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李晶琴,許子華,任立平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101300)
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檢驗基礎中的初步探索與實踐
張海燕,李晶琴,許子華,任立平
(首都醫科大學燕京醫學院,北京101300)
臨床檢驗基礎是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的專業課之一,在課程考核方式上初步探索采用形成性評價,能動態、全面評價教學活動;同時也可有效避免終結性評價靜止、片面等缺點。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2種考核方式相結合能更好地使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教育考核;教育改革;實驗室技術和方法;形成性評價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測量,并給予價值判斷。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從教育過程的需要出發將教學評價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著重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取得的成績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進行評價,并及時反饋和給予個性化指導,幫助學生有效控制學習過程,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1-2]。
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作為醫學高職高專的一個重要專業,擔負著為醫療機構培養實踐技能型檢驗人才的重要任務。臨床檢驗基礎作為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之一,需適應當前檢驗專業發展的要求,并結合高職高專教育特點,對其教學及評價體系進行完善[3]。以往臨床檢驗基礎的教學評價主要采用終結性評價,即在學期結束時通過期末考試對教學活動進行最終評定。從教學實踐過程分析,終止性評價存在靜止、單向、滯后等不足,造成教學評價的片面性和主觀性,無法實時和全面反映教學效果與質量。為此,作者在2013級三年制檢驗技術專業的臨床檢驗基礎課程教學過程中初步采用形成性評價,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現報道如下。
鑒于三年制檢驗技術專業學生更注重學期末的成績是否通過而非學習過程的特點,在課程開始的第1次課中明確告訴學生該課程的考核方法:形成性評價成績占30%(即平時成績包括平時提問占6%、階段性測試占12%、臨床病例討論及操作技能占9%、學習態度及考勤占3%),終結性評價(既期末考試成績)占70%(圖1)。使學生明白平時學習和測評同等重要,避免學生在平時上課時應付考勤不專心學習的情況。
完整的教學評價體系包括評價、反饋、矯正3個步驟,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形成性評價是為提高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根據教學目的完成的需要,形成性評價分為前置性評價、同步性評價和滯后性評價[3]。

圖1 課程考核方式各部分組成圖
2.1 前置性評價 前置性評價是根據以往教學中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教師在講授過程中提前進行重點講解,避免相同錯誤的發生,如在采集體液標本時腦脊液標本和漿膜腔積液標本容易混淆,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是講授后者時要加以強調并進行提問,強化學生進行區別。
2.2 同步性評價 在教學過程中隨時通過各種途徑獲取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和進程[2],該評價是形成性評價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2.2.1 強調課前溫習 強調課前溫習主要是指在上課的前10 min教師針對上一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提問,即時了解學生對前次課程重點的掌握情況,并及時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同時也給予學生量化評價。
2.2.2 強調課中提問及觀察學生狀態
2.2.2.1 強調課中提問 為使學生掌握教學重點、教師掌控教學進程,可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及教師總結3個步驟的教學環節來實現,如在給學生講授ABO血型時有“嬰兒及老年人血清中的ABO抗體很弱,在血型鑒定反定型時可出現不凝集或弱凝集”的知識點就可以提出問題,在工作中反定型血型鑒定時出現不凝集或弱凝集現象,應該考慮哪些生理性影響因素?并進一步引申,又有哪些病理性因素呢?通過這些課堂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將實踐結合理論,臨床結合基礎,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同步給予學生量化評價。
2.2.2.2 觀察學生狀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觀察學生聽課時的面部表情、動作及參與熱情等情緒變化,作為評判教學效果的參考。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表情輕松,師生互動活躍則說明學生對于知識接受良好;如果學生出現眉頭緊鎖、唉聲嘆氣、心旌搖搖等神態時說明學生在接受知識時出現困難,教師就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和教學進度[2]。如在給三年制檢驗技術專業學生講到嗜酸粒細胞檢測臨床意義在評價腎上腺皮質功能中的應用時學生表現一片茫然。這時就要回顧生理學中“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圖示加以解釋,重復講述,學生才會頓時大悟。
2.2.3 實驗技能訓練 臨床檢驗基礎教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實驗技能訓練。選擇綜合性實驗項目,如血液常規檢查(手工法)。學生要在規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各個實驗項目,教師對考核項目中各個檢測項目相關的內容,如檢測方法的實驗原理、方法學評價、注意事項及結果分析等對學生隨機提問,要求學生邊操作,邊回答。考核教師要認真監考學生的操作,并現場給予點評并評分。
2.3 滯后性評價
2.3.1 階段性測試 檢查課程各部分教學目標完成情況,以教材中的重點內容為主,采用名詞解釋、簡答題等主觀題方式進行測試,如講解完課程中血液學一般檢查后可對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檢查的質量控制及臨床意義等內容進行測試。學生可通過測試進行自我評價,對尚未掌握的學習內容及時補漏,借以實現自我提升;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自身的授課效果,并對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修正。
2.3.2 以臨床病例討論為基礎的綜合試驗 臨床檢驗基礎是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學科,臨床病例討論也要借助于綜合試驗,如以新生兒溶血癥的實驗室診斷為例,給出病例材料,讓學生針對該病例進行討論,提出可行的實驗診斷方案,并在實驗課中分組驗證該方案的可行性,得到相應的實驗結果并與真正的臨床實際結果相驗證[3]。這種教學方式既可以評價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為了解形成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效果,作者對2013級三年制檢驗技術專業進行了問卷調查,按照學生實有人數調查41人,回收問卷信息反饋41人,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調查結果顯示,97.6%學生認為形成性評價可以強化基礎理論知識學習、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表1)[5]。

表1 形成性評價問卷調查結果[n(%),n=41]
4.1 形成性評價的優點
4.1.1 有利于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4.1.1.1 教師方面 通過平時各種形成性評價考核的反饋,可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并及時干預。
4.1.1.2 學生方面 通過形成性評價體系中平時的階段性測試使學生更加全面、客觀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找出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使學習進步更快[6]。
4.1.2 有利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通過平時各種形成性評價考核,教師可及時收集學生對教學各方面的反饋信息,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使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加契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良性循環。
4.1.3 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形成性評價體系較終結性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學習過程,通過多環節考核監督,指導學生正確地學習,避免了平時應付考勤來上課造成知識掌握不牢固,僅靠考前突擊而獲得較好成績的投機現象,切實培養學生日積月累踏實學習的習慣。
4.2 形成性評價存在的問題 一方面形成性評價體系評價內容復雜,環節多,涉及準備事項也較多,造成消耗時間較長;另一方面由于形成性評價沒有統一的標準和準則,在評價過程中可能出現評價內容冗長雜亂,也可能評價內容過少而不全面,以致最后反饋到學生時雜亂無章,不能確切地針對學生問題進行有效評價[7]。
綜上所述,形成性評價在三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檢驗基礎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可彌補終結性評價對于學生評價片面、靜止的不足,同時也豐富和完善了臨床檢驗基礎課程的評價體系,提高了教師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作者認為,在以后的教學中應逐步增加形成性評價在整個課程教學評價中的比例,并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加科學、全面地指導各項教學工作,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1]王屹.布魯姆“掌握學習”理論在“概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經濟師,2010(6):133-134.
[2]杜月光.形成性評價在七年制中醫專業病理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11,30(6):39-41.
[3]張海燕,李晶琴,許子華,等.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臨床檢驗基礎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17):2689-2690.
[4]楊治國.形成性評價在眼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08,6(18):10-12.
[5]高春艷,董衛軍,高虹,等.臨床檢驗基礎課程形成性評價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98-99.
[6]陳銳,張玲,張欣,等.探索形成性評價在醫學檢驗教學中的應用[J].轉化醫學雜志,2014,3(5):306-308.
[7]曲波,張陽,孫寶志.形成性評價在教師反思性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1):8-1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57
B
1009-5519(2015)17-2695-03
2015-07-09)
張海燕(1982-),女,河南平頂山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臨床檢驗基礎教學和研究工作;Email:haiyanown@126.com。