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晨
摘 要: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小學數學教學中,作業往往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并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減負”的實施,對數學作業進行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的設計,使數學內容豐富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以此達到減負高效的目的。
關鍵詞:作業設計;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
小學數學在應試教育束縛下,在升學率、平均分兩根指揮棒的引導下,很多數學老師對作業價值的認識較為現實,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發展,而漠視情感、態度與價值的培養,從而導致學生作業重知識、輕能力、多書面、少實踐的情況。作業形式單一,內容機械重復,作業一刀切,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吃不好”,學困生“吃不了”,由此導致學生對數學作業失去了興趣,使數學作業成為一種只有壓力,沒有魅力的負擔。因此作業問題不解決,學生無法“輕負擔”,更無法實現“高質量”,只有全面合理優化設計數學作業才能落實“輕負高效”。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智力活動處于高峰狀態,真正做到樂中學、學中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時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情境出發,選擇熟悉的、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因此,設計作業時,我們除了從數學的角度出發以外,還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實際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數學作業。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感受到知識的實用性,更能使他們親近數學、熱愛數學,從而使數學學習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輕松的活動過程。如,在教學“數的整除”這個單元時,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一道題目,讓學生當偵探,破譯密碼ABCDEFG。A:能被5整除的最小一位數;B:最小的自然數;C:既是偶數又是質數;D:只有公因數1和7;E:2與最小的合數的乘積;F:最大因數和最小倍數都是5;G:它是所有自然數的因數。這樣的作業設計就能夠把知識點串聯起來,進行趣味處理,學生充分被作業“吸引”,對作業趣味盎然,充滿樂趣。又如,在學習了“一位數的乘法”后,可以設計“幫小貓找門牌號”的游戲性作業,即,小貓接到小熊的電話,邀請它到家里做客,并且告訴小貓自己家的門牌號是108號。可是當小貓來到小熊的住所一看傻眼了,原來小區的門牌號都是一些乘法算式,讓學生解決的問題是:你們能幫小貓找到好朋友的家嗎?這樣就將原本枯燥、單調的數學題目融入生動有趣的游戲情景中,學生的興趣不斷高漲,躍躍欲試。
二、設計層次性作業,讓不同學生做不同作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每個人通過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課程,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知識,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意味著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掌握能力,采取分層次布置作業的策略。這樣既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基本要求的主體作業,又有因人而異的個體作業,讓每個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習題,使學優生吃飽,學困生吃得了。這樣一來,學生就能獲得差異化進步,每個學生都獲得自己的那一份成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際設計中,可將作業難易程度分為三個梯度,第一梯度:設計基本的、簡單的、易于模仿的題目,適合所有學生;第二梯度:設計具有綜合類和靈活性的題目;第三梯度:設計思考性和創造性較強的題目,適合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較強的學生。例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后,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我進行了分層次設計:
A.有一塊長方形的菜地,長9米,寬6米,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B.測量正方形的水池發現其周長是32米,那么它的面積是多少?
C.學校要用24米長的圍欄圍成一個長方形或是正方形的花壇,如何圍才能使各邊長度為整數呢?怎樣圍面積最大?
通過三種不同層次題目的設定,讓學生量力而行,既可以挑戰難題,做拓展題目,又可以做基礎類的題目,這樣學生可根據不同的層次循序漸進,既掌握了知識技能,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避免了作業的單調、枯燥、重復,從而提升了教學效果。
三、設計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所學知識是有價值的,就能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樂于探索。例如,在學習完數量關系式“單價×數量=總價”時,可以布置這樣的實踐性作業,先給每個人發一張購物卡,購物卡的內容包括:商品名稱、單價、購買數量、列式計算購買所需的價錢、你給收貨員的錢、找回的錢以及購物時間和地點等。然后讓學生帶著這張購物卡和家長一起買一樣東西,在家長的監督下學生填好購物卡。這樣使得學生首先考慮自己要買什么東西,然后用觀察的模式去了解商品的價錢;最后確定要買的數量,用所學的知識去算出要付的錢……,整個購物過程不僅鞏固了課堂知識,還能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的實用性和價值。又如,在教完“升和毫升”一課后,可以設計這樣的作業:找一找用升或毫升做單位的物品,去超市觀察采集相關的量杯,動手實踐操作,看看一升的水倒進自己的飯碗里能倒幾碗,倒入自己喝水的杯子里能倒幾杯。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對“升”和“毫升”形成直觀概念,也有了生活經驗。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和發現,能夠體驗到學習的實用性,就會把學習轉化成一種自我需要。
總而言之,設計和布置學生樂于做的數學作業,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就會讓我們的學生喜歡做作業,喜歡學數學,也使我們的減負增效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玉蘭.讓減負與增效在作業中共構共生[J].學周刊,2011(17).
[2]王九紅.小學數學作業的功能和設計[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
[3]孫秀英.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初步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20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