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亞飛,高 潔,徐茂錦,趙東寶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1.風濕免疫科;2.內科教研室,上海200433)
醫學八年制課程整合風濕免疫科模塊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龐亞飛1,高 潔1,徐茂錦2,趙東寶1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1.風濕免疫科;2.內科教研室,上海200433)
課程整合作為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目前,已被廣泛認同并不斷探索。2011~2014年該校對醫學八年制課程整合風濕免疫科模塊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以課程整合的整體目標為出發點,建立課程整合領導小組,做好前期整合資源的準備,全面、科學、深入地將各學科知識技能進行整合,優化教學方式,完善考評制度。通過該課程的整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化了臨床技能,更加注重學科間的交叉綜合、臨床與基礎學科的互相滲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育,醫學;風濕;免疫;課程整合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不斷發展,對當今醫學教育事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的弊端顯現得愈發明顯,延續多年的“基礎課程、橋梁學科、臨床學科”的三步走戰略對醫學教育的貢獻也已力不從心[1]。該教育模式由20世紀20年代美國學者Flexner首次提出[2],其雖具有教育成本低廉、知識系統性等特點,但同樣具有一些致命的缺點,尤其體現在知識傳授的時間間隔較大方面。對風濕免疫科的病理生理等內容主要是在大學本科二年級進行授教,然而接觸風濕免疫疾病卻是在本科三年級,時隔一年之久,學生難免對基礎知識有所遺忘,造成課堂教學質量下降,學生掌握、理解困難。為順應醫學教育的需求,課程整合模式不斷發展起來,現已成為國內外醫學教育改革的主導潮流。課程整合的優勢在于各學科間的結構優化、相互交叉滲透,通過科目的整合及科際的結合,突破傳統教育學科間的隔閡,將相關醫學知識整合在一起[3]。
早在1952年,美國學者就提出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4];1993年國際醫學教育峰會將該模式正式確立,并不斷推進,圍繞器官或系統將醫學課程重新整合,以促進學科間的綜合性[5]。近年來,我國課程整合的腳步不斷向前,抓住各個學科間的內在聯系,將其結構內容有機整合形成一種新的教育課程。對風濕免疫科的學習,要將內科學、外科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免疫學、藥理學、皮膚性病學、影像學等學科內容相互結合,使學生對疾病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增加了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使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并且有助于促進學生的聯想發散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但由于課程整合的成本較高,對教師的學科綜合性要求相對較高,也使課程整合的開展受到一定阻力和影響,目前,仍有待于進一步探索和實踐[6]。2011~2014年本校對醫學八年制課程整合風濕免疫科模塊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踐,現報道如下。
1.1 課程整合領導小組的構建 病理教研室、病理生理教研室、免疫學教研室、皮膚性病學教研室、藥理學教研室、內科及外科教研室分別推薦骨干教師或指導教授,在其中選取小組負責人,并協調各教研室工作、制定工作安排,確保學科間相互融合及其科學性。
1.2 整體目標的確定 召開小組成員會議,確定各學科的精髓及教學目的,結合臨床工作需要,并充分進行調研,最終確定整體教學目標如下。
1.2.1 認知目標 掌握風濕免疫疾病的病理機制、臨床表現、診治方法等。
1.2.2 技能目標 掌握體格檢查、病史采集、實驗室檢查結果的分析判斷及病例分析等。
1.2.3 職業素養目標 培養良好的疾病診療溝通技巧,加強團隊合作意識,引導良好的醫德風尚,樹立人文關愛情懷。另外還應加強對科技前沿的了解和介紹。
1.3 整合資源的準備 為促成課程整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科間綜合性思維,各教研室教師應互相聽取彼此的課程內容并進行互相評價指導,將其他學科與各自學科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從疾病的發生、發展到疾病的診治有進一步的認識和飛躍,建立綜合的思維邏輯方式。并選派各科室優秀人員到國外學習,深刻認識課程整合的先進理念,并相互交流[3]。為推進該次課程整合還通過網絡、會議等方式宣傳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等理念,促進師生的教育、學習觀念的轉變,以順利推進課程整合的改革。
1.4 整合內容 以器官、系統為中心,將陳舊的知識內容進行適當刪減,將各學科內容進行互補,加強學科間聯系,這樣既減少了課程內容不必要的重復,也減少了教學課時。與此同時,將病理、病理生理、藥理、免疫及臨床(皮膚性病、內科、外科、影像科)相互結合,使知識的傳授更加全面,并且避免了知識內容銜接性差、與臨床脫軌等傳統教育的缺點。此外,將減少的課時用于案例分析討論和臨床技能訓練,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也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5 教學方式的優化 通過以上方式對授課教師的不斷培養,使授課教師打破學科間界限,全面、細致、綜合地講授知識,不再是僅僅講授自己教研室所熟悉的部分,更加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和系統性。鼓勵教師不斷學習進修,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與職業素養,進而為全面的傳道授業做好充分準備。應提倡并實施集體備課,避免單獨教研室備課所導致的學科局限性,促進交流的同時,統一了教育、教學理念與任務目標,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不斷完善教學內容,提高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另外應跟進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7]。由于教材的信息量有限,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應用網絡平臺進行課后拓展。課堂上應注重案例分析的討論,以此提升獨立思考能力、團隊合作意識及培養臨床思維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1.6 考評制度的完善 作為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依據,考評制度也隨著課程整合的改革而進行相應調整。為適應臨床技能及個人素養的提升需求,不僅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還應增加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考核,不僅要體現知識的專業性,還要強調臨床知識的綜合性。除傳統的期末考試外,還應加入案例分析、臨床操作技能考評。最終以理論筆試成績的60%、案例分析的15%、臨床操作技能的15%、平時課堂表現的10%作為最終成績。這一評分標準不僅適應了考評需求,也促使學生全面學習,告別醫學院學生是“書呆子”的說法。為鞏固知識,還應建設網絡題庫、臨床操作模擬等,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網絡資源,提升個人素養。
通過課程整合,提高了學科間知識的綜合性,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采用問卷方式進行滿意度調研,包括知識傳授的綜合性、連貫性、考評制度的科學性、自我評價4個部分。以0~ 10分為很不滿意,11~20分為較不滿意,21~30為較為滿意,31~40為滿意。共發放問卷460份并全部收回。最終滿意度評分均為滿意,可見該次課程整合得到師生的認可,教學效果好,見表1。
表1 各年級學生對課程整合的滿意度(±s,分)

表1 各年級學生對課程整合的滿意度(±s,分)
年級2011級2012級2013級2014級n 滿意度116 121 109 114 32.18±4.57 30.28±3.16 31.80±3.35 33.71±3.09
總之,課程整合打破了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綜合性更強,更加注重學科間的教學差異,強調臨床技能和臨床問題的解決能力[8]。風濕免疫科的課程整合涵蓋知識面較廣,既有橫向整合,又有縱向整合。增加的小組討論病案分析內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等。新理念下的PBL學習模式,不僅基于問題本身,更注重患者的異質性、特殊性,這對于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但為了將多個學科間的知識相互整合,也會造成組織結構的不穩定[9];有時因準備工作不充分,也會受到廣大師生的質疑;有些師生的教育模式長期固化一時難以適應新的教學模式。但無論如何,課程整合的優勢越發清晰,課程整合的大潮不可阻擋,應積極探索與實踐,推動醫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優秀的臨床醫學人才。
[1]羅本燕,唐敏,許毅,等.醫學八年制課程整合模塊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以神經精神與運動模塊Ⅰ為例[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5):1020-1022.
[2]Muller JH,Jain S,Loeser H,et al.Lessons learned about integrating a medical school curriculum:perceptions of students,faculty and curriculum leaders[J].Med Educ,2008,42(8):778-785.
[3]Eisenstein A,Vaisman L,Johnston-Cox H,et al.Integration of basic science and clinical medicine:the innovative approach of the cadaver biopsy project at the 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J].Acad Med,2014,89(1):50-53.
[4]柴文戍,張錦英.淺談醫學教育轉型與臨床課程整合[J].醫學與哲學,2014,35(6A):78-80.
[5]厲巖,蔡瑞鵬,鄭競力,等.八年制醫學教育三階段綜合考試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4(2):1-3.
[6]曾靜,卿平,左川,等.臨床醫學專業系統整合課程改革初探[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3,13(5):548-552.
[7]薛磊,李建華,徐米清,等.醫學模擬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4):72-73.
[8]凌斌,鄧世文,張艷,等.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課程改革的現狀[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0):131-133.
[9]于翠翠.課程整合的現實問題與可能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2):61-6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53
B
1009-5519(2015)17-2687-03
2015-05-25)
第二軍醫大學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卓越軍醫培養體系研究計劃資助項目(CMC2014022)。
龐亞飛(1977-),女,浙江天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風濕病的研究;E-mail:PYF040921@163.com。
趙東寶(E-mail:dongbaozh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