系列市民待遇。即便如此,流動人口子女在入學方面仍面臨較大的困難,根據北京最新的暫住證辦理辦法,要辦理暫住證需要具備五個條件:住房居委會證明、房主身份證復印件、房主房產證復印件和暫住人員身份證原件等。另外,合同租住人員除須提供以上五個資料外還須提供合同原件。這樣一來就給貧困地區的外來務工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家長務工證明也給外來打工人員子女上學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外來務工人員大部分在建筑、搬運等行業打工,而有的務工人員所在打工單位無法為學校提供家長務工證明。
2.大部分打工子弟被公立學校拒之門外,只能就讀于打工子弟學校。北京外來打工子女大部分只能進入打工子弟學校讀書,公立學校以各種的理由將他們拒之門外。一些城鄉結合部的公立小學,一旦有大量打工子弟進入,當地的北京家長就會想方設法將自己的孩子轉到其他學校,北京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不能和打工子弟一起念書,會被帶壞而不利于孩子的發展,北京家長的強烈反對也是大部分公立學校不收打工子弟的重要原因之一。外地來京打工人員子女融入北京較為困難,進入公立學校也越來越難。
(二)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艱難
1.非正規打工子弟學校辦學場地難以保障,經常因開發而被拆除。北京共有300余所打工子弟學校,但是通過政府審批的僅有60余所,其余的學校屬于“非法”,且地處偏遠。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些“非法”的學校經常因為土地開發而被拆除,這樣孩子就要到更偏僻的地方上學,或者輟學。
2.非正規打工子弟學校資金運轉艱難。由于未經審批的打工子弟學校享受不到財政撥款,學校辦學經費緊張。為了保證正常教學,就不得不要求學生額外繳納學費,對于收入水平低且不穩定的農民工家庭來說這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很多農民工子弟因為學費問題在北京讀不起書。即使上學也極其不穩定,一旦父母的工作出現變故就要馬上退學。由于缺少資金,打工子弟學校的基礎設施不完善,不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設施和健身器械,大部分學校沒有機房,不能上計算機課,就算有的打工子弟學校有機房,機房里的電腦已經不能使用,形同虛設。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工資支出也給打工子弟學校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給老師的工資太少留不住人,給教師的工資太多了學校又負擔不起。
3.師資隊伍不穩定且流動性大。由于工資水平低,學校又提供不了“三險一金”等福利待遇,打工子弟學校教師的權益無法與正規學校的教師權益相提并論,打工子弟學校招聘教師一直很難,學歷稍稍高一點的本科畢業生不愿意來打工子弟學校任教,在職教師只要找到稍微好一點的工作就會跳槽,師資隊伍不穩定且流動性大。目前,北京有300余所打工子弟學校,有6 000~7 000名教師,他們在高勞動強度、低工資和沒有任何社保和醫保的條件下,默默地承擔著北京地區十余萬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工作,他們的生存現狀也很艱難,令人擔憂。
(三)打工子弟小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1.教師學歷和素質偏低。通過訪談發現,在打工子弟小學就職的教師中將近一半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本科教育,有的只上過十二年學,還有的只上過九年學。而且有一半的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證,沒有受過專業技能訓練,這樣的師資水平很難保證教學質量。教師不但在教授文化知識上無法勝任,而且在孩子犯錯誤時也不懂得如何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往往是體罰代替了教育,對學生的人格發展造成一定的傷害,導致學生產生自卑感,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不利影響是很大的。endprint
2.教師數量配備不足,教學任務量大,跨年級跨科目授課現象普遍存在。由于師生比過低,教師工作壓力很大,再加上勞動報酬低,多講課也沒有太多的錢可以賺,教師根本不愿意講太多的課,講課的積極性普遍不高,且授課質量得不到保證。由于教師配備不足,而且教師精力有限,教學計劃很難完成。
3.教師家庭負擔較重,對于精力牽扯較大,難以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在訪談中了解到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普遍家庭負擔較重,對于精力牽扯較大,有一半以上的教師都已經成家并且有孩子,上有老下有小,還有20%的教師與家人兩地分居,大部分的工資都要寄給家里養活老人和孩子,生活負擔沉重,生活的不安定和艱難,使得教師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學工作。
4.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教學管理不規范,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從訪談中發現很多打工子弟學校監督機制很不健全或者缺乏,教師在備課等環節上也沒有統一的要求。課程準備得好不好,全在于教師們的責任感強不強,學生們吸收得好不好,全憑學生們自己的領悟力,導致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5.學校只能提供基礎科目的教學,難以滿足素質教育的需要。大部分打工子弟學校都只開設語文課、數學課和英語課等基礎課程,由于缺少教師,諸如美術、手工和音樂等與素質教育相關的課程不能開設,這顯然是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發展,或許很多孩子的天分被埋沒了。
三、解決的對策與建議
(一)針對外來打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
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政府應該放寬相應政策,政府對于一些貧困支付不起學費的打工子弟應該給予適當的補貼和學費減免政策。同時規定公立學校都要按照一定的配額接收打工子弟,對于接受打工子弟的公立學校給予獎勵和政策支持。
(二)針對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艱難問題
針對打工子弟學校生存艱難問題,政府一方面應完善相關政策,另一方面要增加資金投入,當地政府應該在資金和政策上對于打工子弟學校給予扶持,使打工子弟學校能夠健康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對于那些非正規的打工子弟學校,可以由政府牽頭聯合高校或教育培訓機構對其相關人員進行培訓,限期整改,達到國家制定的標準后,給予合法地位。當然打工子弟的建設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政府顯然不能面面具到,還需要全社會各界力量的鼎力相助,鼓勵社會機構和組織伸出援手共同努力辦好打工子弟學校,使打工者在北京無后顧之憂安心工作,使他們的子女在北京能享受平等的待遇和接受良好的教育,將來能更好的回報社會。
(三)針對打工子弟學校教育質量難以保證的問題
針對打工子弟小學義務教育質量不高問題,應努力爭取政府和會社各界的支持,政府教育機構應該有計劃從公立學校選派有經驗的管理者和教師進行支教,幫助培訓師資,幫助制定和完善各種規章制度,如有可能區政府可以選派校長。對于教師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問題,國家應該推動打工子弟學校教師與公立學校教師平等化,打工子弟學校的教師也應該享有“三險一金”等福利待遇,解決教師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大學生畢業生和優秀人才加入到打工子弟學校的建設中。同時,可以與在京大學建立良好的支教合作關系,緩解教師緊缺的狀況。
四、結束語
義務教育是促進我國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然而在打工子弟上學問題上,足以體現義務教育的局限性。每一個孩子,不管他的戶籍,不管他的出身,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有同樣的生存與發展的權利。大家都應該重視兒童和青少年的教育,這不但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步,也是為國家培養后備人才,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的重要舉措。本應接受教育的孩子如果流向社會,長大后很可能會成為社會的不安全因素。今天不建學校,明天可能就要花更多的錢來建監獄。所以一定要重視打工子弟受教育的權利,保障他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造福每一個打工子弟,造福每一個外來務工家庭,造福整個社會。
[責任編輯 吳明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